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基两创:新常态的传统音乐理论 研究生教学模式构建

2019-07-17 04:31蒲亨强
音乐探索 2019年3期
关键词:新常态教学模式

摘 要: 新常态的传统音乐理论研究生一般基础较薄弱。针对特殊的教学对象,构建“四基两创”的教学模式,指导思想是加强导师的引和学生的学的比重;从四个基本功(采风、记谱、音乐分析和专业写作)的学习入手,渐次进入两种创新思维(学习型与自主型)的培养。各个教学环节赋予相应的教学内涵及教材教法,以期稳定地提高培养效率。

关键词:新常态;传统音乐理论专业研究生;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J6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2172(2019)03 - 0031 - 07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19.03.005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音乐理论是中国音乐院校的老学科,自20世纪60年代草创教材《民族音乐概论》并在各院校开设课程以来,作为专业基础课而登堂入室。之后师资逐渐扩容,教材论著迭出,培养层次逐渐提升。至20世纪末已形成从本科到研究生的培养序列。从20世纪80年代末恢复招收研究生以来,历经40年发展,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

所谓“新常态”,指21世纪初国家推行教育产业化政策“扩招”以来的时期。当前国家又再次强调将教育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国策,表明教育产业化将延续并成为相当长时期的常态。这里我们不讨论这一国策的利弊问题,只能认可这一不可逆的事实,冷静地面对并思考本专业的应对之法,才有现实意义。

新常态与之前20年的旧常态培养形态有很大不同。之前的任务相对单纯。概因招生数量少而质量精,生源多年龄偏大,文化修养和专业知识以至工作经验的积淀较丰,且不乏有一定研究实践和成果者,甚至有的学生在入学就有了明确的选题方向。面对这样的对象,研究生教学模式多以自主创新为主,较少考虑基本功的教学问题。但新常态的研究生培养任务明显开始复杂化,概因生源扩招且年青化,从校门到校门的学生占多数,文化修养、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积淀偏弱,甚至不乏从其它专业转行的零基础者。面对这样的对象,旧常态时期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教学模式就难以为继,基本功训练反成为优先的、更重要的内容。

笔者就读的硕士博士阶段和指导研究生的阶段正分别处于新旧常态两期,在近20年的研究生教学中摸索总结了“四基两创”的教学模式,主要应对还将长期延续的新常态,作为抛砖引玉,供学术界深入探讨。

此模式的构建涉及一些理论问题,须先作探讨澄清。

或曰:研究生培养强调创新个性,模式化岂非背道而驰?

答曰:这要看对象,要有实事求是态度,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奢谈创新只可能拔苗助长,适得其反。创新是以规范和基础作铺垫的。如书法最高境界是个性,但若横撇竖捺还没写好,就要求个性显然不可能。规范与创新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两个必然阶段,超越阶段性的个性培养,轻则欲速不达,重则产品报废。

创新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须以雄厚的专业基础和学术规范为前提。对于新常态时期研究生的普遍性特点,首要的任务是先作好基础和规范的训练,为学生进入创新铺平道路,少走弯路和错路。

或曰:教学应以学生为主导和主体?

答曰:这一时髦教育理念与笔者倡导的导师主导论相悖,看似冠冕堂皇,然而要新常态时期的研究生来主导教学,不过是一句伟大的空话,不是有的放矢的理论,反而體现了不负责的懒汉思想,导致了放鸭子式教学的风行,谈不上任何教学效果。虽然不排除有极少数天资聪明的学生,主导研究偶有成功之例,但毕竟是凤毛麟角,不能体现普遍规律。何况这种偶然性一次性的“成功”大都缺乏后劲和持续性。笔者曾尝试让学生主导选题研究,要么无所适从,无法选题;要么能选择好的课题,却才不配题,无法驾驭,归根结底还是不会正确选题。若放手让他走下去,难免不断地走瞎路弯路,困难迭出、焦头烂额。

强调发挥导师主导作用的教学模式,道理在于师生研究素养经验有巨大差别这一先决条件。在有丰富经验的导师引导下,学生才可能多快好省地成长,这本是学的题中之义。当然,要求导师主导,对导师自身的教研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本是导师应具有的基本资格。

