新中国七十年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发展

2019-07-12 02:27赵建平
党政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理论特色习近平

赵建平

[摘 要]新中国70年是社会主义实践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基础上创新发展的历史进程。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新中国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有助于我们从理论思维的高度深刻理解新中国70年党和人民所做出的历史性选择、所进行的历史性实践、所实现的历史性变革、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更加自觉而坚定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中国七十年;理论创新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同志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全会的文化文艺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在谈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勉励广大文化文艺和社科工作者“深刻反映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更好地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①。新中国70年的历史发展充分表明,在13亿人口大国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②。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新中国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有助于我们从理论思维的高度深刻认识和把握新中国70年来党和人民所做出的历史性选择、所进行的历史性实践、所实现的历史性变革、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以理论上的清醒和坚定促进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走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长征路。

一、社会主义:“进京赶考”的总考题

“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之一③,是新中国70年的光辉起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极其重要的历史节点。1949年3月23日上午,在率领中共中央机关乘汽车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④。新中国70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在这场跨越世纪的考试中取得了当年期望的好成绩。

而今,站在新中国70年的时点回望来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场“考试”的考题“就是社会主义。考卷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长期的,破题也不是一次合格一劳永逸,而是一个长期不间断的过程”⑤。共和国的历史“统一于社会主义。共和国给予我国人民最宝贵的东西,也是社会主义”⑥。

“新中国”这个概念不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发明,而是近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憧憬。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发展要求,把建立新中国作为自己关于未来中国的核心政治理念提出来并加以科学论证。毛泽东在1939年12月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就富有预见性地指出:“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完成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并准备在一切必要条件具备的时候把它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上去,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光荣的伟大的全部革命任务。每个共产党员都应为此而奋斗,决不能半途而废。”⑦毛泽东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进一步明确提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光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⑧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这样的新中国的纲领就是“在现在,新民主主义,在将来,社会主义,而为整个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所指导”⑨。在这方面,毛泽东还有许多论述。这些论述表明,当年中国共产党人的雄心壮志不但是要建立一个新中国,更是要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引下,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要通过走社会主义道路巩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斗争成果,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就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波澜壮阔、接续奋斗的出卷、答卷、阅卷过程。这个过程所实现的“三次伟大飞跃”的主旋律就是社会主义:以新中国成立為标志的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以改革开放为鲜明特征的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证明了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证明了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⑩。这一进程还可以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在新中国70年历史性实践的基础上,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实现了创新发展。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纪元:科学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的科学路径

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社会主义时代”(毛泽东语)的新纪元。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社会主义多国实践还是横向化水平发展,新中国70年则为世界历史提供了纵深化转型发展的实践样本。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农业大国实践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事业,无论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还是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是历史性新实践。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以极广阔的规模和极深刻的程度”开展“社会主义改造也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性地和平完成“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积极利用极其有限的历史条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并取得了宝贵经验。

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也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面对当时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难题,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人上下求索,结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坚持不懈地进行理论思考、推进理论创新,写出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著作,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正确观点,开拓了理论创新的科学路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作了准备。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在1956年4月25日至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上的讲话。这篇讲话是在系统、集中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的,总结了中国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毛泽东提出:“我们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论断抓住了科学社会主义在新中国创新发展的核心和本质特征,也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的正确运用。

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结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对“社会主义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创新发展问题进行了集中而冷静的理论思考:一是提出了理论创新的任务。针对党内有人关于“学哲学只要读《反杜林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就够了,其他的书可以不必读”的说法,毛泽东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在回顾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经验后,毛泽东强调指出:“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果单有《实践论》《矛盾论》,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

二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学科结构上明确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毛泽东指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生产关系,但是要研究清楚生产关系,就必须一方面联系研究生产力,另一方面联系研究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但“生产力的研究太发展了,就成为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了;上层建筑的研究太发展了,就成为阶级斗争论、国家论了”。毛泽东特别指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的科学社会主义部分所研究的,是阶级斗争学说、国家论、党论、战略策略,等等。”在这里,毛泽东重申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定位,明确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与政治经济学的联系和区别。三是结合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写法揭示理论创新的方法论要义。毛泽东批评苏联教科书“写法很不好,总是从概念入手”,“不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出发,来研究问题,不从历史的叙述和分析开始自然得出结论,而是从规律出发,进行演绎”,明确主张“研究问题,要从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出发,来研究隐藏在现象后面的本质,从而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的矛盾”。

毛泽东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且从实践与理论的关系角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科学路径。1961年6月12日在中央工作会上讲话时,毛泽东说道:“现在同志们解放思想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大为深入了。”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一个客观原因,就是一九五九、一九六〇这两年碰了钉子”。毛泽东教导干部们:“社会主义谁也没干过,没有先学会社会主义的具体政策而后搞社会主义的。我们搞了十一年社会主义,现在要总结经验。”他还用那次会议的学习材料之一即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做例子指出:“斯大林的书是什么时候写出来的呢?他是从一九一七年开始,经过三十五年,直到一九五二年才写出来的。斯大林是在他们干了三十五年以后写成这本书的。我们还只干了十一年,现在如果由我们写那样的书,我不相信能写好。”这就生动地说明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只能来自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认识的理论化也只能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实现。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探索过程,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是,毛泽东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科学路径,并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历史性课题展开理论上的思索和实践上的尝试,所形成的思想观点充实和丰富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做了充分而必要的理论准备”。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科学社会主义在新中国的创新发展也进入一以贯之、接力探索的新时期。

