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化的平民教育

2019-08-03 08:58讲者温铁军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9年8期
关键词:制式平民文明

讲者_温铁军

在地化的社区教育中,知识是多样化的,是活的

在国家强调生态文明的时候,我们应该知道,生态文明本是一种有别于近百年来世人追求的传统工业文明的一种文明形态。

工业文明把各种各样的资源都统一工业化处置,因此它要求教育所传播的信息是标准化的。制式教育主要服务于工业文明时代的标准化、集成化和大规模传输。

生态文明因其根本内涵是多样性的,因此当我们从工业文明时代进步到生态文明时代,就要知道生态文明所要求的教育是什么——应该是多样化的、在地化的。从这个角度看,平民教育的创新就主要应该是和在地化知识系统的知识生产和在地化的教育相结合的。

中国当前把一般强调的城市化改为新型城镇化,这和在地化的平民教育有一定的相关性。其背景,是90年代末期以来,国家战略发生转变所导致新的时代要求。

从洋务运动以来开始学习西洋的工业化,我们差不多走了一百多年工业化的道路。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人意识遭遇了工业生产过剩的问题,这个时候,国家势必产生战略方向的转变。

温铁军,著名“三农”问题专家,管理学博士。代表作有《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八次危机》

于是,1999年开始提出以人为本,2003年放弃单纯追求GDP的发展观,开始强调综合性发展。接着因为生产过剩,中国人开始把过剩的生产能力转向内部建设,在这个新时期调整过程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国内三大差别再平衡战略。 其中区域差别再平衡和城乡差别的再平衡,就等于中国人可以利用国家投资项目化危为机,也是中国不同于西方的工业文明时代的地方。

总的来看,中国发生了生产过剩危机以来,先投资于三大差别再平衡,同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现在我们叫做五个文明一起抓。那么五个文明最近提出的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最大的内涵就是多样性。

这些战略性提法的转变,就有了转向生态文明推进教育创新的客观需求。

所以我们今天讲教育创新,特别讲平民教育相对于生态文明的创新,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国家战略重大转变过程中形成的对教育创新的客观需求。

生态文明阶段需要在地化教育

现在的生态文明阶段需要平民教育创新,讲在地化教育,讲社区教育,是因为不论是占人口60%的小资,还是占30%的中等收入群体,都是高度分散,分散就是脆弱,那就需要从小孩开始发展与社区发展有关的在地化教育。

如果我们现在还是照搬制式教育,把规范的教材用于社区教育系统,那不过是内在地延续着把小资群体变成可被工业资本来使用的劳动力。长此以往,生活在社区的下层群众和生活在城市社区的中产阶级,就缺乏对本地乡土知识、本地社区的了解,那么怎么能够对本地问题形成理性认识,并且支撑相对不同社会群体而言的地方良性治理体制呢?

下层、中层社会目前都不擅长自主知识生产和在地的知识传播,没有“在地教育”,更没有所谓社区化的教育。于是,社区内部的事物哪怕是鸡毛蒜皮也不得不用外部的宏大话语来表达。

打个比方,社区里有些人私搭乱建,本来是由于社区没有形成业主自律和自我治理,没有形成在地的“社会自组织”来进行本社区的自我教育和管理。大家一说私搭乱建,就是因为制度不好!或者是自由民主人权问题。甚至一说社区有人吐痰、有人的狗便便没有及时清理掉,也都是自由民主人权问题!一般群众使用的话语如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上纲上线一样,往往是那种外面来的很大的概念被误用,因此就没有条件对本地的个别问题做本地化的处理——我们在制式教育体系之下,已经习惯了在这种制式教科书传输的宏大叙事的话语环境中生活。

本地的知识系统同样有重大现实意义,有在地化传播的价值。如果大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本地的知识生产上,放在本地的知识传播上,相对来讲大家更关心的就会是我们这个社区的发展,关心的是我们生存其中的这个地方的发展。这样社会结构更有利于朝多元化趋势演变,也更有利于这个社会去按照生态文明的方式重新构建。

假如大家都忽略了知识的在地生产和在地传播,都不重视与本地实际密切结合的社区教育,不重视地方自主性的文化创新,那在这种意识形态话语的控制下,很可能会产生一种越来越紧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精神状态也会越来越紧张。很多事之所以一触即发,社会上之所以弥漫着一股暴戾之气,很大程度上跟我们的社区教育创新不足有关。这样说难免片面,只是希望大家重视。

日渐庞大的社区教育体系需要更多有才能的人加入。当社区教育老师,不必是专职。只要有才能,就是“能者”,图为成都市“寻找社区好老师”比赛中咖啡教学展示

工业化所形成的制式教育

为什么百年工业化时代所需要的制式教育,以及这种教育从1990年代后期开始的产业化,都不能适应近期我国向生态文明的战略转变?第一,教育既然是人力资本形成的工具,就变成了一种手段,成为一种帮助产业资本来占有人力投入形成剩余的工具,那么,制式教育要使自然的人成为人力资本的宿主,就得把人的自然属性尽可能剥离,把思考能力规范在一个框架之内。

由于中国出现产业过剩,随之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制式教育产品过剩。为现在大学所制造出来的所谓人力资本派不上用场,所学非所用的人更有的是。事实上,按照制式教育培养出来人才过剩了。这个是按照工业文明时代信息标准化大规模传输所要求的制式教育体系在今天所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某种程度上就是教育危机。所以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强调教育要改革,但没有明确提如何发展社区教育,如何发展知识在地化的教育,如何培养适应本地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如果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大学,都是统一的教材,当然不符合千差万别的乡土社会需要。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需要平民教育的生态化创新,以及生态文明多样性的需要多样化教育。

