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学龄前儿童家庭养育现状及思考——基于陕西省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家长调查

2019-07-17 08:46贺琳霞黄金玲杨子娟秀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养育育儿亲子

贺琳霞,王 瑜,黄金玲,杨子娟秀

(1.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幼儿教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100;2.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陕西西安 710100)

一、问题提出

儿童是社会的希望,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儿童的健康发展是社会关注的重点议题之一。农村地区儿童因为经济、文化等原因,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改善农村地区儿童的生存环境,促进其健康成长,有助于乡村振兴计划的顺利实施。

关于已有对农村地区儿童的研究,从研究视角上看,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分别从各自的学科视角进行研究。从研究内容看,主要关注了贫困地区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1],教育公平问题[2],儿童福利问题[3],儿童的社会环境问题[4]等,从年龄段来看,较少关注农村地区学龄前儿童的现状。

家庭是儿童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长对学龄前儿童发展有重要影响。改善农村地区儿童的生存环境,家长的参与必不可少,较为成功的典型就是美国的开端计划,即改变儿童的同时也促进家长的改变。大量研究发现,家长的养育方式与孩子的体格发育[5],学业表现[6],社会情绪发展[7],人格发展[8],心理健康[9]等发展问题有密切联系[10]。有研究发现,有76.4%的家长认为自己需要接受专门的家庭教育知识培训[11]。在我国农村,家庭普遍缺失亲职教育,存在亲职教育理念偏差、方式不得当、内容缺乏等问题[12],贫困地区农村社会情绪发育存在迟缓问题的婴幼儿高达46.11%[13],农村婴幼儿超40%认知和语言能力滞后[14]。已有研究也发现,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和干预可以有效帮助家长正确的养育观,防止错误的养育行为,改善亲子关系,减少儿童问题行为,促进儿童健康发展[15]。而且家庭教育指导对受教育水平低,经济能力有限的家庭帮助效果最明显,达到1:6-1:43[16]。我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指出,家庭教育指导者应确立为家长服务的观念,了解不同类型家庭的家长需求,尊重家长愿望,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国外对特殊需求儿童的研究也发现,在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之前对家长进行需求评估,可以更清楚了解家长在培训中的真正需要,从而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7]。本研究以陕西省为例,通过调查该地区农村学龄前儿童的家庭养育现状并进行评估分析,总结该地区的家庭教育需求,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调研对象

在 2017年12月到2018年5月之间,根据目标随机取样的原则,对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陕西省NQ县、HY县、SQ县、CW县、YS县、QY县和F县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发放问卷、在幼儿园与当地儿童家长进行座谈、对儿童家长入户访谈,了解陕西省贫困地区学龄前儿童的家庭养育现状以及育儿需求。最后共发放问卷1377份,回收1314份,有效问卷1161份,其中0-3岁儿童家长有效调查问卷537份、3-6岁儿童家长有效调查问卷624份;共访谈家长108人,其中0-3岁儿童家长35人、3-6岁儿童家长73人。

(二)调研方法

调研主要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调研问卷经过相关专家审定、部分幼儿园教师修订,保证问卷有较好的效度。包括0-3岁儿童家长调查问卷、3-6岁儿童家长调查问卷、学龄前儿童家长访谈提纲。问卷包括家庭背景变量和家庭养育现状两个部分,家庭养育现状由家长养育观念、家长教育素养、亲子互动和家庭教育指导情况等四部分构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地区学龄前儿童的家庭背景

学龄前儿童家庭背景分为家庭结构、家庭收入、父母学历、主要监护人等,具体见表1。

(1)传统主干家庭为主。问卷调查发现63%以上的学龄前儿童的家庭结构以5-6人的主干家庭为主,这一结果与李洪曾、黄鹤、李杨等的研究结果一致[18];问卷结果还显示, 3-6岁年龄段儿童的家庭结构中核心家庭和单亲家庭数量要高于0-3岁段,主干家庭数量要少于0-3岁年龄段,这说明3-6岁儿童的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

(2)父母是主要监护人。问卷调查显示儿童主要监护人以父母为主,其次为祖辈;问卷调查还显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父母作为主要监护人的比例在增加(0-3岁占49.2%,3-6岁占50.5%),祖辈作为主要监护人的比例在减少(0-3岁占46.9%,3-6岁占42.3%),这说明3-6岁儿童的主要监护人以父辈为主。访谈还发现,儿童生活照料主要由祖辈负责,学习辅导主要由父母负责,可以看出家长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和家长参与儿童教育的意识在增加,这一结果与李洪曾、黄鹤、李杨等的研究结果一致[18]。问卷结果显示,父母亲文化程度以初中(含未毕业)为主,其中0-3岁儿童占51.8%和42.9%,3-6岁儿童占27.2%和48.7%,且总体上0-3岁段儿童的家长学历略高于3-6岁段儿童的家长学历,可以看出家长的文化程度有所提高,这一结果与贺琳霞、田方的研究结果一致[19]。

