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名的演变及其别名的释义整理研究

2019-07-21 14:52尹冠桦
活力 2019年9期

尹冠桦

【摘要】中国古代茶文化从古代已经开始了,在茶文化中有着丰厚的人文底蕴。在古代汉语研究方面,对茶名称的演变和茶的一字别名进行整理具有一定的价值。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曾说“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茶名的由来进行详细的诠释。

【关键词】茶名演变;茶别名;释义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些历史名人对茶的称呼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西汉时期,司马相如在他的作品《凡将篇》中就有茶的记载,不过他称之为“荈诧”;西汉末期扬雄在他的作品《方言》中也有茶的记载,他在作品中称之为“蔎”;汉朝的一些医学书籍中也谈到了茶,如《神农本草经》中将茶称之为“荼草”或“选”;东汉也有茶的记载,在《桐君录》中,将茶的名字用“瓜芦木”来替代;南朝宋山谦之也在他的作品《吴兴记》中提到了茶,他用“皋芦”来替代茶的名字。由此观之,不同时代茶的别名各异,茶的名称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时代的文化内涵。

中国本就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之地,有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因而在语言文字方面也是异彩纷呈,对同一物有着多种多样的称呼,更有对同一物有着多种多样的写法。这也是古代茶名称多样的一个方面。而且除了各地的方言不同所产生的不同的茶的别名以外,还有的是在茶的不同阶段所得到的不同的名称。

古代并没有“茶”字,而是以“荼”称之,(读作cha,2声),一些出土问世的非纸质茶文献资料清晰地记载了这一演变过程。钟鸣和张西廷所作的《湖州茶史》中就记录了湖州市博物馆收藏有一只完整的汉代青瓷贮茶瓮,上部所刻“荼”字,指的就是“茶”的意思,据说这是迄今为止我国乃至世界发现的最早的专用茶器。大多学者认为,“茶”字在唐代之前的古书中还没有出现,我们在唐之前的古书中所见的“茶”字,实际上是唐人把“荼”字减去一笔改写而成的。在《说文解字今释》中“说明:荼荈中的‘荼字和荼苦中的‘荼字,其实是一个字。在中国古代没有麻韵的说法,‘荼字通常和‘徒的读音相同。到了汉魏以后才加了音韵,到了梁代时,才有了与现在相同的读法。并且还减少了一画写作‘茶字,这个字的变化真正开始于中唐。”中唐开始“茶”才被单独的作为一个字,成为现今茶义的特指或者说是专指了。从“荼”文化中分化出的“茶”字,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说,这是文字发展规律——区别律作用的结果。在唐代之前,“荼”字的有着多种词性,有作为名词的,以《诗经》中的诗句“谁为荼苦”为例,有作为形容词的用法,以“如火如荼”为例;有作为动词的用法,以“荼毒生灵”为例等。随着饮茶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作为饮用植物的“荼”,使用的频率也变得越来越高,人们就开始担心同“荼”字的其他含义相混淆,所以“荼”字就减掉一画,于是就有了现在的“茶”字。《说文解字注》就有清代的段玉裁关于茶的详细解释:“荼,苦茶也。从艸余声。”“释艸、邶毛传皆云:茶,苦菜。唐风采苦采苦传云:苦、苦菜。然则苦与荼正一物也。仪礼。牛藿、羊苦、豕薇。记内则。濡豚包苦。亦谓之苦。无论是月令和本艸,还是易通卦验都被称作苦菜。”宋代的徐铉和徐锴都称它为茶。

中国所有关于茶的文献中,《茶经》不仅出现的最早,而且介绍得最完整,也最全面。由中国的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它是中国古代专门论述茶也的一类重要著作,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陆羽的《茶经》一出,茶的地位也因此被肯定,茶成为了一种高雅精神品质的代表物,饮茶也成为士人和知识分子用以修身静心、涤荡心灵的一种人事活动。关于茶的名称,陆羽在《茶经》中说到:“其名,一曰茶,二日槚,三日蔎,四日茗,五日荈。”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研究之处,但是目前就我了解的关于茶别名的整理研究文论并没有很多,下面我就稍微来整理一下关于这五个一字别称各自的释义。

“茶”是后起之字,最初的时候并没有被收录到《说文解字》之中。《康熙大字典》在对茶的解释中提到了《正字通》引《魏了翁集》曰:茶之始,其字为荼,如《春秋》齐荼、《汉志》荼陵之类。陆、颜诸人虽已转入茶音,未尝辄改字文,惟陆羽、卢仝以后则遂易荼为茶。“茶”在《王力古汉语字典》中的解释:其一为植物名,即茶树。唐陆羽茶经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咏怀题石》中吟诵道:“架岩结茅宇,断壁开茶园。”又指的是茶叶、茶水。《世说新语·纰漏》:“坐席竟,下飲,便问人云:“‘此为茶,为茗?”在六朝时期还有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的说法。