以上理论辨析旨在表明本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具体而言,“四基两创”包含了研究生培养的全部环节,分成两大块,各有侧重。“四基”以学为主,“两创”以研为主。“学”与“研”还要有先后顺序,应该先学再研,学研互渗。“学”要有理论思维的培训背景,体现研究型学习的特点;“研”中仍要不断拓展“学”的广度深度。总体看,“学”具有首要性、先行性和贯穿性。这正体现了新常态时期研究生教学模式与之前非常不同的特殊性。

二、“四基”述要

传统音乐理论是以中国各民族音乐为研究对象、侧重形态风格研究的专业。这个传统特色应保留在研究生教学内容中,同时也应借鉴国外民族音乐学综合文化背景研究的方法,使本专业研究在更宽广的道路上发展。

传统音乐理论作为一门成熟的学科专业,拥有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技术手段,并大致可分为基本功和创新研究两个层次,是为本文所谓的“四基”与“两创”。这些内容,一般说需要相当时间的学习过程方可完成,而要培养研究生具备独立研究的能力,则基本功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四基”指四项专业基本功,偏重技能技巧学习,融入理论思维训练,具体实施于两门课程。《传统音乐的理论与实践》,以采风、记谱、分类技能训练为主,兼顾音乐分析学;《音乐专业论文写作》,学习音乐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对象和方法,亦加强音乐分析训练,以强调音乐本体学习这一主线。总体上,“四基”旨在使学生初步掌握本专业研究所需的基本技术、规范、观念和手段,为后一步创新培养打下必要基础。

(一)采风

采风类“田野考察”并非纯粹的技术活,实需要具备相应的理论思维作为指导。

首先,要澄清局内人、局外人和主位、客位这些概念的实质和关系。时下使用这些概念所偏重的认识是,主位即局外人(采录人)应忠实记录和尊重客位即局内人(受访人)的言论和思维。忠实记录和尊重本都不错,特别是对于音响资料来说;但若将这种观点扩大到口传资料,视局内人最权威,要相信听从他所有的言说,则会产生误导和不良效果。其一,将采录人的作用等同于录音机,获得的是不得要领的流水账效果,若作为案头工作的原始记录尚可,若作为研究文献呈现则无实际意义;其二,更严重的是,局内人本有理论素养薄弱的局限,再加上传讹、主观偏见等因素,其口头叙述概有偏见错误之处,若以之为论据,必然会导致研究方向的错误,陷入盲然迷惑的泥淖。因此,绝对地尊重和相信局内人的言论是理论观念上的偏颇甚至错误。正确做法应该是,在忠实记录和尊重原始音响言论前提下,采风人应对所有资料有批判分析的眼光,去伪存真,提取符合逻辑和真相的材料,方可成为有效的研究资料;原始资料和分析后的应用资料应明确分开。这些都应向学生讲明白。

其次,采录内容是纯音乐或包容文化信息?音乐与文化孰为重点?这些普遍面临的问题也应先作理论思考和澄清。于此,我们的观点是,以音乐为重,兼容相关的文化信息。

明确了基本理论问题,再讲具体操作。

1. 选点

选点尽可能与选题结合,不能随意拈来。要达到“新” “丰” “典”三个基本标准。首先对象要新,以保证所录材料具有新意。其次,音乐要丰厚,满足学位论文量的规范。音乐过于简单就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虞。虽可从文化拓展,但毕竟不是最佳方案。最后是典型性,即个案能反映某种类的特点,以提升扩展研究的意义。

2. 工作方式与目标

提倡游走摄影式的完整采录,确保资料采录的完整丰富。游走摄录法是动态的,重点摄录唱奏,也不时游观摄录相关的环境场所人物,可为后期研究提供更多的材料和可能。如此摄录中一些不经意的细节可能成为后期重要的研究线索。如近年笔者带博士生采录武当山早课时,录到信徒跪拜处有个坤道持经诵唱的画面,她并非仪式执行人,处于旁观的地位,然这画面正反映出道士普遍运用的“剽学”方式,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此类收获往往在定点摄录法中不可能获得。

完整性一指摄录过程和内容的完整,不随意中断,因为时间周期和重复率也有研究意义;二指兼顾相关的文化事项,采风不单以艺术性为取舍标准,而要代之以更一般的音调思维及其生成背景。捕获音乐与文化的相生关联,不仅可获得更丰富的资料,亦为音乐之所以然准备了研究资料。