表1 儿童生活的家庭环境(N=1161)

(3)贫困家庭占多数。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0%左右的家庭人均年收入3000元以下,且3-6岁段儿童的家庭人均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占59.6%)的占比要高于0-3岁段(占40.8%),这说明有近一半的家庭处在贫困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育儿增加了该地区家庭的负担。贫困一方面导致教育资源的匮乏,问卷结果也发现有近37.2%的儿童拥有的儿童书籍不到3本,尤其是0-3岁阶段的儿童图书拥有量匮乏,有49.2%的儿童拥有的儿童书籍不到3本;有近13.2%的儿童拥有的玩具不到3件,3-6岁段的儿童玩具拥有量少于0-3岁段。已有研究也发现,家庭养育负担影响学龄前儿童的精神和行为状况[20]。

(二)学龄前儿童家庭养育现状

家庭养育分为家长教育观念、家长素养、亲子互动和家庭教育指导等四方面。

表2 农村地区学龄前儿童的家庭养育观念(N=1161)

从表2可知,家长教育观念各项总体占比高于50%。其中,有88.1%家长认为“讲道理”是主要的教育方式,仅有37.7%的家长认为孩子“不打不成器”,也就是说有62.3%的家长不认可“不打不成器”这一传统观念,较少体罚孩子。访谈发现,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大部分家长首先选择讲道理,其次为批评教育,实在没办法时会采用打的方式解决。可以看出,有一半以上的家长有较为科学的养育观念。同时还发现,“教育孩子要讲道理”在 3-6岁段的占比要低于0-3岁段,“孩子不打不成器”在3-6岁段的占比要高于0-3岁段,“儿童是独特的个体”在3-6岁段的占比要低于0-3岁段,这说明3-6岁儿童的家庭养育观念有待提高。可能受家长育儿经验的影响,问卷还发现,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家长利用家庭社区资源的意识在提高,认为“社区有可用的教育资源”从0-3岁的45.3%增加到3-6岁的62%,认为“家庭有可用的教育资源”从0-3岁的52%增加到3-6岁的66.3%,且总体上认为有用的教育资源方面,家庭要高于社区。

表3 农村地区学龄前儿童的家长素养(N=1161)

从表3可见,有77.3%以上的家长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较为融洽的人际关系,但阅读习惯(47.3%)和自我情绪管理的能力(45.2%)相对较低,这说明农村地区的家长在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方面要优于阅读习惯和自我情绪管理能力。从各年龄段来看,0-3岁段儿童的家长的生活习惯(78.8%)和人际交往(91.1%)要优于3-6岁段(分别为76%和77.9%),3-6岁段儿童家长的阅读习惯(51.4%)和自我情绪管理能力(50%)要优于0-3岁段(分别为42.5%和39.7%),这说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更关注自己在孩子学习方面的榜样作用和自我形象。访谈也发现,90.1%的家长生活较为规律,能做到早睡早起和做家务;有91.3%的家长在夫妻之间和邻里之间相处融洽;大部分家长在繁重的农活之余,大多选择看电视、聊天等较为休闲的娱乐方式,很少有精力读书,仅有42.4%的家长经常看书;有65.6%的家长在生气的时候不会随意发脾气,大多选择一个人生闷气、骂人、打孩子、找好朋友倾诉等方式。可以发现,家长的阅读习惯和自我情绪管理能力相对不足,难以为儿童提供支持性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表4 农村地区学龄前儿童的家庭亲子互动(N=1161)

科学养育需要家长在亲子互动中建立建构式的回应如建议、协助、注意等,目的在于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在亲子交往中,家长扮演着包办代替者、引导者(通过榜样、说教、批评、惩罚等方式与儿童交往)、支持者(以鼓励、肯定的教育方式与儿童交往)和合作者(家长作为儿童的伙伴与儿童一起学习和探究)的角色。从表4可知,有77%的家长在亲子互动中和孩子是合作关系,仅有28.2%的家长在亲子互动中包办代替行为,有50%以上的家长与儿童有引导、支持和合作等较为积极的亲子互动。从年龄段来看,3-6岁段亲子互动中家长的包办代替行为(32.2%)和引导行为(58.2%)多于0-3岁段(分别为23.5%和50.8%),3-6岁段亲子互动中家长的支持行为(65.4%)和合作行为(73.1%)少于0-3岁段(分别为69.8%和81.6%),这说明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家长在亲子互动中的积极行为逐渐减少。访谈中发现,在引导者的角色中,家长以讲道理、解释等正向引导为主,批评惩罚等消极引导较少,如72.4%的家长经常要求孩子按时作息和锻炼身体,67.5%的家长会给孩子耐心解释;同时发现,仍有一些家长在亲子互动中有不适宜的引导,有64.1%的家长经常给孩子买零食,50%的家长经常让孩子看电视,60.6%的家长经常批评孩子,31.6%的家长会在孩子面前吵架打架。在支持性互动中,家长鼓励最多的为在家看书学习,其次为独立性,第三为同伴交往,第三为亲子交往,第四为儿童独自游戏。

