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活性与冠心病的关系

2019-07-16 09:47王玉于雪张闻多王欣越杨睿悦王思明曾洁唐月明栗向辉李红霞陈文祥董军季福绥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脂质体底物危险

王玉 于雪 张闻多 王欣越 杨睿悦 王思明 曾洁 唐月明 栗向辉 李红霞 陈文祥 董军 季福绥

100730 北京医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室,国家老年医学中心(王玉、杨睿悦、王思明、唐月明、粟向辉、李红霞、董军),心内科(于雪、张闻多、王欣越、季福绥);100730 北京,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曾洁、陈文祥)

研究发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降低是冠心病(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heart disease,CAD)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1]。然而,临床研究中,具有升高HDL-C作用的胆固醇酯转移蛋白(cholesterol ester transfer protein,CETP)抑制剂未取得预期效果[2-3]。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ecithin: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LCAT,EC 2.3.1.43)是胆固醇逆向转运过程中的关键酶[4-5],曾被认为是HDL发挥CAD保护作用的重要因素。但由于缺乏简便、可靠的LCAT活性测定方法,LCAT活性与冠心病的关系仍无定论。我们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LCAT活性的方法,与传统的同位素示踪法相比,安全、简便、精密,可准确评估人群中LCAT的活性。本研究采用HPLC法测定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血清的LCAT活性,分析LCAT活性与CAD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4年11月至2015年8月在北京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425例患者,年龄17~91岁,男性291例(58.2%),女性209例(41.8%)。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CAD组(341例)和非CAD组(84例)。CAD定义为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中至少有一支血管管腔狭窄程度≥50%[6];非CAD患者定义为上述血管管腔狭窄程度<50%。收集患者的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血压、血脂和血糖等临床资料。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已通过北京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采集血液样本后,1 h内分离血清后分装,-80℃冰冻保存待测。测定时将血清样本融化并使之恢复到室温,摇匀,采用HPLC测定血清LCAT活性。每次重复测定25~30个样本、2个质控血清,共进行18次,完成全部样本的测定。将-80℃冻存的脂质体、血清和质控血清取出,平衡至室温。用加样器吸取500 μl的脂质体至冰水浴中的预冷的试管中,再用加样器精密吸取10 μl血清或质控样本于脂质体中,37℃温育1 h; 温育结束后将试管置于冰水浴中并加入500 μl乙醇终止反应,加入正己烷1 ml,涡旋震荡20 min抽提脂质;转移正己烷层500 μl至HPLC样瓶,减压干燥,用200 μl的流动相重组,混匀后进行HPLC分析。本研究使用的仪器包括Agilent 1200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公司,美国);Nova-Pak C18色谱柱(5 μm,3.9 mm×150 mm,Waters公司,美国);有机溶剂乙腈、异丙醇、正己烷、无水乙醇等为HPLC级(Fisher Scientific公司,美国),以及其他试剂,如甲醇、氯仿、磷酸盐(北京化学试剂公司)。

血清样本的常规生化指标,如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随机血糖(glucose,GLU)等采用酶法测定;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采用匀相法测定;ApoAI、ApoB采用免疫比浊法。所有试剂均为Roche公司产品(瑞士),按试剂盒说明书于自动生化分析仪(日立7180,日本)测定。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CAD组中LCAT活性显著高于非CAD组,而男性为(37.3±8.4)nKat/L,女性(36.0±6.8)nKat/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的HDL-C、ApoAI和随机血糖等均有显著差异(均为P<0.05),见表1。

2.2 血清LCAT与CAD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LCAT活性与BMI(r=0.09)、TG(r=0.30)、ApoB(r=0.22)和随机血糖(r=0.09)呈正相关;与HDL-C (r=-0.26)呈负相关,见表2。

2.3 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CAT活性升高是CAD危险因素(OR=3.11,95%CI:1.40~6.91,P=0.005),在校正年龄、性别、HDL-C、ApoAI、随机血糖等危险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CAT的活性升高仍是CAD危险因素(OR=3.28,95%CI:1.27~8.50,P=0.014)。

3 讨论

早期研究认为,LCAT活性升高是CAD的保护因素。Sethi等[7]采用外源底物法测定缺血性心脏病和正常对照组人群血清的LCAT活性,去除年龄和性别因素后发现,CAD患者的LCAT活性明显降低,LCAT活性是CAD的保护性因素。然而,既往研究先后采用内/外源底物法,测定样本血清LCAT活性[6,8-9],发现LCAT活性与TC、TG、ApoB等CAD危险因素正相关,且CAD组的LCAT活性较对照组高(P=0.027),故LCAT活性可作为AS亚临床诊断和预测的标志物。但是,既往研究中LCAT活性测定方法复杂多样。其中,内源底物法受血清脂质组成的影响,不能反映血清LCAT的真实活性[10-11];外源底物法设计各异[12-14],去除底物和内源脂质影响的程度不同,且脂质体制备复杂,不同方法测定的LCAT活性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意义,导致结果缺乏可比性。针对以上各种问题,我们建立了一种简便、精密、可靠的HPLC测定人血清LCAT活性的方法[15],且基本不受内/外源底物和物质的影响,适用于高通量临床应用。

表1 两组的LCAT活性与其他参数的差异

表2 LCAT活性与CAD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LCAT活性与CAD的关系仍有争议。近期研究发现,LCAT与多种CAD危险因素相关,LCAT可能促进CAD的发生,是CAD的危险因素。但是,多数研究仅评估LCAT活性与CAD危险因素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较少有大规模研究评估LCAT活性与CAD的关系。与既往研究结果相似,本研究发现,CAD患者的LCAT活性显著增高,且LCAT活性与BMI(r=0.09)、TG(r=0.30)、ApoB(r=0.22)和随机血糖(r=0.09)正相关;与HDL-C(r=-0.26)负相关。校正年龄、性别、HDL-C、ApoAI和血糖等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LCAT活性升高仍是CAD的独立危险因素。然而,部分研究发现,LCAT活性与HDL-C正相关。但既往研究样本量较小,LCAT与CAD的关系仍需更多研究证实。

本研究有一些局限性,包括对照组为冠脉狭窄<50%的患者而非冠状动脉正常人群,而此类患者可能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或为冠心病的高危人群,因此会低估病例/对照组间的差异,对结果造成一定的偏倚。此外,样本量较小,难以进一步探讨LCAT活性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LCAT活性升高与多种CAD危险因素相关,是CAD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仍需更多研究证实。

利益冲突:无

猜你喜欢
脂质体底物危险
PEG6000修饰的流感疫苗脂质体的制备和稳定性
DC-Chol阳离子脂质体佐剂对流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高三尖杉酯碱类脂质体的制备及其稳定性
对“酶具有专一性”的几点思考
脂质体研究进展及制备方法
分光光度法检测酶促反应中底物的量
洛克沙砷对不同底物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
喝水也会有危险
采用生色底物测定尿激酶效价的方法探讨
拥挤的危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