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回二:和而不同,同而自主

2019-08-02 05:13高洪云杨军供图回民二小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9年7期
关键词:博雅校区家长

本刊记者_高洪云 杨军 供图_回民二小

2017年5月,教育部长陈宝生参观回二。观湖校区的未来学习中心和智慧魔方科技中心,一时引发围观。很多一线城市同行都惊奇不已,这一切,即使放在北上广都属领先。

媒体形容:“像一个外星球太空舱降落黄土高原。”

“左手以万物对接传统,右手以科技拥抱未来。”但如何对接?还必须回溯学校最基础的博雅教育。“中西教育,源头和本质上都是‘人’的完整发展。”

博雅美育,从校园文化设计落实到每个行为习惯的培养细节;“博雅4A”,从教师讲授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再造课堂教学流程;博雅课程,各校区学情不同,因地制宜,优势互补。

黄莉说,以孩子的眼睛看学校,你就知道学校最需要什么了。学校的生长,是老师、孩子和家长一起生长。

2019年5月,“山河稚子”展现场

张卫琴老师和孩子

“日日新”变化师生气质

张卫琴老师今年51岁,距她下决心“留守”新水桥校区,已经三年。

她本是回二观湖校区老师,2015年11月,被借调到新水桥。她仍难忘当初的情景:刚来就赶上期中测评,学生成绩最低9分,类似孩子7个,号称“七大金刚”。

更令她崩溃的是卫生习惯:第一天放学,值日孩子把抽屉垃圾往地上一倒,夺门而出。去家访,甚至发现有家长比孩子习惯还差……

但一年期满,她写申请不再回城区校。

她觉得不能走了:孩子们舍不得她;家长也“求”她留下,“帮帮孩子”。张卫琴子女已成家,没什么可操心的,她决定待到退休。

一年变化,不仅是孩子们,还有张卫琴自己:“我原以为农村家长不懂教育,其实他们很有感觉。”

曾有孩子,拎一把菜到学校,对她说:“我家种的菜,我妈让拿给老师尝一尝。”在校门口,有家长看到她,随手送一些鲜花。她去菜市场买菜,有学生家长老远喊“张老师”……

她曾跟学生聊理想,多学文化改变命运,有孩子说:“我觉得父亲在市场上卖水果就很好啊!”农村孩子有缺点也质朴,是从小生活环境的教育。

穆文科老师也记得一个学生。“老师,你猜猜我工资多少?”三年前,他教过的一位学生孟腾飞,去年回学校看他。

这位学生笑着说,自己现在开挖掘机,每月5000多。他随父亲从河南来银川,住城郊,很穷。整个六年级,穆文科只见过他父亲一次,是开学。穆文科教他写作文,咬破笔杆,也写不满两行。

孟腾飞个头高,体魄“野蛮”,运动会100米和400米短跑,都拿第一。穆老师抓拍了很多他比赛的身姿,看他获奖很激动,就鼓励他写心情。孟腾飞破天荒写了几百字,穆文科提出修改意见,在班上朗诵。

“我教会了他写作,但初二时他就辍学了。”穆文科语调低沉。孟腾飞的轨迹,只是农村学生命运的一个缩影。

农村校区,单亲家庭多,留守儿童多。家长中,最穷困有拾荒者。前些年家长会,缺席率极高。家长忙于生计,早出晚归,孩子要么放养,要么让祖辈看顾。作业没人管,辅导班当然供不起,家校合作名存实亡。

这样的家庭背景下,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极度缺乏关注。

校舍破旧,硬件配套不足,校园文化和课程建设滞后,更使得师资流动大,学校几乎陷入停滞。

2013年,新水桥并入回二,校园文化重新梳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集团进行财政和人力倾斜,学校逐渐起变化。

先是校园美化,增加绿植,重新装饰,添置硬件和信息化教室。卫生间提供厕纸、洗手液,教孩子慢慢养成卫生习惯。开学第一周不开新课,重点讲日常卫生和礼仪;每日大队部午后巡视,每周五校队例行检查……

新水桥的孩子们拿到了新校服

张卫琴来学校,第一件事也是抓卫生:衣服脏、指甲长、脖子黑,天天检查、监督,逐步改善。其次,抓学习习惯,阅读、书写,基本每天当面批作文。三年后,“七大金刚”虽然仍没及格,但各有进步。孩子说:谢谢张老师改变了我们的习惯。