“槚”字是个形声字,篆文从木,贾声。在《汉字源流字典》中解释其本义的时候引用的是《说文·木部》:“槚,楸也。从木,贾声。”本义为木名,即楸树。楸树,小叶为槚,大叶为楸。引申演变指用槚木条制作的刑具笞打:必槚肌筹骨,伤爱毁性以为教。古书上又指茶树:公余问鳣粥,茗槚方同煎。

“蔎”字为香艸也。从艸设声。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说“香艸也。香艸当作艸香。前文菅芎已下十二字皆。说香艸。蔎芳芬不与同列。而厕苾下。是非艸名可知也。刘向九欢。怀椒之蔎蔎。王注。椒、香草也。蔎蔎、香貌。”在《王力古汉语字典》中,也曾提到蔎是个香草名,并引用《说文》中“蔎,香艸也”来解释此字。第二是将“蔎”解释为茶的别名。就是来自于唐代陆羽关于《茶经》的说法:“无论是槚与蔎,还是茗和荈其实都是茶的不同称法”,并且在《茶经》的注解中提到杨执戟关于蜀中西南人将茶称之为蔎。

《说文解字注》将茶称之为“茗”,它的意义为“荼的嫩芽。从艸名声。”在《汉语大词典》中提到“茗”为茶芽。第一种解释指的是晚采的茶。《说文·艸部》中关于茶的解释为:“茗,茶的嫩芽的意思。”《尔雅·释木》也有关于茶的解释:“也就是‘槚,意思为苦荼。”;晋朝郭璞也有关于茶的解释:“将早期采制的称之为荼,而晚期采摘的称之为茗。”第二种解释是泛指茶。唐皎然在他的作品《山居示灵澈上人》中也有关于茶的诗句:“行踏春无看茗归。”其中的茗就是茶的意思,明代的许次纾在他的作品《茶疏·产茶》中也有关于茶的句子:“厥有佳茗。”其中的“茗”也就是指茶水。在古书记载的唐代之前人们的饮茶故事中,还常常可以见到“茗”这个字,人们通常把饮茶称做“茗饮”。

“荈”字在《王力古汉语字典》中解释为晚采的茶。《广韵》:“荈,茗草名。”《三国志·吴书·韦曜传》中:“或密赐茶以当酒”。这个小故事的由来是这样的:吴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叫孙皓,他穷奢极欲,经常在宫廷中举行宴会,而且往往是从早上到晚上整整一天,赴宴的人每人至少得喝七升酒,不然的话就会遭到皇帝的惩罚。当时有个叫韦曜的大臣,酒量不是很大,最多只能喝三升的酒,孙皓见他不胜酒力,常常“密赐荼荈以当酒”。此外,三国张揖《杂字》:晚采者为茗,一名荈,也是指迟摘的大叶茶。“荈”字此种意思在诗文中的能体现出来的有宋代王安石:“破瓜青玉美,浮藓白云香。”且清代纪昀言之“老儒故善治生,冬不裘,夏不絺,食不肴,饮不荈。”而且如同茶一样,《说文解字》中也没有收录藓字。

根据刘昭瑞的《中国古代饮茶艺术》可以了解到对于这五个茶的一字别称,在古代,有时候也将其中两个字连起来一起使用。比如说,在三国时期,吴国人陆机所言:“蜀人作荼,吴人作茗。”就因为茗的别名又叫荈,所以陈寿就把现在的茶叫做“荼藓”了。而且用“荼藓”表示茶的,除了陈寿之外,还有东晋的大文学家左思;除了“荼荈”,还有将“荼茗”连称的,在陆羽的《茶经》中引南朝人著作《宋录》记载的和尚昙济,在八公山上就是设“荼茗”招待客人。

中国古代的茶文化流传已久,不仅在物质上还在精神方面给我们极大的身心方面的陶冶,除了茶名字的演变、茶的一字别名的整理,茶的别名还有两字甚至多字,在这里就不做赘述。而且茶文化的研究不止于此,还有许多其他饮茶、茶事、茶道方面。更有茶的相关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精神内涵,也是对中国茶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吟咏茶的诗词歌赋等作品不下三千首,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历代世人对茶的兴趣以及深刻认识,并且可以观民风民俗的演变与时代的更迭,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总之,在我看来,茶本身的价值以及背后的文化蕴藏也让茶名字的演变和多种称谓的研究成为古代汉语研究中值得整理的一部分,虽然这个切口比较小,但是也是值得我们整理和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