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公民法律意识的现实意义

2019-07-16 10:31张莎莎
青年时代 2019年16期
关键词:现实意义法律意识公民

张莎莎

摘 要:公民法律意识是一个国家发展文明程度的体现,也是新时期我们从实际出发深入建设中国特色下的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本文首先对国民法律意识的做了概念性的探讨,详细分析了其中所包含的重要内容。而后又从法律环境和公民法律意识两个角度出发,具体提出了构建法治社会的实际情况。最后,针对如何加强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笔者做了系统性的论述分析。

关键词:公民;法律意识;法律环境;现实意义

一、公民法律意识概念性分析

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对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是人们对法律的情感、意志和信仰的有机统一,因此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我国公民的一个法治观念问题,同时也是指我国公民对法律的认知程度。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随着法制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的不断提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法律的全面发展和深入普及,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将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而且提高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对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依法行政,进行法治、德治建设,以及建设强大国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法律环境是加强公民法律意识建设之根本

当今社会法律意识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是法律知识普及的结果,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宣传的社会效应和效果,这种法律意识并不是从社会现实和文化深层生长出来的,这也是法律意识提高的一种必要手段。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方面我们加大法律知识逐渐普及的重要性,而另一方面执法犯法、违法乱纪、贪污腐败等以身试法的现象却不在少数,这些行为人多数熟知某方面的法律规定,有一定的法律知识,那么他们为什么还去违法犯罪,除了利益的驱动外,说明我们的法制环境不够完善,说明我们的制度方面还存在空隙,所以说我国一些不完善的制度和不良的法律环境降低了我们一直提倡和强调的法律意识,让他们有可乘之机,它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实现的可能性和存在的价值。可见没有良好的法治环境,法律意识只能停留在表面,完美的法律规则宏图只能成为法治的夢想。如何建设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呢,这就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同时这也是一个关乎着体制、文化传统和国民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问题。

首先,行政机关要严格实施依法行政,因为最为有效的是法律方法的控制。国家的行政机关直接行驶着大部分的国家权力,实践证明,必须对行政权进行控制,我们才能进一步加强与完善行政行为、组织以及行政程序和行政救济等各个方面的立法,加强行政执法责任制建设,完善行政权力法治化。

其次,公正是司法的灵魂,要实现司法公正。司法公正代表了社会公正,司法的基本价值取向,倘若司法公正受到怀疑,社会公正便失去了最后一道屏障,比如:你能说服这些付出辛苦劳动而绝望的农民工兄弟们,当他们因为拖欠工资的问题在年底没有拿到应得的工资,同时也没有申诉的机会时,在法律面前该何去何从?既然不能如此,就要充分的实现司法公正,那公民的法律权益才将得到保护。

最后,用生动的事实引导和教育广大公民树立法的最高权威性,要加大对执法不严、有法不依、违法不究问题的惩处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严格杜绝不遵法、不守法、不执法的行为,使广大公民的思想观念从对权力的崇拜、对法律的漠视、对法律的遵守和依赖走上正轨。

三、法律意识是构建法治社会的重要基石

法治社会它是指国家权力受到有效的控制,是和专制社会或专制国家相对而言的,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必须具备精神和制度两方面的因素,整个社会由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出来的法律所支配的状态,因此法律意识是具有法治的精神和反映法治精神的制度的。

宪政是构成政权的组织形式,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法治社会离不开宪政。宪政是民主与法治的结合,其资金来源须经过纳税人的同意,由纳税人选举产生的政治家来管理国家,其唯一目的在于提高公共服务。宪政社会的主体是公民,宪政社会首先是公民社会。公民社会公民社会在公民与政治国家之间架起了对话的通道,有利于培育公民对国家的参与意识和归属意识,并确立稳定的秩序。国家也通过公民社会对公民的行为进行引导。公民的需求和意见在公民社会中积累和成长,并通过公民社会特有的各种组织向国家表达。公民社会孕育了公民与国家对话的基本形式,即法律,它进一步确定了公民与国家关系的基本框架。

另外,公民社会是法治原则和规范产生的源泉,公民社会消除了公民与政治国家之间的“纠缠与冲突”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同时秩序是法律的具体化,使公民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对自己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所以,一个国家公民的法律意识对一个国家法治社会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说,法治的实现过程,主要是指民主宪政的实现过程,健全的法制体系则是法治的基本保障,民主政治是法治的前提。健全的法律制度需要人们相信国家、依靠国家、维护良好的法律秩序,同时是公民应有的法律意识,也要求人们不遗余力地参与和维护。一个民主高度发达、法制健全的社会,也必须是公民法律意识相对健全的社会。

四、从实际出发,全面提升公民法律意识

笔者认为从实际出发,全面提升公民法律意识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营造良好的司法环境。司法部门应营造良好的司法环境,司法不公将严重影响公民对法律制度的信仰,阻碍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既要树立法大于权的观念,杜绝腐败,杜绝特权,防止权力滥用,又要提高司法工作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树立百姓利益为重的理念;同时还要建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社会。平等不是能只是口号,要充分的表现在平时的实践当中来,得到真真正正的落实。只有营造了良好的司法环境,公民法律意识才能有社会保障。

其次,改善当代公民法律意识淡薄的情况,全面提高公民素质。现代化的社会要求公民守法,要不断的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只有公民权利意识提高了公民才会积极守法。在推进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进程的同时,还要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加强公民教育,注意培养公民的现代化综合素质,我们还应重视竞争意识、市场竞争和现代价值观的培养,并将其与公民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相结合。同时还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根据公民的特点,加强公民普法宣传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各种媒体、社会舆论等多种渠道,以法学理论与各种典型案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法律宣传。

最后,通过习惯、宗教、人情、等传统观念,协调公民传统观念与法律的关系。这些传统观念大多以民间规范的形式存在,都会影响公民的法律意识的产生和形成,这也导致部分公民遇到问题不愿寻求法律救济,更习惯用民间的方法来解决。这就需要在立法、司法中吸收积极的民间规范,使法律更贴近生活、便于实践渐渐使其成为法律。法律的内容便于利用,便于公民理解,这将会大大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所以,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便是协调公民传统观念与法律的关系。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成为法治社会的前提是我国公民要具备相当程度的法律意识和自我素养。这是关系到我国长治久安的头等大事儿,更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领域所在。因此,我们必须要从实际出发,深入普及法律法规,全面提升我国公民的综合法律意识和法律修养,全面提升我国法制力度。

参考文献:

[1]周宏璐.中国当代文化转型期公民意识的构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2]贺添圆.依法治国背景下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现代性问题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7.

猜你喜欢
现实意义法律意识公民
论公民美育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宣传与法律意识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论公民法律意识对纠纷解决策略选择的影响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
浅谈对台文化统战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