采访结束,张卫琴把自己写的教学故事给记者看,一个个孩子的转变令人动容。

其中有兄弟俩,哥哥四年级,弟弟一年级,父亲病逝,母亲出走,奶奶打工,家里只有爷爷,哥哥最会料理家务,却不爱学习。一次次小心翼翼的家访、帮助,哥哥逐渐改变,还辅导弟弟一起学习,长成了哥哥的样子。

硬件升级,随之而来的是课堂课程变革。新水桥同步共享市区校课堂,跨校区教研;集团又从本部抽调优秀老师,“博雅4A”课堂的理念,逐渐提升原有师资队伍。

在课程上,北塔校区探索成熟的万物启蒙课程,也扩展到新水桥。柳课程、岩羊课程……利用地理优势,学校还组织学生去蘑菇大棚观察,做田野课程。

家长的配合也慢慢提升。感动之下,村委会特别筹资十多万,为学生购买了一批行进鼓,组成鼓乐队,成为回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师资上,新水桥是距离银川市最近的农村学校,老师们面临着“农村OR城市”的选择。比起从城区来、主动留下的张卫琴,更多老师是默默坚守。

穆文科来自固原农村,毕业后一直在学校教书,现在担任教导主任。踏实肯干,字写得好,受学生敬仰。

他还记得上作文课,孩子讨论理想,有学生想当老师。他反问:现在社会都不喜欢当老师。学生说,“老师你不就是吗?眉飞色舞的,像导演一样。”

田进兴老师曾在培训机构,之后没去城区学校,选择了新水桥。他从农村出来,看到农村孩子,常想起自己。他教语文,研究出“一句话作文”,让农村孩子逐渐学会表达。

就是这样的师生,这样面貌的校区,融入回二大家庭后,正在逐渐变“新”。

博雅小镇,寻找我们失落的角色

海宝校区距观湖校区,走路大约十五分钟,是回二接收的第二个校区。

想起2014年10月从观湖调到海宝,张红丽老师还觉得震撼:完全是两个世界。

校舍破旧,土操场坑坑洼洼。水管出故障,很多楼层厕所不能用。会议室墙面甚至裂开一指宽的缝。四十多人的班额,招生只有个位数……

而更头疼的还是家校合作。当时三年级由三个班合并为二,张红丽接手的班53人,很多家庭是外来务工,有11位家长是文盲,学历最高是高中。第一次摸底考试,80多分一个,20多人不及格。

“家长们挑剔、观望,所有压力都在老师头上了。”张红丽回忆。

融入回二集团后,海宝校区重新打造校舍和校园文化,一边依然是行为习惯养成,同时开始同步博雅4A课堂改革。

海宝校区的博雅小镇课程

“回二走到今天,我仿佛经历了两个朝代。”从1995年建校就在此工作的叶黎明老师感慨。他说的不是硬件,是师生的精气神。

张红丽还记得一个男孩,成绩中等,从一年级开始就很自卑。男孩对妈妈说:我们班最差,我也是最差的。他爱运动,张红丽就培养他做体育委员。

后来第一次获得博雅班牌时,男孩代表班级上台领奖,就一直抱着,抱到教室,不舍得给老师挂起来。他说:“我们班终于强了!”自信心上升,学习提升,后来竞选班长,代表学校参加作文比赛,获得宁夏“校园小作家”奖。

采访期间,记者旁听了一堂肖静老师的六年级常态课,讲《鲁滨逊漂流记》。有了原著阅读为基础,课堂上没有了老师满堂的词句段分析,代之以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令人印象很深的一幕是某小组一位女同学因脚腕骨折,小组成员便搀扶她拄着拐杖上台讨论:“鲁滨逊无论处境多艰难,总能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一个孩子的话让肖静感慨:“就好像你生病了,吃了药再吃一颗糖,会觉得甜蜜,忘记了药的苦。反之,你只能记住药的苦。”

一个苦和甜的翻转,肖静觉得像极了海宝老师和孩子的转变。

回忆刚接这个班,肖静说:“学习积极性不高,散漫,爱说话不爱发言,半数学生不能按时交作业。其实是他们不感兴趣,没自信。”怎么办?索性和学生互换角色,由他们自主学习和布置作业,优秀学生出来给同学讲课。

