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沪皖门户区域的发展战略对接

2019-07-12 02:27鲁家峰
党政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长三角

鲁家峰

[摘 要]加强长三角各相关区域的合作,对于上海发挥区域领导力、制度创新力、发展贡献力从而更好担负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鉴于目前沪皖合作较为薄弱,应加强双方门户区域的发展战略对接,进而带动全面、深度的区域合作。可从建立区域间发展战略沟通机制、共建产业示范基地、依托“G60科创走廊”开展科技合作、打造沪西宣城园区、加强乡村振兴战略对接、建立跨区域人力资源配置系统、促进区域间文化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

[关键词]长三角;沪皖;门户区域;战略对接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三省一市”高层互动更加频繁,示范区建设紧锣密鼓推进,区域间功能性合作渐次展开,呈现出欣欣向荣气象。就区域合作而言,苏浙沪合作起步早、交往多,拓展与深化相对容易,沪皖合作较为薄弱。应着力促进沪皖门户区域合作,进而带动全面、深度的区域合作。目前,宣城等皖东南门户区域已经明确对接沪苏浙东向发展战略。上海尤其是西南片区的松江、青浦等地要顺势而为,积极推进与皖门户区域合作。

一、门户合作的战略意义

加强长三角各相关区域的合作,对于上海更好发挥区域领导力、制度创新力、发展贡献力具有战略意义。上海各区担负着相应的战略使命。

一是更好地担当长三角一体化领导角色的需要。引领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进程,需要体现出全域性的战略关照。在过去一个较长时期里,“长三角”曾被限定为苏浙沪“二省一市”。2016年,安徽省被纳入长三角一体化范畴。被赋予龙头地位的上海应迅速更新长三角一体化的心智图谱,在思维拓展和情感认同方面大力助推,积极认识、建构和强化沪皖间的发展关联,丰厚悦纳情感和互需体验。部分区率先融入苏浙皖毗邻区域,可以拓展深化与苏浙西部县市关系,进而为向安徽腹地推进奠定基础;此举还能快速改变人们对长三角一体化的传统认知,创造更多合作发展机会,展示上海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引领者的精神气质。

二是更好地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制度创新的需要。目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市场一体化、产业分工合作、协同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生态环境治理以及社会协同治理等方面存在一些制度难题和机制缺陷。以对淀山湖的生态保护问题为例,由于上海与相关省份对淀山湖的功能定位不同,在环保标准、政策适用和技术手段等方面也不同,因而长期难以实现最佳协同效应。国家即将出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文件,为制度创新提供明确的指导,但诸如规划管理、土地管理、投资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社会政策等具体制度的探索创新,还需要脚踏实地的调查研究和有关主体的共同参与。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在长三角一体化制度创新中被寄予特殊的期望,应该在相互学习中丰富制度创新灵感,在促成制度最优化上体现使命担当,特别要避免因制度性缺位或失语造成一体化关系尴尬。

三是更好地促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超越行政区划的大空间资源配置,可以发挥比较优势、合作潜力和互补价值,不断扩大高质量发展的辐射扇面和支持空间。比如:(1)助力产业升级转移。产业升级必然伴随着产业转移。对于“腾笼换鸟”方式,我们应给予更多的关注。要加强与产业承接区的交接一体化研究,共同做好“送鸟归笼”与“接鸟归笼”工作,形成区域协同、政企协同的互利共赢局面。(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人口的无序导入是困扰上海社会发展的烦心大事。安徽正是来沪人员流出大省。如果在做好产业有序转移的同时,建立人口互联共管机制,就能最大程度上实现人口有序流动。另外,专业化人才的结构化短缺也是影响本地发展的困难之一。因为缺乏专业化人才供需的有效对接,造成人力资源潜力发掘受限和实际使用的巨大浪费。实现人力资源跨区域开发使用,可以提升劳动过程的专业化水平,也能促进社会就业质量的跃升。(3)提升居民养老质量。面对退休后的休闲时光,很多城里人希望能在外面周游或者作适当地逗留。如能引导民间资本助力乡村建设,高水平地完善设施、完善管理、完善服务,吸引城市居民到美丽的乡村去观光或栖居,便可以大大拓展人们的生活空间、丰富人们的生活体验。(4)增加要素流动机会。相关区域正处于城市能级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关口,迫切需要先进的理念、企业、管理和科技力量的注入,这也为上海优质企业、管理人才和科技要素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5)发挥集成创新效应。规划中兼有“三省一市”主体参与的长三角产业合作示范基地,不仅有利于上海市进一步疏解非主导功能、加快转型发展、拓展发展空间,也有利于发挥苏浙皖交汇区域土地、环境、能源、劳动力等资源优势,更加便捷深化一体化分工合作,增强对长三角乃至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开展合作的基础条件

拓展与深化沪皖区域合作,宣城不仅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节点,而且具备全方位合作的良好基础。

一是区位优势明显。宣城市位于安徽东南部,总面积12340平方公里,人口281万,地处长三角的几何中心,是安徽省唯一与苏浙两省交汇的省辖市。它既是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又是长三角其他省市进入安徽的重要门户。宣城于2013年加入“南京都市圈”;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将宣城纳入长三角城市群;2018年宣城跻身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和“G60科创走廊”3.0版。宣城虽不与上海接邻,但上海在宣城却有几块“飞地” ①。宣城正在加快建设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市外将与上海、杭州、南京实现“一个半小时生活圈”,市内将实现“域域通高铁、县县通高速”。宣芜机场的建成将极大提升宣城远程快速通达能力。快速发展的宣城必将成为长三角一体化重要的交通枢纽点、政策联结地、经济增长域和文化交汇带。

