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下的乡村建设

2019-08-01 06:40■丁
红岩春秋 2019年6期

■丁 颖

高孟先,一位已故40年的北碚乡村建设前辈。2019年2月,人们从他留下的1000多张照片中,挑选出近500张,编辑为《北碚乡建记忆》公开出版。随着这批珍贵史料的披露,卢作孚与北碚乡村建设的历史细节,更加全面清晰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20世纪初,中国兴起了一场乡村建设运动,大批知识分子到农村推行乡村建设实验,试图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卢作孚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1927年,他担任北碚峡防局局长后,以北碚为基地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在胞弟卢子英的协助下,经过数年苦心经营,大力开办工厂,搞城建、辟公园,建设学校、医院、体育场,让一个偏僻落后的乡场成为现代城镇和乡村建设的典范。

1928年,16岁的高孟先受卢作孚的感召,从璧山来到北碚,投考少年义勇队第一期,既学习文化知识,又进行军事训练。成立少年义勇队,是贯彻卢作孚“用新人,行新政”的理念,培养乡村建设的忠实追随者和得力实践者。

高孟先这样记述少年义勇队的生活:

清晨,北碚体育场上就响起了刚健的操练声、拼杀声;傍晚又常听到我们路过时的口令声、哨笛声和嘹亮的歌声;崎岖的山路上留有我们负重行军的足迹;数九寒天,嘉陵江中还能看到我们跟随卢子英一起锻炼的身影;公共场所里又常看到学员们维持治安、扶老携幼、清理污垢……我们的生龙活虎不仅给北碚增添了新鲜、青春向上、活跃的气氛,也成为人们街谈巷议传颂的热点。

毕业后的高孟先,历任中国西部科学院博物馆馆员、《嘉陵江报》《北碚月刊》主任、北碚管理局建设科科长等职。他在北碚立业、成家、生子,成为北碚乡村建设重要的参与者、见证人。在《随感录·要我们自己》中,他写道:

自己决定自己的苦乐,自己创造自己的生命,“光明”只有在黑暗中去找,“水草”只有往沙漠里去寻。不要踟蹰徘徊,不要畏难苟生。颓废是我们的劲敌,消极是我们的陷阱。即不幸中途遭受了大创,也丝毫听不着呻吟,只有奋斗,牺牲,努力,拼命……的呼声。

1949年,北碚解放。高孟先在重庆市工商局、民革重庆市委等单位工作,直至退休。1979年12月,他刚刚完成回忆录《卢作孚与北碚建设》的写作,突发心脏病逝世,终年67岁。这位老人历经沧桑保存的大批史料,是留给重庆的一笔文化遗产。

◇1930年6月,卢作孚主持修建的北川铁路第一期工程竣工通车。这是四川采用股份制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使北碚峡区煤矿日运量从400吨上升到2000吨。抗战时期,北碚煤业成为重庆的主要燃料供应基地,为支援抗战作出重大贡献。图为北川铁路上由天府煤矿机修厂自制的新机车头

◇1949年10月5日,卢作孚从香港乘飞机回到重庆,连续召开多次会议,集中力量解决民生公司遇到的困难,保持北碚社会秩序稳定。这是他在北碚民众会堂出席观看北碚福利站托儿所演出后,与老师和孩子们合影。后排左起:左六为梁漱溟,左七为卢作孚,左八为北碚福利站主任章牧夫

◇1930年9月,卢作孚在地方军政当局、 部分科研单位、学术团体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赞助下,在北碚火焰山东岳庙正式成立了中国西部地区第一家民办科学院——中国西部科学院。图为中国西部科学院大楼“惠宇”

◇1930年3月,为了深入谋划乡村建设和川江航运事业,卢作孚带领考察团赴华东、东北、华北考察,为期五个月,"带问题出去,求办法回来”。在东北考察时,他敏锐地注意到“日本人在东北之所作所为,才憬然于日本人之处心积虑,才知所谓东北问题十分紧迫,国人还懵懵然未知”。图为辽宁本溪熔炉厂全景

◇1939年3月,为收容抚育抗战难童,世界红十字会在北碚缙云山麓创办北泉慈幼院,由觉悟社成员、留美教育家周之廉出任院长,先后抚育了900余名难童。图为邓颖超(右一)与周之廉(右二)及慈幼院教职工合影

◇1929年夏,北碚区峡防局少年义勇队第一期部分学生在营房前合影,前排右二立者为高孟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