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园林中石舫的装饰形态

2019-07-26 01:15管月
艺术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园林

管月

摘 要:舫往往是指湖上具有游赏性的真船,又被称为游舫、画舫。姜夔在《凄凉犯》中写道:“追念西湖上,小舫携歌,晚花行乐。”舫被引进入园林风景的时候,经过了艺术化,便成为船状的石舫建筑,古时称之旱船。如果说,园林中的水榭还只是部分的临近、支架于水上的话,那么,多数的石舫则已经全部或者部分建构于水上了。

关键词:石舫 园林 装饰形态

我们解析石舫,首先要从船的装饰形态悟出它的理趣。踏上石舫,游人便会有泛舟荡漾于湖山间的感觉。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其《画舫斋记》中谈及了以画舫来名其书斋的原因:“凡堰休于吾斋者,又如堰休于舟中。山石晒幸,佳花美木之植,列于两檐之夕卜又似泛乎中流。而左山右林之相映,皆可爱者,故因以舟为名焉……”但凡是进入画舫的人,就好像置身于船上,游人在石舫之中好像泛舟在江海中,左右两边的山林相互辉映,都让人喜爱。可以说石舫既可以模拟泛舟游历山水的景象,又可以抒发了居安思危、退归林下的理想情操,这正是古典园林中舟船造景的内涵反映。

一、石舫的历史渊源

1.石舫的形态来源

王粲的《赠蔡子笃》诗中说道:“舫舟翩翩,以溯大江。”乐府古辞《焦仲卿妻》:“青雀白鹄舫,私教龙子幡。”两个船只相互合并,那么船体就会相应地增加,稳定性相对增大,行驶过程中也相对平稳,而且在上面还可以建造一些房屋,于是就成为了皇家贵族出游时的专用船,称其为“画舫”。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传世名画《洛神赋图》中,其中就有两船相互合并的画舫,舫上重楼高阁,装饰华美。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早期作品,大多数水体广袤,且烟波浩渺,泛舟游玩也就成为了园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但是随着文人兴起写意山水的园林,并且由于用地的有限性,空间的局促性,园林中的水面基本是不能泛舟荡桨的,于是就出现了一种类似画舫的建筑形象——石舫。石舫这种园林建筑使游人身处其中,仿佛置身舟楫一样。

2.被赋予思想寄托的石舫

古代园林中的石舫不仅仅是对舟船的模仿,同样也是对舟船的摒弃。石舫在园林中已经不再具有舟船的行驶功能,而是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抒发性情、表达性情的象征物,石舫已经被当作是人们的道德追求、人格完善的一种工具。由于石舫只是具有舟船的形状而不能移动,与此同时具有是与非的特殊性格,因此也被賦予一个雅名,叫做“不系舟”。《庄子·列御寇》中说道:“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程玄英说过:“唯圣人泛然无系,譬彼虚舟,任运逍遥。”这里所宣扬的人生境界,正好用来象征文人那种追求独立自由人格的心理需求。

二、石舫的装饰形态

1.写实型的石舫

写实型的这类石舫它是完全建立在水上的,主要是以建筑的手段来模仿现实中的真船,给人一种栩栩如生、仿佛即将要起航远征的感觉。颐和园长廊西端的湖边的清宴舫,就是写实型的石舫,它是模仿西洋大轮船的石舫,用精美石料筑成。其高高翘起的船头,从侧立面看,端点是以传统的回纹图案收卷,使人联想到江河湖海中的盘涡旋流;从正立面看,船头正中涌起的是“如意莲”纹样的石饰,以及下面三条并列的优美多姿的曲线,仿佛是那江海中起伏翻涌的波浪。这类装饰华丽的组合,是该建筑处理的最成功的部分之一。然后再看长长的船身,船身的侧面有着数级“踏步”,可以让人们临近水源并一掬清波。而“踏步”又被半露在水上的“机轮”所遮掩,使得石舫的侧立面更加像真实的轮船。石舫上有两层的舱楼,高大的券拱门窗和立柱,窗户镶嵌着五色的玻璃,基本上是属于西方的格调。总而言之,清晏舫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给人们以逼真感,让人感觉到这艘西洋轮船似乎正在迎着湖波驶向远方。再如南京煦园的画舫、苏州狮子林的石舫,它们都属于写实型的石舫。