表5 农村地区学龄前儿童的家园沟通(N=624)

从表5可知,农村地区0-3岁婴幼儿教育机构处于空白状态。该地区0-3岁婴幼儿的家长没有获得外部育儿指导,在3-6岁段得到幼儿园的家庭教育指导。从3-6岁年龄段看,有87%的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有76.4%左右的家长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高,但认为幼儿园的家庭教育指导有效性仅有64.4%,这说明家长的参与热情较高,幼儿园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成为幼儿园的一项日常工作,但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性有待提高。访谈也发现,家长主动和老师沟通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孩子存在的问题,约有71.4%的家长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主动和教师沟通,有62.4%的家长当孩子有进步时会主动和教师沟通;家长认为家园沟通的成效显著,能有效解决育儿困惑,其中成效最显著的是家长开放日的成效最显著,其次为家长会,第三为家庭教育讲座,最后为亲子活动;80%的家长认为通过幼儿园的家庭教育指导后孩子行为问题有些改善,但不能持续。

四、讨论

(一)农村地区学龄前儿童的家长重视家庭养育,存在重智倾向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中国的传统观念,重视教育,耕读持家是乡土之家的典范。本研究也发现,学龄前儿童的家长有重视孩子教育,如打骂孩子的现象减少[13]。讲道理增加,能与孩子进行合作、支持的积极亲子互动,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榜样作用等。生活中学习,游戏中探索是学龄前儿童发展的特点。本研究发现,家长的养育观念和行为存在重智倾向,如家长的阅读习惯在孩子入幼儿园后有提高,家长与教师沟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高,由父母主管孩子的学习,入幼儿园后孩子的儿童书籍增多,玩具减少等等,说明家长认为的教育就是读书学习。这种重智倾向的家庭养育影响家庭养育环境,助长了幼儿园的小学化倾向,阻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家庭养育受家长生活环境和家长实践智慧的影响

家庭养育受制于家庭所处环境。陕西省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周秦汉唐都曾经在此建都,体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鼎盛与辉煌,尤其在农村地区,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在重智的传统观念下,在当地人们把上幼儿园称为“上学”“念书”,本研究发现,在3-6岁的幼儿园阶段,家长“讲道理”减少,“不打不成器”增多;积极亲子互动减少,消极亲子互动增加;家长阅读习惯提高等,都说明农村地区家长养育行为受传统文化观念影响较深。另一方面,主干家庭是我国农村传统的家庭结构,本研究发现,有60%多的家庭是主干家庭,且3-6岁段儿童的家长在人际关系的融洽方面要低于0-3岁段。相对于核心家庭来讲,婆媳关系和姑嫂关系等影响家庭养育的氛围,祖辈和父辈养育观念的冲突是主干家庭面临的常见问题。

Rogoff认为,人的发展是在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中实现的[21]。本研究也发现,在长期的生活和育儿经验积累中,家长也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基于现有条件而开展家庭养育的实践智慧。本研究中发现,有近一半的家庭处在经济贫困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育儿增加了该地区家庭的负担;然而3-6岁段儿童的家长在“社区中有可用的教育资源”“家庭中有可用的教育资源”两项的选项占比均高于0-3岁段。可以看出,在有限的条件下,家长依然能探索到有用的教育资源。

(三)家庭教育指导难以满足家长不断增长的养育需求

已有研究发现,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和干预可以有效帮助家长正确的养育观,防止错误的养育行为,改善亲子关系,减少儿童问题行为,促进儿童健康发展。而且家庭教育指导对受教育水平低,经济能力有限的家庭帮助效果最明显。本研究发现,农村地区学龄前儿童家长重视孩子教育,参与孩子教育的积极性较高,0-3岁婴幼儿的家长没有获得外部育儿指导,在3-6岁段得到幼儿园的家庭教育指导;在幼儿园的家庭教育指导中,大部分家长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高,但家庭教育指导有效性不尽如人意。本研究也发现,家庭教育指导多聚焦于家庭养育问题或儿童行为问题,虽然能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但因较少关注到家长或儿童的优势资源,难以调动家庭的主观能动性,致使家庭教育指导效果难以持续。本研究也发现,经历了幼儿园的家庭教育指导后孩子的行为有所改观,但是不能长久。

