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由走向沦亡
——读《中国知识分子沦亡史》有感

2019-07-19 07:14江鑫王轶群
海外文摘·艺术 2019年10期
关键词:功名统治者知识分子

江鑫 王轶群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济南 250000)

1 中国知识分子蜕变的脉络

“真正的知识分子,是知识的探索者、知识的承载者、知识的传播者、知识的运用者和知识的捍卫者。但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统治者软硬兼施的政策下,却逐步丧失了上述功能,一步步蜕变,直至沦亡”。在中国古代2500年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王朝的兴替,中央集权的强化,知识分子由诸子百家时的士一步步蜕变为策士、谋士直到进士。蜕变过程主要分为三步。

第一步,从士到策士。士,在商、西周、春秋是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统称。士和策士都是有思想、有追求、有修养的知识分子,但他们所追求的思想和修养却大不相同。春秋末年(诸子百家)的士是君子义士,他们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们提倡学术自由,百家争鸣。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如老子、孔子、管子、墨子等。

随着中国历史从春秋走向战国,知识分子也悄然间从士变为策士。战国时期诸侯兼并征战广招人才,从而为策士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他们也将诸子百家时的学变为获取功名的术,为了自己的功名有时甚至不再谈什么公德正义。汉初所编的《战国策》其实就是对策士很好的说明。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如秦国变法的商鞅;为了一己私欲、个人恩怨导致吴越争战的伍子胥、申包胥、范蠡;以及合纵连横家苏秦、张仪。

第二步,由策士变为谋士。到了秦汉,天下归为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开始出现,这个谋便是为天下谋、为帝王谋。谋士在个人追求、思想修养方面也与策士产生了一些变化,从大方面说他们为的是天下太平国家富强,从小方面说就是个人的功名利禄。具体表现为就是皇帝好什么他们便谋(学)什么,皇帝好道术便谈鬼神如主父偃;皇帝好奇谋便学“太公阴符”;皇帝尊儒,就学五经。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逐渐确立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加之历朝历代统治者几乎都以儒学为尊,知识分子一股脑的只谈四书五经哪里还思考我该学什么,我要学什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文化怎能进步。

第三步,由谋士变为进士。隋唐开启了在中国沿用1300多年的科举制。进士的“进”字也道出了进士与谋士、策士的不同。“进士所掌握的知识,主要是考取功名的敲门砖,不一定是真知识;他们的道德表现、文章言论,不一定是自己真心的流露。”此时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功名,他们将科举视为仕途升迁的敲门砖。他们只管熟读圣贤书、写好策论、八股文,哪还思考什么文化思想,人生的终极意义。随着明清时期思想统治的不断强化,文字狱的一次次扩大,中国知识分子由士变为进士,一步步丧失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真正走向沦亡。

2 中国知识分子思想的原点与一个“怪象”

诸子百家之所以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思想的原点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时代所造,二是思想自由。

“在春秋战国这一“千年一遇”的大变革时代,诸侯、大夫为了创新制度实施新政必须大量使用有识之士。”在大变革的时代里统治者知道知识的重要性,他们把知识分子囊括在自己身边,设立专门的机构提供相应的条件让他们无生活之忧专心从事知识的创造、传播与应用工作。我们今天所读的六经中的《尚书》、《诗经》、《周礼》、《易经》等最原始的版本都出自这一时期。

同时,这一时期思想自由,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思想最为自由的时期。虽为“百家”但其思想体系都基本上在思想碰撞中构建起来的。诸侯、大夫鼓励知识分子思想交流,最具代表性的是齐国的稷下学宫。齐国将大部分学术流派和有思想的学者都招纳进来。最为关键的是学者什么都可以说,什么都可以争论,在齐国没有什么主流与非主流思想之分更不确立什么指导思想。

中国的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科学技术都在春秋末期(诸子百家)这一思想原点达到顶峰。

这也正是我在书中发现的第一个怪象。在乱世之际天下不太安定之时,在我们认为不利于文化思想的环境下反而成了知识分子思想活跃的时代;而在天下安定太平盛世时,中国的文化思想反而没有明显的进步,知识分子也在太平盛世中走向沦亡。我认为这个怪象跟我们以儒家思想为内核的文化与统治者的专制制度有关,其中关系最大的还是统治者的专制制度。

在乱世之际,如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是动荡的,国家是分散的不是统一的,统治者明白变则兴不变则不兴,学则兴不学则亡。这一时期国家需要集百家之所长学习对自己有用的文化去发展壮大自己。在乱世统治者无暇去搞思想专治,知识分子可以不受控制去学自己想学且有价值的文化,而这样创造出来的文化才是灿烂的。