2.集萃型的石舫

集萃型这种类型石舫的创构,它主要表现为由多种个体建筑集萃而成。便以苏州拙政园的“香洲”为例,它是由以下几个部分构筑而成:首先是船头部分,船头是一座平台。它三面开敞临水,四周围绕着低矮的石栏,给人以“近水楼台”的感觉。船头可以仰观俯察,欣赏周围风光的极佳观景点。前轮较高,它实际上是亭轩。其卷棚歇山顶,是现实中船棚结构的艺术升华。屋顶的四角,犹如振翅高飞的鸟,船檐楣间,雕镂的花纹非常的细腻,被四根细柱托举着,显得举重若轻。亭轩里部气息相互流通,船头的平台与之正好构成一种相辅相成的空间关系。中间比较低的船舱是观景水榭。从侧立面看,矮墙上全部是质朴无华的支摘窗,与头舱的华饰风采恰恰形成对比。再从正立面看,所谓舱门,实际上是八角形落地罩,四边刻有花草纹样,给近旁素净的窗棂增添了华彩成分,它可看作华饰的头舱和素朴的中舱之间一个十分自然的过渡。而从侧立面看,头舱、中舱两侧的两排椅子,更把这两个舱联成浑融的一体。尾舱部分最高,实际上是楼阁,侧立面为大片粉墙。但如果全部是粉墙,既太单调,又影响采光,聪明的建筑师用窗来打破单一的平面,画出美妙的构图。楼下中部设四扇雕花窗,楼上前部则设七扇雕花半窗,上下参差而不平衡。粉墙后部,上下各有一窗,形制不一,上小下大,这不但适应室内楼梯的结构需要,而且使粉墙平面上下、左右、轻重、偏正取得了协调和谐,表现出赏心悦目的构图美。从屋顶总体来看,三个舱也见出参差不齐的变化之美。前舱是四坡顶,卷棚歇山,飞檐戗角,基本上是东西向;中舱是两坡顶,简朴平直,基本上是南北向;尾舱又是四坡顶,也是卷棚歇山,飞檐锐角,但体量更大,而且基本上也是南北向的。三者相比,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尾舱的屋顶仿佛是头舱、中舱屋顶的综合和升华。此外,船头之角的梁桥,是上船的跳板;椅子与船舷,又带有廊的质素……真可谓集众美丽萃于一身。

3.象征型的石舫

什么是象征?我所理解的是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能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需要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到它的本质,使我们发现一种本来外在于它的内容意义。这也就是说,象征物本身带有一定的抽象性,人们应据此来联想起不存在于其本身的、而是其所暗示的形象、内容和意义。

象征型的石舫,其最形象的形式是被称为“船厅”。它有些并不建于水中,很少与水相连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广东顺德清晖园的船厅,它实际上是建于池侧的楼阁,已经不属于依水型建筑了。其屋基平面为长方形,似船。它吸取了昔日珠江上紫洞艇的造型元素,装修华美,并以构筑装饰进行暗示,以对联“楼台浸明月;灯火耀清晖”来写意,但这正是象征型的特征。扬州瘦西湖静香书屋的半舫,就是因为静香书屋内的主体建筑以“半制”闻名,亭台一半,石舫一半……这一个个的“半”,或遮或掩,打破了园林的对称传统,显得轻灵活泼。石舫额曰:“莳圭”,两侧有篆书书写的楹联,“山月映石室,春星带草堂”。上联是王维的诗句,下联是杜甫的诗句,在读联句的时候,给人一种登舫远行的冲动。至于苏州怡园东部的石舫,也属象征类。

结语

写实型的石舫,是具象的模仿;集萃型的石舫,既是具象的模仿,又是抽象的集成;象征型的石舫,则基本上是抽象的象征。作为依水型建筑的舫,它和江湖中真实的船的审美关系值得一提。石舫既是对船的模仿,又是对船的扬弃,可谓介于似与不似之间。它不仅丰富了园林的景观,还能给人以似静还动,似动还静的美感。《园居杂咏·舫斋》写道:“水陆皆随便,阴晴总自操。泛虚原不系,何处见波涛。”这是点明了石舫依于水而不浮于水,处于陆而不止于陆,有着是与非,动与静的双重性格。旧有祝枝山书额——“不系舟”,点名了石舫“泛虚原不系”,介于似舟非舟之间的独特性格。作为石舫的“不系舟”,它所象征的“内容意义”,还有更深的哲理性。《庄子·列御寇》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去也。”可见旱船还寓有这层意思:既去劳绝忧,又离危远险,无拘无束,任己逍遥……园林中的石舫,就今天来看,这也可看作是一种精神文化生态的“绿色启示”。

舫在园林中极为普遍,上海青浦曲水园的旱船,有“舟居非水”的题额,它也以陆当水,以坐当航,饶有烟水之趣,而无风波之险;上海松江醉白池也有旱舫,董其昌曾书额日“疑舫”;上海嘉定秋霞圃也有“舟而不游轩”;苏州虎丘拥翠山庄月驾轩有“不波之艇”的匾额,还有“陆居非屋,水居非舟”的联语;至于山东潍坊的十笏园,又将舫题为“稳如舟”……品题均极饶情趣,发人深思。可以说石舫作为个体建筑,在园林个体建筑序列中,其装饰形态可谓性格独具,别开生面。

猜你喜欢
园林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北京园林》征稿启示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我们是新时代的园林人
园林之城——苏州
园林科研所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园林里的中国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