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不再办社会

2019-07-21 14:52董馨羽许嘉玲倪旖刘廷翊
活力 2019年9期
关键词:职工国有企业改革

董馨羽 许嘉玲 倪旖 刘廷翊

[摘要]国有企业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支柱。除经济生产外,国企还要组织包括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和政治活动,即单位制。但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国企逐渐被剥离了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原有服务设施承担功能逐渐流失、一系列基层组织也由此断裂,这一系列问题直到如今仍对北方地方社会产生着影响。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山西、山东、辽宁几省的调研,揭示国企改革对地方社会仍存在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企业办社会;国企改革;地方社会

传统国企不仅承担着经济生产任务,还要完成教育、医疗、生活服务甚至党建等非经济的公共事业和政治活动。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单位制逐渐被打破。国家也通过对社区的培育来将自主分散的社会成员组织起来,从而整合动员社会资源。但社区制与单位制相比,存在组织程度较低、福利保障能力较差等区别。因此,在“后单位社会“,基层社会治理有着复杂的“重层结构”,从单位制到社区治理之间依旧存在复杂的衔接问题,企业不再办社会带来的历史遗留问题仍有影响。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设计

宏观视角下,田毅鹏等(2012)认为,转型期以国企为代表的单位组织内部,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主要表现为单位对个人动员与控制模式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动、国企对绩效主义的痴迷所引发的组织与个人关系的空前紧张,这些直接导致国有企业组织内部出现了严重的不平等、个人权益受损、员工的利益表达机制缺失以及组织成员归属认同感低落等问题。李宁宁等(2010)指出,传统体制下形成的社会支持体系被打破而新的社会支持体系尚未建立,社会支持出现断裂。同时,张静(2015)认为工作单位承担着代表、应责、协调和连接的职能,但随着这一角色的收缩和广泛的社会流动,个体和公共的连接关系不再。周庆智(2017)则认为当前的基层治理结构有自治空间但无自治权,是单中心权威秩序而非多中心自治秩序。

微观视角下,路风(1989)以改革前的一个国营工厂为例,从社会组织的角度出发,提出是单位逐渐形成了与生产社会化性质相悖的封闭结构。因此,改变国家通过单位对社会的直接行政管理方式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要义。也有学者以大型国企为例,研究单位制解体后,当前得到迅速发展的限制介入性大型国有企业的新单位制特征及其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认为对体制内分化的解释应遵循传统体制的社会机制的分析逻辑(刘平等,2008)。

可以看出,这一方面的微观研究较少且更多停留在社区层次,未能更多地顾及对地方社会的影响。因此,本研究主要以实地调查与深度访谈的方式,通过与国企职工进行交流,试探究国企改革对北方地方社会的影响。研究对象是位于北方地区的一些受国企改革影响较深的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在前期调查中选取了6个主要对象,收集了一手的访谈资料,后期又通过举例说明法和比较法对访谈内容进行进一步分析。

访谈对象信息如表1所示。

二、影响探究

(一)国企经营策略的调整

国有企业在改革前后的经营状况有很大不同。改革前国企的盈亏均由国家负责,国企可以为职工提供更多的福利。而近年国企加快了保值步伐,大多数职工对改革表示理解,但生活水平确实有所下降。“现在都是自负盈亏,公司首先要操心的是业绩的问题,员工福利是没有以前好”(D先生)。尽管如此,多数受访者对自己未来的生活不太担忧,他们普遍是企业的中层管理及以上,下岗后可以凭专业技术和工作经验在私企找到满意的工作。“去私企只要有一定经验与名气,被雇用率很大”(G先生)。与对自己生活的乐观态度相比,职工对国企未来的发展前景有普遍的担忧,煤炭行业尤甚。“这煤矿以前好,后面就不行了。说是转型了但我估计还是亏得不行。迟早得关了”(D先生)。

(二)职工福利待遇、心理状态的变化

国企改革后,职工福利均有明显减少。改革前国企职工的生活稳定优越,职工除了基本工资,还会收到各方面的补助,除了金钱补助,还有实物补贴。“企业会给我们缴纳养老金,喝水不花钱。加班有一定的加班费。要是出差路费办点手续可以按照规定报销。”“公司给我们交五险一金,养老金,工伤这些。其他的不太清楚。”(w先生)职工亲属也会享受到来自国企的巨大福利。“单位的幼儿园很方便安全,而且会给我们优惠价,把孩子的伙食费交了就行”(A女士)。而国有企业改革后职工福利大不如前,各类补贴总量减少了。“公司過节放假以前发点奖金补贴啥的,现在也基本上没了,就是点米面。”(A女士)。职工工资和奖金也随之下降,拿到手的工资难以支撑生活。也有受访者表示,国企改革之后绩效工资的提升带来了机会,反而比改革之前挣得更多。“大家工作积极性提高了,人浮于事的现象少很多了。”(A女士)这反映了国企改革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职工福利的减少给职工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绩效工资制的推行提高了职工参与工作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可以改善国企效率低,靠国家补贴吃饭的现象。