3. 观察询问法

采风中观察询问法的运用非常重要,体现了目标性的背景指导。任何采风都不可能是毫无目标的随机活动,都要服从于一定的研究指向或目标。有无目标、目标明不明确,采风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因而要先作功课,根据研究目标而思考写好详细的录制方案和询问清单,要用正确的方式提出正确的问题,才能采录到真正有用的一手资料。一般学生采风时,多不知道问什么,或问一些不着边际甚至受访者无法回答的问题。都是缺乏应有指导所致的常见问题,需要事前作好相应的指导和训练,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4. 工作程序

基本程序是行前准备—当地干部咨询—现场采访—资料整理(略)。采风训练还应隐含明确的教学意图。首先,让学生在现场接触中加深对传统音乐的体验和热爱,树立良好的研究动机和感情。其次,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传统音乐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最后也最重要的是尽量与选题衔接。学位论文要求创新性,相对来说,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最难,材料的创新较易实现也更切合实际培养对象。从培养时间的短暂来看,也不允许进行耗时耗力而又与后期选题无关的采风。

(二)记谱

以传统的记谱训练为基础,提倡运用抓本质的以点带面的完形记谱法,摈弃传统的逐音记法。此法的理论背景是从追溯民间创腔轨迹中学习更简明有效的记谱。

通常的学校专业记谱训练多囿于平均律的钢琴旋律,很难适应更自由多元别样的民间原生态旋律。因而有必要在更高层次上运用新方法方能有效完成民间旋律的记谱。

实施有理论支撑的核腔记谱法,具体程序有五。

1.采用以音程音调听觉尺度为准的“中记法”,不过粗不过细,忽略微分律和游移律,形成基本的音程音调概念;

2. 依据核腔生成的原理指导记谱,识别核腔结构——典型乐汇;

3. 记出核腔及其衍展、增减音等变形——乐节乐句;

4. 记出乐句的重复、变奏,获得全曲轮廓;

5. 补充节奏节拍装饰等细节。

此法训练中需要提前学习核腔概念及相关理论,虽然增加了理论学习因素,但因从把握民间创腔规律入手,反会降低记谱难度,从而提高成效。同时获得到理论分析的训练。按此进程训练后,学生通常能用比传统的逐音逐节记法更少的时间大致完成记谱,有较好实践效果。

(三)音乐描述分析

作曲家用音乐话语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音乐学家则用文字话语表达对音乐的看法,因而文字描述分析也是音乐学者的基本功。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不学好文字描述,同样无法研究音乐。首先要学习常用的音乐文字话语三个子系统:西方舶来、民间创用、学者创用。

三个子系统各有特点及其学习程序。西方话语构建较早较成熟,应作为学习的基础,但因其针对西方专业音乐创作而生,故不宜作为构建自身话语系统的长远目标和重点;民间话语丰富,但零散而缺乏研究,需要重新搜集整理研究后方可使用,因而入手难度大,但因民族性特点而应作为构建话语系统的长远目标和重点;学者创用话语的主观性与创新性、不确定性与深刻性启发性并在,具有透视音乐本质、拓展话语系统的特殊作用,应关注并慎用。学习进程一般应先从西方开始,依次而行。

描述和分析的话语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描述具有基礎性和客观性,分析更具延伸性和主观性。简而言之,凡客观者为描述,谓实;凡主观者为分析,谓虚,虚实相生相成。分析结果要基于并返回描述的结论,庶几可信。虚离实或多于实,就会失之不着边际,是为望文生义的臆测玄谈。但若没有分析,描述也只能停留于表层,不能透视音乐的规律和本质。描述—分析话语举例如下。

结构话语:四句体(形态)——起承转合,一上三下,单句反复(性质);

音调话语:大声韵、宽声韵——高亢、嘹亮;

节奏话语:八分平均型——规整型;

旋法话语:上下行级进、环绕型——柔和委婉;

旋线话语:波峰型、波谷型——跌宕起伏;

曲式发展:重复变奏延伸——主腔(核腔)衍展。

等等。

可见,描述要求直接反映客观具体确定的音乐形态。学习可始于一首简单的民歌,从宏观到微观、按曲式、音调、旋法、旋线、节奏层次进行,熟悉描述话语及其写作方法,达到精准描述且能为读者理解的结果。分析要求能反映较抽象深层的本质和规律。学习可始于西方曲式学,逐步延伸到音乐分析学、民间分析理论及学者创用分析话语等。总体学习目标是全面系统地理解掌握各种话语及其原意,并能根据具体对象酌情择善而用,最后在综合学习与个人创造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话语风格。