“当你在下面当学生时,就会发现那些真正的问题。你不能只做做样子,你要真正和他们一样去讨论,学会举手发言……那种平等、尊重、信任自然就来了。”肖静对记者说。

在海宝校区,通过特别开发的“博雅小镇”课程,这种角色互换、角色体验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由美术老师和孩子们共同设计的蝴蝶装置,老师们说这是海宝的“蝶变”

“海宝生源中,父母做小生意的多,流动性大,孩子比较内向、胆小,对未来缺乏规划。小镇课程实际是通过社区模拟,引导学生重新建构身份认同感。”黄莉校长解释。

每周五下午,唱完小镇歌,做完小镇操,三十多名老师和七百五十多名学生就变身小镇居民,18间教室变成了茶餐厅、电影院、邮政局、3D创客室、健康中心、小镇剧场……

学生网络选课,一学期至少可以选修两门,体验两种职业。

“这些课程,创新了兴趣小组活动。背后折射的,不仅是孩子的社会融入感,还有老师们的角色转变。”叶黎明对记者说。

2017年刚开始,小镇课程还开设有博雅礼仪公司、博雅电视台等,但实施一年,出现了严重师资问题:外聘老师到岗情况不乐观。学校决定一律用本校老师,开设喜悦空间、欢乐跳吧和博雅健康中心等课程来替代。

叶老师教科学,目前是集团科学组负责人,兼海宝校区工会主席。最近几年,他自感变化很大,一改前些年的安逸状态,工作劲头更足了。

去年他在郊区租了一亩多地,作为科学教研基地,买来十几样新品种,丝瓜、南瓜、葫芦、向日葵、玉米、辣椒、西红柿等。他想在课堂之外,给学生提供一个研究植物生长规律的窗口,培养他们对自然和土地的热爱。

叶黎明擅长把新鲜事物融入教学。三年前,红嘴鸥来银川,这种鸟的迁徙路线,从昆明出发,飞到西伯利亚。近几年,叶黎明常带学生去北塔湖喂红嘴鸥,观鸟。

“爱护生态,保护动物,让家乡变得更好。课堂上讲,和真正去看去感受,完全是两个世界。”叶老师对记者说。

到过海宝校区的人,可能都会被校舍中间那个透明玻璃顶和独特装置所吸引。这个装置用卡纸和线绳构成,每年一换,正是小镇课程中美术老师和孩子们的杰作。

去年是“空中海底世界”,2019年做了蝴蝶,意思是,“你若芬芳蝶自来”。孩子们珍惜,老师们说,这是海宝的蝶变。

“山河稚子”展,孩子展现的“生命力量”打动了许多人

问思辨,一所好学校的能力

回想起回二五月举办的“山河稚子”儿童艺术展,观湖校区一位家长还能感受到那场“万物生灵”诗剧带来的“感动”。

低沉的音乐中,孩子们扮演工厂统一化的机器,发出呐喊:“我们像机器,我们像木偶,我们只是个孩子!”

这位家长是高校教师,经常研究教育,尽力为女儿提供各种优质教育条件,常带女儿到世界各地旅游。见惯了大场面,但看到孩子在表演中呈现的“生命力量”,她还是“没想到”。

她记得有次和北京一位同学交流,带孩子出去“游学”。同学大为惊讶:“我也想带小孩到处看看,但向老师请假不同意,怕学习跟不上,拉分数。回二有这个魄力?”

观湖校区“博阅课程”

怎么北京教育理念还那么保守,以分数衡量一切?这位母亲这才意识到问题所在,开始关注回二的独特性。

观湖校区,学生普遍家庭基础较好,行为习惯养成通过“21天计划”和“90天计划”循序渐进。而在课程设计上,则着力于整书阅读——博阅课程。

这既是“博雅4A课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延续,同时也能和未来学习中心、智慧魔方科技中心开设的STEAM课程衔接,与北塔校区率先开发的万物启蒙课程融合。

黄莉重阅读,“雷打不动,什么都不能冲掉孩子的阅读时间。”

“人文重积累,尤其是中国文化注重修养,是靠时间来积累。”黄莉对记者说。阅读在回二无处不在,把书搬到树下去读,处处都是图书馆,很多博雅课程都与主题阅读结合进行。一星期两节大阅读课,都必须不折不扣落实。

整书阅读,国内常见模式先上导读,给孩子一两个月阅读,再用两节课讨论分享,写读后感。博阅课程,更侧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辨能力。

比如2018年第二学期,一年级组的《中国神话故事》,选取的思辨点如下:

1.《夸父逐日》与《后羿射日》中,“日”到底是好还是坏?

