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张照片细说战时保育会

2019-08-01 06:40■吴
红岩春秋 2019年6期

■吴 娟

◇1938年5月,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常务理事及部分负责人合影

1938年,侵华日军占领华东、华北大片领土,中华民族陷入危难之际,无数家庭、学校毁于战火,百姓流离失所,更有数以万计的儿童惨遭劫难。3月10日,妇女界爱国民主人士以“抢救和保育儿童,培养民族后代”为己任,在湖北汉口组织成立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

5月,战时儿童保育会汉口第一临时保育院举行开幕典礼之日,保育会常务理事及部分负责人留下一张珍贵合影。

照片中的23位女士来自社会各界,她们身着旗袍,风姿绰约。分别是:

第一排左起:黄卓群、吕晓道、陈纪彝、沈兹九、徐镜平、钱用和、陈逸云。

第二排左起:张蔼真、安娥、庄静、宋美龄、李德全、谢蓝郁、杨崇瑞、吴贻芳。

第三排左起:孟庆树、刘清扬、唐国桢、沈慧莲、曹孟君、郭秀仪、史良、邓颖超。

下面对照片中的人物作一简介。

第一排人物

黄卓群

(1904-2002),毕业于上海晏摩氏女校,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理事和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成员。1928年与吴国桢结识,1931年两人在汉口结婚,育有二女二子。

吕晓道

,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候补常务理事之一,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委员。曾参与执笔《难民儿童的救济与教养》一书。

陈纪彝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社会学硕士,美国蒙荷历大学学士,宋美龄留美同学。抗战时期担任汉口基督教女青年会总干事、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副总干事、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常务理事、秘书处副主任、儿童保育组组长,负责两会日常事务。抗战胜利后,在台湾创办卫理中学并担任第一任校长。

沈兹九

(1898-1989),浙江德清人,中国妇女解放事业的先驱者之一。1935年7月创办并主编《妇女生活》杂志,1936年发起成立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任执行委员。抗战时期,在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担任领导职务,同时任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常务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全国妇联常委及宣传教育部长等职,还担任《新中国妇女》总编。

徐镜平

(1905-1986),浙江宁波人,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发起人之一、常务理事,曾任上海纺织工业学校校长。

钱用和

(1897-1990),江苏常熟人,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学院,后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1931年任宋美龄私人秘书及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女校校董,1939年任战时儿童保育会常务理事。1940年12月被聘为第二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陈逸云

(1908-1969),毕业于广东大学。1938年任妇女慰劳抗战将士总会委员和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常务委员,后任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战地服务组组长。1940年12月后,连任第二、第三、第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4年秋,报名参加女青年军,次年任女青年军总队长,领少将衔。同年5月,出席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中央执委会候补执委。

第二排人物

张蔼真

,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历任上海中西女中教员,福建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教授,福建省立实验小学校长,上海清心女中代校长,基督教女青年会协务常务董事,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总干事,妇女慰劳总会常务委员兼保管委员,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常务理事。

安娥

(1905-1976),河北获鹿县人,中国著名剧作家、记者、翻译家、社会活动家。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在上海中共中央特科工作,接受中共地下党派遣。抗战时期,参与发起和筹建战时儿童保育会,任常务理事。曾为田汉的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创作插曲,也曾与冼星海合作谱写了参加台儿庄战役的第60军军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在中共中央统战部、保卫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实验话剧院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工作。

庄静

(1909-1972),江苏邳州人。1938年在武汉开展妇女救护慰劳工作,任中央军事委员会第六部妇女青年行动委员会委员、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及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常务理事。武汉沦陷前夕,参与抢救、运送难童数千人。1940年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妇女运动委员会委员,后任青年远征军女青年军总队副总队长。

宋美龄

(1897-2003),海南文昌人。抗战时期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新生活运动总指挥和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理事长等职。为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她先后出访印度、美国、加拿大、埃及等国,并数次发表演讲,控诉日军罪行,曾被美国《时代》杂志选为年度风云人物。在担任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理事长期间,宋美龄利用她的身份和地位,号召妇女界致力于难童的保护和教育,在保育会的成立发展、经费筹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9年,星洲华侨妇女筹赈会捐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汇票单,上有宋美龄亲笔签名