五、建议

(一)依托社区建构0-6岁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家庭是影响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因素,注重家庭的作用,尊重家庭育儿的主体地位和责任,加强亲子沟通。根据国际经验,有效的做法是建立以家庭和社区为基础的促进儿童早期发展体系,为家庭提供健康的早期教育指导和服务。在国内开展的一些社区亲子活动、家访指导等服务试点工作,也证明在促进儿童发展、减低家庭育儿压力和促进社区和谐等方面有综合效应[22]。调研发现陕西农村地区家长的养育能力有待加强,如家长在个人素养、教育观念、亲子互动技能等方面需要指导,且0-3岁婴幼儿的家庭教育指导欠缺,因此应建立0-6岁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首先,建立以幼儿园为中心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陶行知在《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中写道:“乡村教育政策是要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的中心,乡村教育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23]56乡村学校是乡村社会的文化标志,是农村人可以依赖又必须依赖的精神家园。撤点并校后,作为农村文化中心的小学消失,农村新的文化中心需要建立。幼儿园作为新乡村学校,可以成为当地农村文化中心,利用教育专业优势成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

其次,以正面养育为家庭教育指导主要内容。正面养育(3P)最初源自针对学前儿童家长的一个小规模的培训项目,在澳大利亚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多水平多形式的综合性家长干预体系[24],能够覆盖0-16岁儿童群体,旨在通过提高家长的育儿知识、育儿技能以及育儿自信来防止儿童出现严重的行为、情绪和发展性问题[25-26]。很多结果表明该项目在改善家长情绪和教养技能以及减少儿童的注意力问题和行为问题方面有显著的成效,并且这些效果在追踪研究中依旧可以看到[27-28]。本研究发现,该地区家长教育素养有待提高,家庭养育存在重智倾向,家长的情绪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等,因此,开展以家庭教育讲座、亲子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家庭正面养育指导,普及正面养育的知识,提高家长教育素养和能力。

(二)发掘社区本土资源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性

首先,了解家长需求。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受所处时代、文化及地域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差异。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应遵循家长需求导向,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开展家长需求调查,了解家长需求,为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其次,利用本土资源开展体验式学习。一些国际优质的家庭教育指导通常会通过角色扮演、讨论、家庭作业、及时反馈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家长将育儿知识切实转化到日常育儿实践中[16]。调研发现,陕西贫困地区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家长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导致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能力与其他地区家长存在一定差距。体验式学习方式是适合文化程度较低人群的学习方式[16]。亲子活动是基于血缘关系的教养人和儿童开展的活动,如亲子运动会、亲子制作、亲子阅读、亲子旅游等,是体验式学习的重要形式,因此开展以亲子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家庭教育指导可以有效提高正面养育指导的效果。另外,亲子活动是教养人和儿童共同的体验活动,体验活动的有效性取决于对活动双方共同已有经验的考虑。家庭和社区资源是祖辈家长、父辈家长和儿童都熟悉的资源,是共同的已有经验,因此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开展亲子活动,能有效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帮助家长将科学育儿知识转化到日常育儿实践中,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效果。

第三,发掘家长优势资源开展活动。相对于城市人,农村人通常被看作弱势群体的代表,在家庭教育指导中也较多聚焦于农村家庭教育的各种问题,较少关注家长的优秀教育经验和特长等优势资源,使农村家长在教育中缺乏自我效能感。本研究发现,家长在长期的育儿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利用家庭和社区中现有的资源,形成适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智慧。如果能将家长这种优势资源充分发掘出来,可以提高家长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三)建立政府主导的联动机制保障家庭教育指导的可持续性

农村地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我国《规划纲要》颁布后的一系列学前教育政策的实施,就有力的推进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国际上对弱势群体的家庭教育指导与政府的科学管理密不可分[29],而且,基于证据的实践导向是目前西方国家亲职教育项目的总趋势[16]。因此,应继续发挥政府在农村地区家提供教育指导中的主导作用,保障家庭教育指导的可持续性。

首先,设立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由地方政府组织设立家庭教育指导机构,人员构成有政府工作人员、科研工作者、家庭教育指导实践工作者、家长代表等,目的在于为家庭教育指导提供引导、调控和评价等服务。这一共同体机构既有PTA的理念又有政府的保障作用,家庭教育实践工作者和家长的参与提高了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科研工作者的参与提高了家庭教育指导的科学性,政府工作人员的参与促进了家庭教育科研成果向实践的转化。其次,鼓励开展基于实证的家庭教育指导研究。陶行知先生曾采用“艺友制”解决农村师资短缺,针对目前农村家长素养较为薄弱的现状,可以开展专家引领的行动研究。在专家引领下探索适合农村地区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提高家长教育素养和教育能力,优化儿童生长环境,促进学龄前儿童健康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养育育儿亲子
偷偷摸摸育儿
天下有“完美的养育风格”吗
养育宝宝 专家团来帮你
养育宝宝专家团来帮你
养育孩子 只需温和助推
育儿神器
育儿Q&A
育儿Q&A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