国企职工在国有企业改革前后心理会产生较大的落差。从前国企职工选拔标准较高,福利待遇在同等工种中较为优厚,国企职工曾经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而改革后职工的社会地位大不如前,因此职工很容易有心理落差,产生被抛弃感和对生活的焦虑。“竞争很激烈,单位里派去组织面试的代表也说过,基本只有每个学校对口专业的前几名能招上,后面那些人其实都会落选。”“以前公司挣钱多,我们职工也沾光,小孩上学也不愁。现在就没办法了”(G先生)。

(三)国企建设的社会机构停办,产生资源浪费

国企改革之前,职工可以享受国企承办的社会机构带来的便利。国企原本承办的社会机构包括但不限于职工子弟学校、职工医院、职工食堂等,这些机构占据了良好的社会资源,提供服务的质量较高,向职工收取的费用非常低廉,甚至免费。可以说,国企承办的社会机构形成了一个小型社会。“这儿以前有个职工医院,职工看病比较优惠,企业会出一些费用,职工不用花很多钱”(w先生)。但国企改革后,这种小型社会呈土崩瓦解之态,医院、学校等纷纷停办,一些仍在运作的机构服务质量变差,职工不会主动选择它们。“后来企业顾不上了,医院渐渐不行了,设施旧了,职工优惠也没了,感觉这几年就要关了”(N先生)。这些社会机构目前占据了大量社会资源(资金、场地等),这些资源在当地社会却非常短缺,加剧了北方社会教育、医疗等资源紧缺的问题,反映了国家在进行国企市场化的过程中对资源分配不平衡的规避措施还有所欠缺。

总体而言,国企改革对北方地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从国企自身来看,企业经营面临着转型的阵痛,可能产生经营不善的問题;从职工生活质量来看,职工福利减少,社会地位降低,给职工造成了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困境;从公共服务质量来看,国企所承办的社会机构纷纷停办,导致了当地社会资源浪费,公共服务断裂的问题。

二、问题与对策

通过调查可看出,国企改革直到现在仍存在以下障碍和问题。

(一)国企的决策方式

受所有权影响,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的决策会受到行政权力的影响,但企业是逐利的,没有利润就没有企业存在的价值,亏损的企业对社会财富的消耗会大于产出。而传统国企中有些仅仅是为了实现某些职能而存在。

(二)原国企员工的安置和心理依赖问题

受历史和体制影响,国企员工身份较为复杂。企业重组后冗余员工的流向出现问题,21世纪初很多经验丰富的工人被“下岗”。此外,部分员工由于心理依赖、对未来的担忧等而对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剥离有抵触;部分国有企业从福利角度考虑,也不愿剥离,宁愿通过“办社会”对干部职工进行补贴,为子女上学。

(三)原有资产的利用

国企原来兴办的社会机构、公共服务设施、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很多都被停办,这些机构由于各种因素而并未马上倒下,而是在缺乏原有支持的条件下逐渐衰落或荒废。而这些设施原有的场地和设施、人员等如今依旧存在可利用价值。

新时代背景下,可采用以下对策。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现在政府有足够的能力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医疗、教育等方面提供更专业、优质的服务。进一步加快养老、医疗、失业等领域的改革步伐,使政府办社会覆盖更多领域、进入更深层次,切实补强社会服务不足的短板,解决职工们的后顾之忧。

(二)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出台政策以人为本

剥离工作的开展受限于地方政府及接收单位的配合程度,高效的沟通与监察机制十分必要。原有的各种社会性服务组织,虽同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可以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从而对企业经营造成影响。因此政府在剥离企业的社会职能时,要进行人性化的考量,以令更多人获益为目标。

(三)充分利用原有资源

现有社会组织应主动与企业、政府协调,充分利用原有资源。政府也应该充分规划已经不属于国有企业的土地甚至建筑,可以将其改造成学校、活动中心、广场等公共空间,丰富周围居民的社会生活。

国有企业在地方社会中曾扮演着多重角色,这种特定历史时期诞生的经济实体往往圈地建城,成为一个个独立而封闭的小社会。但当前打破这种小社会,让福利和服务变得社会化,才是真正的趋势。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深层次的改革问题,但却是我国发展的必然举措。只有正确处理在这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地制宜找出应对之策,国企改革才能真正完成。

猜你喜欢
职工国有企业改革
建设职工书屋 打造书香企业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职工摄影(2)
国有企业每5年至少审计1次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1—7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272170.9亿元
“改革”就是涨价吗?
富民县总工会:“职工技协”谱新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