(四)音乐论文写作

该训练旨在学习音乐论文写作的一般规范、对象、方法、手段等,为研究打下必要基础。虽然研究实践是多样化、个性化的,但也有普遍性的基本功内容需要先行学习,以不变应万变。从书写角度看,需要学习三个基本话语系统的内容。

1. 乐态,音乐的表层形态及其表达系统,属一般的音乐形态学知识和技术;

2.心态,音乐构成的深层逻辑及其表达系统,审美的创造的音乐分析学知识技术;

3. 物态,音乐存在的原因背景,属跨学科性质的音乐文化学知识和技术。

以上三态既相互联系,又各有特点,并体现了从本体向客体递迁的学习过程。乐态的学习是基础,再逐步延伸到相关的创作美学和历史文化,这是音乐专业决定的应有程序。三态是论文写作通常要涉及的全部对象和范畴,并各有需要学习的话体系语和表达手段体系。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可明了音乐论文写作的可能领域和相应的知识技术手段,并对自己的研究有明确的定位。

“四基”學习配合相应的课程和教材。采风记谱以《传统音乐的理论与实践》教材为主,开设于第一学期。描述分析与写作的课程以《音乐论文写作》为主,开设于第二三学期。整个“四基”学习过程中应渗透相关的理论背景,并引导学生建立兴趣点,最后达成初步的选题和课题。是谓学中干之意。

三、何谓“两创”

掌握好了基本功,就为创新训练环节提供了武器装备和可能性。创新学习固然能更多地开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导师的引导仍居首要位置。进入创新学习过程时,先要作好阶段性的铺垫过渡,有循序渐进的眼光。故分学习型和研究型两种性质的创新训练。

(一)学习型创新

此型创新重在从学习前人经验中懂得创新的含义、规格、途径和方法,并在相关信息掌握中迅速进入科研前沿。这是学生自主研究前先行的创新教学环节。不明创新为何物,不明如何能达到创新水平,就谈不上自主创新。实施过程配合导师自编《传统音乐名作导读》教材和研讨课形式,仍突出引导的作用。故教材编写至关重要。

首先,要广泛包容传统音乐各门类,使学生广泛涉猎全面把握本专业研究的全貌和前沿水平;再进一步从中找到各自的兴趣点,为选题作好准备。

其次,要精选各门类的名家名作,并就每类和每篇写出创新特色的提要,明确创新之然及其所以然,起到导读功能。

再次,要考虑深入具体性,要求学生精读名作并写出简要读后感,点评全文的优劣、创新点所在和自己的主要感受。在进一步加深对创新的理解中训练其分析和写作的能力。

最后,要学生在课堂宣读其读后感,再进行集体讨论、质疑,答辩和导师点评的程序,以达到全面深入认识创新性在选题、观点、论证以至写法上的具体特点,既充分吸收名作的营养,又锻炼写作、宣读、答辩的综合能力。

学习型创新性仍重在学,由此建立创新的标杆意识和具体操作方法,为后期的研究型创新建立起基本的规格意识和质量保障。

(二)研究型创新

此型创新进入自主创新实践,要求更多地发挥学生在选题和写作上的自主个性,但导师的引导和因材施教仍居重要位置。此时导师并不需要事无巨细地大包大揽,而应更多考虑宏观的思路指导。

首先,要引导人无我有的问题意识。要求无论在选题或写作中,材料和观点上须搜寻到一两个具有独创性的闪光点。其次,要建立从简易入手、平中见奇的升华意识。一般先鼓励选择一些相对较容易入手的课题。如调研性质的实录报告,既能运用和强化前期基本功训练的成果,确保材料的新,但又要求能超越单纯描述的水平,上升或提炼到较高的理论技术层次来思考问题,促成一些新观点的产生。再次,要树立起高屋建瓴、见微知著的深掘意识。扩展研究的视野和视角,善于将微观材料联系到宏观的类的层面,将微观研究拓展到更广泛的学术领域来思考。由此则可产生更宏大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以上3个指导思想,端赖导师的引导启发与学生的自主创新的合力作用,若能充分发挥实施,可望收到理想效果。