既然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管理方式是千差万别,那能不能把在地的知识系统作为教材,形成在地化的社区教育?那,这个全国统一的制式教育某种程度上是反着来的。和真实的千差万别的地方需求、社区需求间,是不能对应的。

当前更主要的,是教育产业化的问题。

在制式化教育贯彻之中,知识信息被教育部门单方垄断。越是排名前的学校,收费越高,再排一本、二本、三本,结果就是多了教育信息垄断的层级,再把这些被垄断的知识归纳为所谓学科,也就是再把这些垄断信息学科化,就导致形成一套内部的分配标准。于是,这个教育产业化就变成一个收钱的工具。

为什么出现教育致贫?因为单方垄断,不可以讨价还价,就造成很多人上不起学。越是好的大学,被有关部门纳入排名前十位的大学,农民的孩子就越来越少!

这就是制式教育演化为垄断条件下的产业化所造成的不公正。

教育本来应该是公共品。应该让下层社会有上升渠道,这样社会才稳定。越搞教育产业化,就导致社会失衡越严重。再加上当教育过剩和城市的资本过剩同步发展的时候,它就是危机加重的一个主要因素了。

但并不是说在这百年工业化进程中的制式教育完全没有功劳,做这种片面的理解也不对。教育对工业化本身来说是有支持作用的,做了很大的贡献,有很大的成绩。

新型城镇化下的教育创新

欧洲的转型城镇会带来什么呢?会带来在地化的知识生产和在地化的教育需求。因此,我们现在的平民教育应该和转型城镇或者新型城镇化相结合。欧洲的转型城镇所蕴含的知识也是多样化的。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欧洲有很多是搞市民农业,它也带来了对平民教育新的需求。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应该是城乡统筹的,类似我们这些年主张的市民下乡,农民进城。市民下乡就会有新的知识需求,而这些需求又全部是在地化的,而不可能是全国统一的,下乡一定是有个性化的需求。所以,我们越是保留在地化的乡土知识,就越能满足市民下乡的个性化需求。

大家所谓在地化知识,是乡村生活保留的自然、人文、环境各种条件都有在地化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如果能够转化成我们在地传播的知识,转化成在地化的社区教育,那这些多样化的知识就活了。

我们以为在城市里大理石贴面的豪华建筑才能得到四星级,但其实只要是有在地的知识承载的建筑文化,那石头砌筑的老房子同样能够变成四星级。在工业文明时代,当我们把信息全部变成标准化的时候,这些本土的东西都被排斥了。生态文明时代这些都会被开掘出来形成在地教育,这样,身为当地人,就有了学习在地才有的知识的需求,我在当地学习才有当地就业。通过在地的社区教育获得的知识,虽然未必能符合变成全世界都能传播的统一信息的标准化制式教育,而是只有到这来才能欣赏、才能学会的知识。于是乎,要形成在地的知识体系,就有在地的知识创新以及教育创新。

比如新型城镇化当中应该纳入的农业,应该是集生产、休闲、养生、社会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三产化的生态农业。它可以有效地带动市民下乡、农业进城,这种城镇化创造了对新式社区化平民教育的有效需求。校园农耕、小区农业、垃圾分类、生态厕所等等,都是可以根据不同地方的特点来形成当地知识的案例。

再比如新农夫市集针对的是食品安全问题,它有利于形成市民参与式的生态化食品安全教育体系,这套体系目前已经发展形成了大量的教材和课堂。

还有亲子社区,是在市民农场开展社区化的儿童教育,可以说这是一个田间学校,孩子在这学到健康的农业知识,蔬菜是怎么长的,牲畜是怎么长的,孩子们可以直接体验。到这来做亲子社区教育的这些孩子回去写作文、或者绘画,包括各种各样充满乡土知识的活动,他们都会有很多丰富体验,因此往往都是身心健康的学生。

我们形成了社会化的知识生产及实践教育体系,这些教材、出版物带动的是大批的青年志愿者,他们是在实践教育中得到了非常丰富的知识。我们有教学,更多传播的不是那种制式教育的知识,而是世界各地的鲜活的案例,也同时组织各种各样的在地教育的交流,形成了绚烂多彩的文化多样性。还有手把手的技能教育,比如说剪纸、木工等,这些曾经慢慢地被工业社会所埋没,现在得重新开掘出来,能够传承下去。

现在有生态餐厅、打平伙社区食堂,通过这种方式逐步组织社区座谈会,形成大家对于有机生活,对慢城、慢食、慢生活运动的认识,逐渐用这种新的活动方式来形成自己社区的组织,开展社区内部的交流。

我们最终还可以通过平民教育,动员全社会回归到爱生活爱故乡这样一种心态之中,把社会之中过于激进的、造成暴戾之气的那种氛围逐渐调到爱家、爱人、爱故乡。

总之,我们希望在地实践直接结合的平民教育的创新中,能够产生很多新的利于发展平民教育的活动。

校园农耕、小区农业、垃圾分类、生态厕所等等,都是可以根据不同地方的特点来形成当地知识的案例。图为河北某县幼儿园老师在劳动实践基地的小菜里给孩子们讲解甘蓝菜的生长过程。

猜你喜欢
制式平民文明
乌克兰战火未息,平民在帮助平民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我国铁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制式及演进探讨
如何理解陶渊明的平民品格
浅析悬挂式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制式方案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平民领袖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