2.为什么中国神话多以东海为地点展开?——以《精卫填海》《八仙过海》《哪吒闹海》等为例;

3.龙在中国神话中的形象——以《三戏海龙王》《鲤鱼跳龙门》《龙公主戏龙珠》《龙女拜观音》等为例;

4.神话传说以日月星辰为表征的爱情故事——以《白蛇传》《梁山伯祝英台》《孔雀公主与傣族王子》《嫦娥奔月》《牛郎织女》为例……

那位高校家长试听了观摩课,告诉记者,她看到思辨点,自己都有一探究竟的兴趣。女儿回到家,还与她讨论: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有没有关系。

“我们成人习惯了逻辑化的分科的思考,经常不会关注这些细节,但小孩子会看到。不是她看得更深更远了,是眼界被打开了。” 集团语文学科负责人王菊莲主任对记者说。

书目的选择和设置思辨点,回二经过一段摸索期。先要梳理统编教材必读和选读书书目,按六年十二学期,厘定每学期书目。然后分组教研,设计思辨点。

“选择书目是门大学问。之前零碎地看网络文章,或参考专家书单,问题太大了。这两年万物启蒙引入回二,给了我们新方法:问思辨。” 王菊莲说。

比如有老师认为《爱丽丝梦游仙境》是童话,就让三四年级孩子读,最后发现放在六年级更适合。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成人对“童话”“儿童文学”的误解,认为童话关注的就是形象的想象力。但事实上传统经典童话作品从来都是写给成人看的,必须具备一定理性思维。形象是隐喻,低年级看到“兔子洞”和高年级的感受会很不一样。

《西游记》常读常新,之前一般学习总是关注其中的品格和精神,教学常带有说教意味。这种方式恰恰违背了“小说”表达的初衷。小说的目的是将人的心灵通过故事和形象外在化,去感染人,教学却反过来将其肢解了。

博阅课程设置的思辨点,正是试图还原小说本有的过程。比如思考“唐僧到底为谁取经”“为何要增加第八十一难”“沙僧一共说了几句话?”讨论沙僧“戏份”这么少,是否可有可无。

而最重要的,还是跳出书本,引导学生回到生活,讨论每个人生于世间,各自的角色和责任,并上升到合作精神。

“简单地说,老师要学会用孩子的眼睛去看世界,想他们所想,问他们所问。”王菊莲对记者说。

回二有位互联网科技行业的家长,有两个小孩,都在回二上学。大的女儿念四年级,学习好像天生是短板,每次在家教她背唐诗,总是背了就忘,勉强记住,第二天又忘。但在课堂,却总感觉女儿像变了一个人。小组学习动手实践环节,小姑娘总是表现优秀,被老师和同学夸奖,非常自信。

“我想这就是回二最重要的地方: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天性和天赋,大人在引导孩子去发现。女儿能在回二得到一种理解和激励,这就是好学校的能力。”家长对记者说。

万物启蒙“以见识致良知”

就在本刊今年4月号推出《万物启蒙回中国》报道时,回二北塔校区也同时启动了新一轮在地风物课程群《黄河纪行》。课程瞄准的风物包括:黄河、黄沙、黄土、芦苇。

其中,黄河几乎一开始就是北塔团队想做的课程,但最后终因题目太大而搁浅,改由枸杞入手。这一大一小的转换,看似奇怪,却正应了万物启蒙创始人钱锋那句话:高设计,低结构。

万物启蒙课程开发之难,不是难在学生的“低结构”进入,而是老师自己积累的“高设计”。简单地说,老师自己懂了,如何对学生深入浅出。

记者于2月观摩了一次万物启蒙团队和回二老师的教研课,到5月再听老师们讲课,这期间的差异令人印象深刻。

2月教研,老师们拿出黄河黄沙等课程草案,纠缠最多的问题是:面对这个巨大的意象,问题该如何切入。5月课堂,问题已变成如何引导学生连接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我们听的是黄沙课程的一节,主题是楼兰古国的消亡。通过纪录片、图片、文字等资料阅读,老师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楼兰消亡的原因,学生讨论热烈。

这确实是一堂非常优秀的主题阅读课。下来与记者讨论,担任主教的方老师却总觉得似乎哪里缺少点什么。从黄沙到楼兰古国的消亡,是一个跳跃,但楼兰古国和现实生活有什么关系?

