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安全事件发生后的舆论引导对策

2019-07-21 14:52高伟民于强徐征
活力 2019年9期
关键词:安全事件舆论引导高校

高伟民 于强 徐征

【摘要】高校安全事件发生后的舆论导向是影响高校发展的“双刃剑”。本文从高校安全事件的概念界定和舆论引导的意义出发,阐明了高校安全事件发生后的舆论引导对策,并对高校在长期管理中如何建立舆论引导的长效机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校;安全事件;舆论引导

近年来,高等院校在各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各类学生安全事件频发,对高校造成了不同方面和程度的影响,给高校日常秩序带来了危机。特别是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的发展和壮大,极大地刺激了高校舆论场的产生,高校安全事件通过互联网的传播,使高校陷入舆论焦点。针对此类事件,高校如何在安全事件发生后,有效地开展舆论引导,处理和消除危机,恢复学校形象,是高校管理者急需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安全事件的概念界定及舆论引导的意义

高校安全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政治的、社会的、人为的影响,在高校内部发生的或由于高校内部与外部矛盾引发的与高校成员相关的,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不以高校管理者意志为中心的,在较大程度和范围内威胁到学生生命财产安全,冲击学校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致使学校的教学、科研或生活不能正常进行,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和处理的危害事件。它包括发生了的安全事件,也包括那些处于潜伏状态的可能爆发的安全事件,后者往往较前者更加难以理解和控制。一般包括学生自杀、自残,学生离校出走或失踪,学生打架或群殴,学生贵重物品失窃,学生交通意外事故,学生宿舍、实验室失火或爆炸,学生急病、食物中毒或发生群体性流行疾病,学生群体性的集会、罢课或罢餐等。

由于社会变迁加剧,“焦点”和“热点”问题不断冲击校园,加之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等多重原因,使近年来高校安全事件频发且呈不断增多趋势。但高校处置安全事件的经验还不足,舆论引导机制不够健全,往往在安全事件爆发时因未能正确处理舆论问题而陷入被动。舆论引导是高校处理安全事件的一把双刃剑,恰当的舆论引导,既能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也给公众留下了勇于承担责任的正面印象,高校的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力会深入人心;反之,就会失去公信力,使工作处于被动境地,甚至会导致新的危机连锁反应。有效地开展舆论引导,建立舆论引导长效机制,是高校安全事件处理的重要内容。

二、高校学生安全事件发生后的舆论引导对策

高校学生安全事件往往为突发性和破坏性,舆论往往呈现无序状态,此时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是高校处理危机的首要环节。

(1)迅速启动舆论应急机制。第一时间组建一支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学校保卫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宣传部门、网络部门等主要负责人任组员的舆情应对小组,并联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师、班长、学生党员等有效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迅速了解事件进展,做出反应,掌握师生思想动态,赢得事态发展的舆论主动权,尽可能地将伤亡或负面影响减到最低。如安全事件初露端倪,最好能将事态尽快平息;若安全事件已经发生,这时应全面掌握事态的起因和经过,及时查明事件真相,联系相关部门迅速做出处理,直面事件,正确进行舆论引导。

(2)利用校内媒体和大众传媒公开信息,进行议程设置。安全事件的发生打破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与生活秩序,引发师生高度关注甚至恐慌。师生及公众会因“官方信息”的缺失而对事件进行猜测,造成网络舆论混乱。因此,高校安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公开事件始末,做到信息的公开和透明,是稳定舆论导向的首要选择。高校可利用自身校园网、校内新媒体平台、办公通信工具等校内平台,发布事件处理公告,首先向校内师生表明真相,防止谣言从校内流向社会;其次可通过当地主流媒体发布公告或新闻报道,正面回应事件,减少公众疑问,并通过报道学校近期的重大事件进行议程设置,转移公众视线。

(3)加强事后心理干预与引导。高校学生安全事件对全校师生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可能会导致师生在心理功能上的失调,产生心理障碍,也可能会影响学校秩序,造成安全事件后的二次伤害。安全事件发生后,要及时关注校园网络舆情动态,从网络言论中掌握安全事件发生后师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防止恶性事件再次出现。高校管理者要帮助当事人或当事人的同学、教师、亲属减轻情感压力,使其心理回复平衡,降低次生安全事件的机会,避免慢性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发生,增强其在面对可能发生的危机时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建立高校学生安全事件舆论引导长效机制

安全事件发生后,开展紧急舆情应对措施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高校若能够建立长效的舆论引导机制,将舆论引导工作与高校日常管理有机结合,在安全事件发生时,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构建高校和谐稳定的舆论常态。

(一)构建舆论引导机制,提高日常舆论引导能力

一是在日常管理中要注意收集舆情。充分利用舆情监控软件及微博、微信等平台,关注微博评论、被@内容,微信朋友圈、公众平台的师生状态,与师生充分“对话”,充分了解师生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掌握真实、全面、立体的信息,最大可能地收集呼声与意见,加强技防力度。二是做好舆情分析与研判。围绕学校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中心内容,科学、合理、理性地对舆情进行分析和研判,辨析正面和负面舆情。三是做好舆情反馈,通过例会交流收集到的舆情信息,为领导层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提早对舆情进行干预,促进高校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稳定。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优良校园文化的形成,会影响着整所学校的师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师生对学校更有归属感和荣誉感,更是正面舆论形成的思想基础。对学校的历史沿革、校规校训、历史事件、榜样人物等进行归纳总结,定期对以上内容进行专题和深度报道,逐渐在师生中進行广泛宣传,在师生中形成影响力,使师生在学校历史中产生荣誉感,产生对学校的责任感,促进良好舆论的形成。在新生入学、新进教职工培训等重要环节,对典型人物、优秀校友、科研成果进行宣传教育,让校园文化融入师生生活。

(三)充实舆论引导队伍,提升舆情处置能力

一是培养意见领袖。高校应重点发现和关注论坛或新媒体平台中的积极分子,对他们进行选拔和培训,使他们成为新媒体平台的管理者,为他们提供充足的支持和保障,使他们成为维护高校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队伍。二是整合专兼职舆情引导队伍。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课教师及心理健康课教师,他们不仅掌握国家重要的方针、政策,对学校情况不甚了解,且熟悉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了解大学生心理活动特点,因此,可以通过加强对他们的网络技术操控能力及网络评论能力的培训,吸收他们成为学校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力量,从而壮大舆情引导队伍,将舆情引导工作深入到师生学习和生活中。三是建立与完善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明确发言人,审定发言内容,统一对外发言口径。

(四)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

通过开设媒介素养类课程、开展新媒体应用相关培训等,培养大学生正确地、建设性地利用网络媒介资源,参与社会进步,提升其在新媒体平台中的是非甄别能力,理性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国家网信办印发《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对互联网群组建立者、管理者应履行的责任进行了规范,高校大学生是互联网的活跃用户,要了解和掌握最新出台的网络新媒体相关法律法规,用法律和制度规范自身的上网行为和网络言论,将法律准绳应该在日常舆论中贯彻,也是舆论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安全事件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高校管理者要通过切实有效的努力,引导网络舆论,妥善处理学生安全事件网络舆论,为建立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安全事件舆论引导高校
2020年度区块链领域安全事件达555起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法制节目策划的再创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优质护理干预对精神科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