而春秋战国之后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朝代秦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中国历史进入大一统的时代,秦朝统一的不仅是国土更是制度、思想和文化。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便焚书坑儒,在民间更是严禁有私藏书。到了汉代武帝以后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学独尊抑制人们的思想,这时知识分子自由的思想也就被王权思想所禁锢了,而那些不利于统治阶层的思想学说或是其他流派的文化思想也就在统治者和儒家弟子的打压下慢慢走向消亡。在此后专制制度不断强化,随着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也空前严格。两千多年里统治者对思想异己的知识分子残酷镇压无情打击,毁书杀戮之事不绝于史,把他们从百家争鸣弄到噤若寒蝉。

这也正是为什么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无数个繁华盛世中,再也没有一个政权一个朝代能向诸子百家时期兴办如此理想的思想学术殿堂,再也没有一个地方能聚集到如此众多卓越的学者,再也没有一个时代出现过如此百家争鸣的气象。中国知识分子一步步走向沦亡的原因也就“不明自愈”了。

3 另一个“怪象”与诸子百家后中国思想文化的短暂闪光—元朝

元朝,诞生在公元13世纪-14世纪的中央王朝,夹在南宋与明之间共98年传11帝。元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政权中争议最大最受曲解的一个政权,但正是这样一个饱受争议与曲折的王朝却是除了诸子百家时期之外中国文化思想成果最灿烂的时期。

在思想上,元朝是自秦至清中国历史上对思想领域禁锢最少的王朝。元世祖忽必烈一继位就提出要搞“文治”,在意识形态上三教并立,多元并举,明确提出宗教信仰自由。思想领域最好的两个见证就是:一、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从官方角度提出“避讳”制度的王朝;二、目前在已有的史料中尚未发现元代人士因言论遭受迫害的史实。

在文化上,元朝更是自诸子百家之后中国文化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涌现了一批最杰出的文化巨人。在文化、科学、天文、地理方面有百科全书式的学问家许衡;在科学技术方面有最伟大的科学家郭守敬;在文化艺术方面有可以与西方莎士比亚相媲美的关汉卿。在兴办教育上元朝也超越了前代,书院达400余所,州县学校的数量最高时达24400余所。

如果说问当下的知识分子最想回到古代那个朝代,可能有人会说是春秋时期,因为那时诸子百家争鸣学术思想激烈碰撞;有人也许会说是唐朝,大唐盛世,多元、开放、包容;大部分人会说是宋朝,宋朝充满文人气息,重文轻武罪不上大夫。但我想没有人会说是元朝,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元朝是外来之族,在思想上更是没有以儒学为尊,甚至将之前已沿用数百年作为学子们升官发财之路的科举考试给废除。但在中国历史上,元朝无论是经济文化、商业贸易、对外交往都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开放。

这也正是我在书中发现的第二个怪象,自秦朝之后到清朝2000多年的大一统帝国里为何文化思想都没有明显进步,为什么在北宋重文轻武“宽松自由”的环境中知识分子没有在文化思想上取得成就。但在被视为“外夷”统治的元朝在中原人眼里视为崖山之后无中华的元朝却在天文、地理、科技、文学艺术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而元朝为何会成为中国文化思想的短暂闪光点与为何会出现这一怪像,不正是中国知识分子为何沦亡的原因吗?

4 中国知识分子沦亡的其他原因

在中国,使知识分子逐渐丧失独立人格、自由思想走向沦亡除了统治者在思想政治上的专治统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学习的目的“不纯”。在书中我们发现中国知识分子头等重要的事就是取得功名,读圣贤书只不过是取得功名的敲门砖。他们宁愿十年寒窗苦读,因为取得功名之后就是天下知晓了。中国古代很少有职业文人大多是官员型的学者,他们只不过把读书当成“副业”,升官发财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

包括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一方面使寒门子弟有了出头之日,使国家可以以才选人,但另一方面使知识分子逐渐丧失了独立自由的思想。统治者只考有利于统治的内容而学子们也不得不为了考试而学习。所以就像很多人说的那样,看似中国传统重教育,其实是重考试,就像今天我们的学习一样,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考试而考试。所以在古代,即便我们的天文、地理、数学曾经是那么的辉煌,但最终没有发展成为一门学科,一方面是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古代的考试不考。

5 结语

以上也就是使中国知识分子逐步丧失独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一步步走向沦亡的原因。但是我们也看到中国知识分子也在努力去做知识的探索者、承载者、传播者和捍卫者,他们也努力去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正是在统治者软硬兼施的政策下知识分子逐步丧失上述功能,一步步蜕变走向沦亡。但是在21世纪的中国,我们也必须担负起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使那些尊崇创造,遵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中国文化再次闪耀万丈光芒。

猜你喜欢
功名统治者知识分子
现代知识分子故居与“北京文学地图”
明在“知不足”
剪纸大师齐秀芳
吟诗误功名的孟浩然
统治者的知识储备论
西方哲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思想
病后弃政从文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知识分子
略论唐代统治者的畋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