李德全

(1896-1972),北京通州草房人,著名爱国人士冯玉祥的夫人,中国妇女运动领导人。1936年在南京发起组织首都妇女学术研究会,从事妇女和社会问题研究。七七事变后,她广泛团结社会各界妇女,进行抗日救亡活动,参加发起组织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并任副理事长。1945年组织中国妇女联谊会,任该会主席。1949年3月,出席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副主席。

谢蓝郁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理事,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总务组组长。

杨崇瑞

(1891-1983),医学教育家,中国近代妇幼卫生事业创始人,中国助产教育的开拓者。1917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29年筹建北京国立第一助产学校和附属产院,1933年又创办了南京中央助产学校,并任校长。全面抗战爆发后,她参加中国红十字医疗队,投身于抗战救护工作。1938年,担任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任命为卫生部第一任妇幼卫生局局长。

吴贻芳

(1893-1985),江苏泰兴人,中国第一届女大学生,中国第二位大学女校长。1928年受聘于金陵女子大学,先后主校23年。1938年7月,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1年3月,在国民参政会第二届第一次大会上,被选为主席团成员。此后,她连续当选第三、第四届国民参政会主席团成员。1945年,吴贻芳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

第三排人物

孟庆树

(1911-1983),安徽寿县人,中共六大、七大代表,中国妇女运动领导人,中共早期领导人王明的夫人。1938年在发起筹备和成立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期间,公开以共产党员身份参与,并当选为保育会常务理事、保育委员会委员。同年8月,武汉告急,保育会决定发起抢救难童运动。孟庆树和安娥、李昆源、杜则吾等带领汉口临时保育院的10名难童一同上街宣传收容,不日即收容了出征军人子女、流浪儿等一千余名难童。

刘清扬

(1894-1977),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之一。曾创办《妇女日报》,并担任报社总经理,与邓颖超等人成为“中国妇女界的一面旗帜”。抗战时期,她被推选为战时儿童保育会理事兼输送委员会副主任,同时担任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训练组组长。刘清扬积极主持妇女指导委员会训练组的工作,把中共党员郭见恩(郭建)、李植春、张润芝等人安排为助手和骨干,使训练组成为一块红色基地。

唐国桢

,湖南衡山人,毕业于国立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曾留学日本。抗战爆发前,任全国妇女联合会常务理事。抗战期间,任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总干事和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常务理事。她多次率领妇女界代表赴前线慰劳参战将士,鼓舞士气。

沈慧莲

,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马超俊之妻,国民党党员,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成员。

曹孟君

(1903-1967),湖南长沙人,中国妇女运动领导者。1925年考取北京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8月任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常委,1938年任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常务理事、保育委员会主任,后任重庆歌乐山保育院院长。曾主编《妇女生活》《现代妇女》等进步刊物。抗战期间,她先后参与发起组织了中苏文化协会妇女工作委员会、中国妇女联谊会总会、中国民主实践社,均为负责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全国妇联常委、副秘书长、书记处书记等职。

郭秀仪

(1911-2006),广东香山人,知名爱国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中国妇女运动的先行者之一,著名爱国将领和政治活动家黄琪翔的夫人。抗战期间,郭秀仪参与发起组织了妇女抗日救国委员会和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并出任保育会常务理事兼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征募部副部长,负责为抢救儿童募集经费。

史良

(1900-1985),江苏常州人,中国当代法学家、政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司法部部长。1936年任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常务委员。同年底,因参加领导抗日救亡运动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入狱,为历史上著名的“七君子”之一。抗战时期,史良担任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委员兼联络委员会主任,还担任了战时儿童保育会常务理事兼设计委员会主任,为扩大和加强妇女抗日统一战线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纪念碑,位于重庆求精中学校园(原中国战时儿童保育总会旧址)

邓颖超

(1904-1992),河南光山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先驱,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跟随周恩来在武汉、重庆等地从事统战工作,先后出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妇委委员、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员、妇委书记等职。1938年3月,参与组织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担任常务理事。6月,任国民参政会中共方面参政员。1946年,当选国际民主妇联理事。1949年6月,入选全国政协筹备委员会委员,成为《共同纲领》起草小组成员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颖超先后任全国妇联第一至第三届副主席、第四届名誉主席,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在烽烟四起的年代,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为难童提供了一个温暖的摇篮,呵护孩子们平安,教育他们成长,陪伴他们长大,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从1938年3月成立到1946年9月结束使命,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在全国各地成立了20多个分会和数十所保育院,共收容和抢救逃难、流亡儿童近3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