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护理在急性胸痛患者心绞痛急诊治疗中的应用及对患者疼痛症状的影响

2019-07-29 01:25舒燕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9年7期

舒燕

【摘 要】目的:探讨风险护理在急性胸痛患者心绞痛急诊治疗中的应用及对患者疼痛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46例急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进行风险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以及疼痛症状情况。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心绞痛发作次数、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d、3d、5d及7d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心绞痛患者患者进行风险护理,不仅护理效果显著,而且改善了患者疼痛症状。因此,风险护理应在临床上应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风险护理;急性心绞痛;心绞痛急诊;疼痛症状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7-03--01

急性心绞痛属于冠心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是因为心肌需氧量超出了冠状动脉血流供氧量致使心肌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多发于6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急性心绞痛患者常常会出现绝望感和濒死感,如果不能将患者的心理情绪控制好会导致患者心绞痛持续时间增加,并且增加发作次数,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现对我院2017年1月-2018年8月收治的46例急性心绞痛患者进行风险护理干预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7年1月-2018年8月,本院共收治急性胸痛患者46例,应用随机抽样法将急性胸痛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23例患者。觀察组男13例,女10例;年龄为46~85岁,平均为(62.5±4.6)岁。对照组男14例,女9例;年龄为46~85岁,平均为(62.5±4.6)岁。入选标准:①符合《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中关于急性胸痛的诊断标准;②患者与家属均在意识清醒状态下,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肝肾器质性疾病、恶性肿瘤患者;对本研究所用药品过敏患者。两组急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风险护理管理,具体如下:

1.2.1 发作期急救措施

药物治疗。立即含服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0.3~0.6mg舌下含服。(2)休息.令患者安静休息,谢绝探视。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谢绝探视的意义。(3)吸氧。持续或间断给予2~4L/min氧气吸入。给氧期间,病人饮水、进食时注意取下鼻导管,防止呛咳或误吸。(4)联接心电监护、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临床上通常选择静脉留置针;抽血送检。

1.2.2 缓解期治疗

(1)药物治疗。口服或静脉给予:硝酸酯制剂,如异山梨酯(消心痛)10mg,口服3次/日,硝酸甘油5~1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滴。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6.25mg,2次/日,小剂量开始口服。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5~20mg,口服3~4次/日。合贝爽30mg加入生理盐水50ml泵入。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100mg,口服1次/日。

1.2.3 介入治疗

对于充分药物治疗后仍不能控制或预防心绞痛再发作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宜酌情给予冠状动脉造影术,并根据病变给予相应的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支架术,不宜介入者给予冠状动脉旁路术。介入准备:术前做好皮肤准备、服用抗凝药物,讲解有关介入治疗的简单过程,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利于手术中配合。

1.2.4 预防

心绞痛发作是冠心病主要临床特点之一。多数情况下,患者都存在有冠状动脉的器质性改变及管腔狭窄。(1)控制血压。高血压会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的损害,增加心肌耗氧量,诱发心绞痛,血压在140/90mmHg以上的患者必须改变生活方式及进行药物治疗。(2)治疗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但高密度脂蛋白的降低、三酰甘油增高、载脂蛋白B及脂蛋白(a)增多、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微粒化及氧化等,均可使冠心病加重,心绞痛发作。指导患者合理服用降脂药物,讲解其降脂意义,对预防心绞痛发作具有重要意义。

1.3 相关评价标准

两组急性心梗患者的住院时间、心绞痛发作次数、护理满意度。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采用VAS评分量表对两组护理前、护理后1d、3d、5d及7d疼痛进行评分,量表总分10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明显。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分析应用的是统计学软件SPSS13.0开展统计分析的,用均数±标准差的方式表示计量资料,用t进行检验,P小于0.05时,说明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在住院时间、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护理满意度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VAS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d、3d、5d及7d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本次研究对患者进行风险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该方法主要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不严格的护士操作过程、较差的无菌操作意识、患者较差的防范意识等因素。对患者护理策略的有效制定,对患者病情的恢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2]。在护理过程中,不仅增加发作期护理措施,同时进行了预防管理。其次,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护理风险培训,增加了医护人员对医院潜在的护理风险的了解。护理人员以有效的措施对潜在风险因素进行控制,对风险防范能力的提升和降低事故发生率具有非常有利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住院时间、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护理满意度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d、3d、5d及7d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绞痛患者进行风险护理,不仅护理效果显著,而且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因此,风险护理应在临床上应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陈燕.急诊救治模式护理干预在急诊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9):96-97.

孔芬芬.急诊优质护理对急性胸痛患者心绞痛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16):152-153.

邱翠,邱健静.急性胸痛患者的急救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7(4):85-86.

徐俭萍.急性胸痛患者的急诊护理途径分析的关系及护理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2):45-46.

宋晓玲,吕萍,李昌容.急诊室急性胸痛患者的护理措施分析[J].医药前沿,2017(29):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