二是发展基础良好。宣城地域广阔、山川灵秀、人文荟萃、民风淳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已获“全国文明城市”殊荣。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317.2亿元,经济总量排位在安徽全省及长三角城市群中均前移一位;比上年增长8.32%,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绿色发展指数居全省第3位,是安徽省唯一入选全国12个“2018美丽山水城市”。城乡居民收入均居全省第4位,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均居安徽全省第1位。大力推进科教兴市战略,积极谋划推进“一基地两走廊”建设,着力打造宛陵科创基地和宣郎广宁智创走廊、泾旌绩文化旅游生态健康产业走廊。2018年,全市与沪苏浙高校院所对接产学研用121项,占全部项目数的45%;近30家单位确定入驻宛陵科创城,其中来自沪苏浙的有12家;参与“G60科创走廊”优秀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城市创新竞争力居长三角城市第3位。强化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2018年全年招引亿元以上投资项目363个,实际到位资金总额885.2亿元,其中来自沪苏浙地区的项目294个、实际到位资金708亿元,占比均达80%以上。积极扩大对外贸易,建成安徽首个内陆“无水港”并加快发展,皖东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办理实现全覆盖,33户企业加入G60采购商联盟②。

三是合作意愿强烈。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宣城由主动融入变为互动一体。2018年,宣城市在安徽省率先出台《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宣城行动方案》,市委四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推进宣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及7个配套政策措施,加快建设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奋力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在思想观念、工业强市、招商增效、开发园区、开放合作、城市形象、县域经济、生态文明、营商环境、作风能力等全方位提出了对标提升目标和具体举措。在营商环境上,围绕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创新平台、降低企业成本、招商引资、开放合作等诸多方面,构建了高质量发展“1+N”政策体系,并出台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30条”。与“G60科创走廊”9地市共同发布“扩大开放30条政策”,沪宣互发全国首张异地办理营业执照。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和“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打造“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政务服务品牌。在安徽省率先建立行政审批容缺受理机制和统一的“12345”政府服务热线平台,率先形成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全网通办率95.36%;政务服务事项申请材料精简58.5%;“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99.98%,网上可办率99.99%;市本级政务服务事项进驻比例达93.2%,“一窗综合受理”率达79.6%③。

三、当前合作的基本入口

当前可从以下项目切入合作,增进了解,渐至佳境。

一是建立区域间发展战略沟通机制。包括:(1)持续推进党政交流互访;(2)及时通报重大发展信息;(3)建立重大问题会商机制;(4)互派干部异地挂职;(5)深化政策研究合作;(6)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合作等,以促进战略对话和战略协调。

二是促成并共建产业示范基地。目前,围绕“三省一市”天然无缝对接的功能区块(江苏省溧阳市、宜兴市,浙江省长兴县、安吉县,安徽省郎溪县、广德县,以及位于安徽宣城郎溪县和广德县境内的上海白茅岭农场)谋划建设的长三角产业合作示范基地,已列入国家发改委编制的《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草案)》。上海要极力促成示范基地落地,调整相关区域功能,高起点规划和布局产业,突出金融、科创和环保支持,竖起新发展理念的实践标杆。

三是依托“G60科创走廊”开展科技项目合作。由松江首倡的包括上海、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等9个城市的“G60科创走廊”,覆盖面积约7.62万平方公里,将在深化产业集群布局、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协同创新、推动品牌园区深度合作和产融结合、推广科创走廊“零距离”综合审批制度改革成果等方面发力。各相关区域要齐心协力,将其建成长三角地区具有独特品牌优势的协同融合发展平台。

四是共同打造沪西宣城园区。正在筹建的松江与宣城产业园,为产业梯度转移、有序转移、集中转移提供了很好的路径。青浦等区可以比照进入并扩大园区规模,合力将其建成更具包容性的沪西宣城园区。这样的园区可以让企业导出区与导入区加强政策沟通,保持政府与相关企业之间的联系,实现区域间的共建共享,让总部经济始终具有坚实的产业基础。

五是加强乡村振兴战略对接。一方面,加强跨区域农旅项目合作,将上海农业的科技优势和管理优势与有关区域的广阔空间结合起来,把上海的“菜篮子”“米袋子”建得更厚实、更多彩;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合作区域的村庄改造和美景打造,产生更多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另一方面,在距离和环境适宜之地建立功能完备的养老之所,实现老年事業和老年产业的相互辉映,促进城乡之间、主客之间的文化相知。

六是建立跨区域人力资源配置系统。(1)建立专业化人才共育机制。根据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引导产教融合型企业参与实行跨区域的职业人才培养工程,共同建设一些职业学校,提升职业培训绩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招聘一体化。(2)建立高层次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既为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视野和智力支持,也为本区高端人才的跨区域服务提供更加宽广的舞台。(3)关照城市生活服务类从业人员境遇。

七是促进文化交流互鉴和守正创新。根据《关于共同推动长三角区域出版和版权发展的框架协议》,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将在行业监管、产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深化合作,共促发展。上海市及其所辖各区要在展示文化成就和文化自信的同时,充分利用长三角区域的文化联合与互动机会,实现文化的集成创新、统一规制、相互吸收、多样体验,不断提升文化创造力、影响力和亲和力。

注释:

①上海2个农场(白茅岭农场和军天湖农场)、1个基地(上海航天局的“603”基地)、1个汽车试验场(国内最大的上海通用汽车广德试验场)位于宣城市境内。

②③宣城市发改委:《宣城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关情况》,2019年3月。

(作者系中共青浦区委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   王  玉)

猜你喜欢
长三角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2017年9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7年1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6年7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6年5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6年4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4年8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4年七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4年5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