随后,记者聊到这次新水桥校区采访的感受,老师话锋一转,仿佛找到了课程的切入点。在黄沙的淹没下,楼兰古国成了一个新象征。自然的消失,乡土文化风貌的消失,三峡大坝淹没的城镇,似乎都莫名连接了起来。

“万物启蒙课程培养的是真正的全人,背后练的却是老师的内功。”丁慧霞校长对记者说。

配合“博雅4A”课堂,万物启蒙的持续深入,转变最大的还是学生。

“万物启蒙课上,我们给孩子留下足够时间,每个小组成员都会发言,哪怕一句话。课堂要接地气,联系孩子的生活,才会激发他们的表达欲。”

走进自然中的孩子,用五官去观察,好奇的天性被激发,连平时上课不太敢发言的学生,也减少了拘束感。

“为什么芦苇长在水里?”“为何沙枣树耐旱?”“全国其他地方有吗?”……一个个孩子的问题,又把课程引到新方向。孩子有了发现和探究能力,便知道自学自查,追溯根源。

“孩子的问题很多、很碎,但我们从不评判问题的价值,不会说‘这个问题太空了’‘这个问题太可笑了’。万物启蒙会让老师意识到,孩子眼中的世界跟大人太不一样。所谓低结构,首先低的是做老师的姿态。”方老师对记者说。

三十小校区执行校长谢红艳从北塔校区教导主任成长起来,目前才上任半年。三十小属于新建校,尚未完工,城乡结合部,离新水桥最近,目前只招收了一年级四个班,生源多是农村孩子,未来将扩大招生面,甚至合并新水桥。

面对这个新学校,谢红艳一方面尝试开设二十四节气课程,还在思考如何引入万物启蒙。在北塔校区参与开发枸杞课程,配合丁慧霞快速组织协调和执行的经验,都快速调动起来。

“三十小处于城乡结合部,位置特殊,核心问题是孩子身份的转变,从农村出来,走向城市。我们的教育能不能既保住他们那份朴素的乡土情感,同时又有转向城市生活的信心?”谢红艳和记者讨论。

她已有两个想法,一是农耕课程,一是类似博雅小镇的社区课程。课程具体怎么做,如何适应本校孩子,万物启蒙和回二各校区都已有太多经验可以借鉴。

面对身份的转换,谢红艳有段时间还有点迷失,不知所措,但“山河稚子”艺术展开完,她突然觉得轻松。“所有的教育原来都是先对自己的启蒙。”

说不尽的回二

回二的故事还有太多太多。5月采访一周,回来梳理两月,接近50个录音。

笔者还记得最开始听万物启蒙创始人钱锋略带夸张地介绍回二:基础教育的“圣地”。也会记起黄河课程中,老师们提出的那个问题:为何“天下黄河富宁夏”?

或许我们还会问一个最惯常的问题:回二经验可以复制吗?

但慢慢就意识到,这其实是个假问题,我们仿佛在问:人可不可以复制?

最后,我们总会想起观湖校区那位老教师的故事。回二学校向家长开放,家长只要申请,就可以到学校听课。老师们开始尝试把“博雅4A”的经验放到家长会。

这位老教师原来对改革比较抵触,但开完家长会后特别激动,对执行校长童慧玲说:“没想到家长会效果这么好,家长们的能力超乎想象!”

原来开家长会,总是他一个人从前讲到尾,一小时、两小时,结果家长们根本没有听。但现在,一个开放式家长会,当家长也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模式开会时,老师们收获的已不仅是家校合作的经验,孩子、家长、老师都在这种微妙的身份转变中获得了某种笃定。E

猜你喜欢
博雅校区家长
苏州工业园区朝前路实验学校 博雅教育 奠基人生
王博雅访谈录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博雅育英 缤纷课程
我心中的好家长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
ENSAE学院巴黎萨克雷校区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