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确立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主题,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中,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十个“主要点”,明确了未来实践探索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针。这是新时期理论创新的起点,也标志着拨乱反正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思维的新觉醒。党的十二大党章在党章史上第一次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写进总纲。党的十三大报告坚持十二大党章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观点,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定位表述为“扎根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强调科学社会主义从学说到实践、从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到多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到当前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实践,“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各国实践和时代发展的结合”;强调在这个过程中推进理论创新,“必然要根据新的实践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得到新发展”;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必将“进一步增强科学社会主义的吸引力”。这些论断是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视野做出的深刻总结。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在国际风云急剧变幻的世纪之交,面对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受命于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社會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对外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社会主义实践的关键问题。其间,党的十四大党章沿用了十二大党章、十三大党章使用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概念,写道:“《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结合理论创新成果,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会有曲折和反复,但是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社会主义必将通过各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本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取得胜利。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党的十四大报告在党的十三大、十三届七中全会和江泽民在建党7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有关阐述的基础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出概括,并将这一理论及以此为基础的党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十四大报告所做的理论概括,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等九个基本维度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等概念及其基本观点组织成一个理论体系,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一百多年间“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五大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历史视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定名为“邓小平理论”,并将此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强调“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在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形成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紧迫问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间,党的十六大对党章的修改中未再使用“科学社会主义”概念,而是结合中国实际对科学社会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表述作了新的概括,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走中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明确概括,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这就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党的十八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深化了三大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对根本问题的提法的变化,即由原来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体化为“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变化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新思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化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就其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基本原则和基本原理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结构,有“四要素”说,即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结构体系包括观察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和方法,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方式和方法等四方面基本要素。也有“三层次”说,即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核心内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基本原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理论、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等)三个层次。从基本问题角度看,科學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结构还可以划分为两个基本维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这一理论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依据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现实,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实现社会主义这样一个历史性课题。”在当代中国,科学社会主义所要回答的“历史性课题”,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转化为两个大的层次问题,由此展开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层次的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我们现在所建设的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二层次的问题是: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包括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社会主义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理论、社会主义祖国统一理论、社会主义对外关系和外部条件理论,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重大成果,用新的理论原理和原创性观点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的历史方位出发,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中国的创新发展推进到新的科学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被有的研究者视为正在打造“社会主义7.0”新时代。有学者更是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中国经验诠释了社会主义之科学内涵,为之注入了新的内容和开启了新的战略视野,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深化。

第一,更加自觉而自信地高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旗帜。2013 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从历史的考察和理论的思索中得出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什么其他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

这就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在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美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要永远记住“我们所进行的一切完善和改进,都是在既定方向上的继续前进,而不是改变方向,更不是要丢掉我们党、国家、人民安身立命的根本”。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与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的“7·26”重要讲话中的表述“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比较,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表述突出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论断,旗帜鲜明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在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奋斗成果时,习近平充分肯定四十年的首要成就是“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飘扬”。

第二,更加自觉而自信地拓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在2012年11月17日讲话中,习近平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作出党史全视野的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在2013 年1 月5 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用“一篇大文章”的比喻总结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创新发展的历程。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就是在开拓中前进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在这篇大文章上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同年3月1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四个走出来”的新概括,在2013年6月25日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重申了这个新的理论概括,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具有的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在2018年1月5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得到这个成果极不容易。” “五个得来”的科学概括,以空前宏阔的历史视野、深邃的历史思维,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历史底蕴和历史必然性,揭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脉络。

马克思恩格斯不但强调“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而且强调“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这一理论创新规律的自觉运用所产生的成果,对于更加完整清晰地认识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論体系在新中国发展的历史脉络、增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更加自觉而自信地推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原创性突破。理论自觉、理论自信根植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要有这样的理论自觉、理论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逻辑相一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逻辑构建,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主线,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两个基本维度上渐次展开、深化、拓展,形成以“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等新论断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理论内涵、以“八个明确”的科学概括构成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以“十四个坚持”构成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以“八个坚持”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方法,体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方法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形态载体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出鲜明的原创性追求,显示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方位下再出发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一是从思想路线的高度引领推动新时代理论创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将理论创新与实事求是联系起来,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不断为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道路。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各种困难与风险,都会提出新的课题,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上作出新的科学回答。我们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二是通过总结提炼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创新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来引领推动原创性突破。在2015年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国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17个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三是揭示实现原创性突破的路径。强调推进理论创新特别是原创性突破,要坚持问题导向,“从问题开始”的理论思维,强化问题意识、时代意识、战略意识,不断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在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进理论创新;要坚持实践第一,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更加深入地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从理论上科学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研究和实践的科学化水平。

注释:

①习近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求是》2019年第8期。

②《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新华网,2013年12月4日。

③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第2版。

④《毛泽东年谱》(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版,第470页。

⑤赵曜:《社会主义如何破题》,《赵曜自选集》,学习出版社,2007年,第379页。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编:《36位著名学者纵论新中国发展6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3、7页。

⑦⑧⑨《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651、663、686页。

⑩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第2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22、9、21、21、7、23、39-40、26-27页。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42页。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09、109、131、131、131、131、139、138、139、277、276、277页。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8、37、51-52、51、66、343、342页。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18页。

《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页。

《胡锦涛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22页。

崔佩亭:《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多层次的理论体系》,《党政干部学刊》1990年第7期。

赵曜:《提升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影响力的新著和力作》,夏军编著:《科学社会主义不是空想——关于理论体系若干重要问题的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页。

秦刚:《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秦刚论文选》,中华书局,2009年,第173页。

郑建邦:《郑建邦自选集》,东方社会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年,第248-249页。

刘从德:《社会主义7.0: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创新》,《社会科学家》2017年第8期。

胡大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新华日报》2018年4月11日。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18年1月6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44页。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 新华网,2015年1月24日。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党群工作部主任)

(责任编辑  矫海霞)

猜你喜欢
理论特色习近平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标题党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