四、创新性培养的研究生学位论文举例

在教学实践中,同样的教学模式面对不同天赋资质和努力程度的学生群体,不可能产生同样的结果。检验一种教学模式的成效,应该是不同类别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都有较大幅度进步提高。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研究生因各自天赋、事业心、努力程度、应用能力四方面情况的不同而有教学效果上中下三等之差异。为便于理解本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着重以3位学生上乘的学位论文指导及实施为例作具体说明。

西南大学博士生贾力娜的硕士专业为西方音乐史,通过4年培养,顺利获得民族音乐博士学位,至今在《音乐研究》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中国音乐》 《音乐艺术》发表相关论文各一篇,获教育部课题一项,现为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其博士论文《三官寨彝族丧葬仪式音乐及教育功能研究》 ?譹?訛 是典型的个案调研,题材范围不大,但因贯彻上述指导思想,使全文具有较多新意。在导论写作上,导师要求将个案置于全国同类音乐的视野定位,由此突显其特殊学术地位是处于中国宗教仪式音乐俗化的最下层,属研究的一大空白,从而具有填补空白、扩展研究意义的典型性,是谓见微知著。第一章为仪式音乐全程实录,要求按音乐志方式描述,忠实照录原始的仪式过程及术语,作者的解释分析分开单列,以求展示原貌,体现新材料价值;第二章描述仪式音乐的形态风格,从全国的视野进行考察,得出南北融合、北音略占上风的新观点并引出新问题——地处南方的彝族为何北音占了上风?第三章在历史学民族学视野下探讨形态风格的成因,提出彝族迁徙史与宗教民俗的主要成因说。以上各章均显出一定创新性,得益于指导思想的引导,同时也综合运用了基本功训练的成果。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赵宴会,从南京艺术学院竹笛专业硕士生一年级转入本专业,通过两年培养顺利获得学位,学位论文的章节分别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艺术百家》各发表2篇,《中国音乐》 《人民音乐》 《民族艺术》 《音乐探索》各发表1篇,获国家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導师。其硕士论文《苏北赵庄唢呐班音乐调研》(后扩展成博士论文)原是很平常的个案调研,但因贯彻前述指导思想而新意迭出。其研究运用核腔理论分析唢呐旋律得出“核调”观点,结合传承背景提出“偷学”的传承方法;运用音乐文化学研究方法,从唢呐班活动与务农收入的比较中,引出经济利益是唢呐班生存发展的原动力的重要观点。

南京师范大学谈欣在硕博连读6年中均以扬州清曲为研究对象不断深化,学位论文是在个案调查基础上展开类的研究。在指导上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结果从习见常用的时调小曲概念中发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问题,先作专题研究成文,由此思路带动更广阔的五大宫调类的研究,收到较好效果,顺利获得学位。就读期间,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黄钟》 《艺术百家》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4篇,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

以上3例,都是从零基础开始学位攻读的,笔者或孤陋寡闻,仅就周边所见同类情况来看,进步幅度是很大的。其它两类效果较次的,据不完全统计,也都在其原有基础上有较大幅度进步。如培养的14位博士生中约1/3在国内《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中国音乐学》 《音乐研究》等高级别刊物发表1~2篇论文,其余2/3在国外或国内核心、国内一般刊物发表两篇以上论文。指导的30多位硕士生中有一半在音乐核心期刊发表1~2篇论文,在一般刊物发表两篇论文。这些成果或可证明本教学模式大致成功。

诚然,本教学模式毕竟是个人教学经验总结的一家之言,敝帚自珍之余,提出供学界教育界参考,以期寻找到更好的教学模式。此外,本教学模式重在针对新常态的一般情况而论,对于那些天才型的或已有较多积淀的学生来说可能不太适合。但目前和将来很长时期内,这类学生总归是少数,而且即使对这类学生,本教学模式或仍然有一定可行性。毕竟研究生要保持学术创新的可持续性,要在研究道路上走得更长久,终究还是需要丰厚扎实的基本功和学术规范作支撑的。

◎ 本篇责任编辑 钱芳

收稿日期: 2019-01-16

作者简介:蒲亨强(1952— ),男,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 400715)。

猜你喜欢
新常态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