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式经脐单孔腹腔镜与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比较*

2019-08-05 02:58刘永永康迎新康博雄赵彦会李徐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9年7期
关键词:经脐腔镜单孔

伏 洁 刘永永 樊 勇 康迎新 康博雄 赵彦会 李徐生 王 琛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普外四科,兰州 730030)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患的金标准[1,2]。Navarra等[3]1997年最早报道经脐单孔LC,随着人们对微创和美容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LC已无法满足患者的要求[4],经脐单孔LC在外科学界逐渐得到重视和研究,成为目前微创手术的最新热点之一。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1月~2015年6月单孔腹腔镜切除术50例,并与同期50例传统三孔LC进行对比,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对胆囊切除的价值。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患者的意愿来决定单孔还是三孔,每组50例。2组一般资料除BMI有统计学差异(无实际临床意义)外,其他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见表1。

病例选择标准:单纯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样病变。排除标准:①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肝外胆管结石;②BMI>27.0;③合并心、肺功能不全,年龄>70岁;④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⑤合并胆源性胰腺炎;⑥怀疑胆囊癌;⑦考虑有Mirizzi综合征;⑧胆红素异常。同意手术方案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数据偏态分布,用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表示,采用Mann-WhitneyU检验

1.2 方法

术前均常规准备,禁食、禁饮。主刀医生均为具有10年以上腹腔镜胆囊手术操作经验。

传统腔镜组: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头高脚低位,左倾30°。建立气腹,压力维持在13 mm Hg。在脐部做一长约1.0 cm切口,置入trocar置入腹腔镜,在剑突下和右下腹分别做长约1.0、0.5 cm切口,采用传统腹腔镜器械对腹腔及胆囊情况进行探查,充分游离暴露胆囊三角,用可吸收生物夹夹闭胆囊动脉及胆囊管,再次确认后切断。分离胆囊床,完整游离胆囊后,从剑突下穿刺口取出,随后对3处切口逐层缝合。

单孔腔镜组: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头高脚低位,左倾30°。术者与助手均位于患者左侧。脐孔处做一20 mm左右纵行切口,将穿刺针插入腹腔,建立CO2人工气腹,压力维持在13 mm Hg。置入我科自行研制的单孔多通道腹腔镜置入装置(常州威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苏食药监械生产许20090050号,图1~3),分别置入5 mm可旋转腹腔镜镜头及专用操作器械,分离胆囊过程与传统腔镜相同。切下的胆囊自脐孔取出。

图1 小规格切口保护器外加一个三孔盖子套入使用,既能保护切口,又可置入腔镜器械图2 置入腹腔后 图3 置入腹腔镜器械后

1.3 观察指标

手术时间(切开皮肤至切口缝合完毕)、术中出血量(吸引瓶液体量减冲洗液量)、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切口渗血)、住院费用(住院期间所有费用,包括检查费、化验费、手术费、药费、护理费等)及患者满意度。患者满意度评分参照Brown等[5]标准(0~10分),术后身体恢复和腹部外观情况各5分:身体恢复良好术后1周可进行正常生活4~5分,术后1周有轻度腹痛,切口无明显渗血渗液2~3分,术后1周内切口存在感染、出血、渗液或有较明显的腹痛0~1分;腹部切口愈合好,外观未见明显瘢痕4~5分,可见切口瘢痕但不影响外观2~3分,1周后切口瘢痕明显影响外观0~1分。

1.4 随访

2组患者术后1周随访1次,出院后2个月内每月随访1次,3~6个月每2个月随访1次。出院后随访6个月,无病情进展结束随访。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腔镜组术后1例经脐切口渗血,经压迫止血后渗血停止,病情平稳。传统腔镜组1例经脐切口渗血,经压迫治疗后渗血停止;1例剑突下切口感染,经清创换药后切口愈合良好。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单孔腔镜组术后住院费用明显低于传统腔镜组(P=0.000),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传统腔镜组(P=0.000),见表2。

2组病人术后1周随访均无腹痛等不适症状。出院1周后恢复正常工作,随访6个月,未出现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腹泻、切口疝等并发症,复查腹部B超为胆囊缺如,其他均正常。

表2 2组术中、术后情况比较

3 讨论

在我国,LC已成为治疗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样病变等胆囊良性疾病的金标准[6]。由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患者对微创手术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开始追求更好的美容效果。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安全无瘢痕手术逐渐受到外科医生的采纳和患者的追捧。单孔腹腔镜技术正是基于这种发展趋势由传统三孔腹腔镜改良而成,由于其仅保留脐部这一传统腹腔镜入路点,微创美观,很快被患者接受。随着这一术式的推广,外科界对其安全性、可推广性出现新的争论。目前,单病种限价在全国各地开始落实,医患在追求微创的同时,不得不考虑住院费用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在排除患者疾病本身的多种因素后我们回顾性比较2种术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费用及患者满意度这5个方面,旨在探讨单孔LC的临床应用价值。

我们基于传统三孔LC的经验,所有胆囊切除术的术前准备一致,手术时间从切开皮肤至切口缝合完毕。单孔腹腔镜装置置入操作简单,并可直视下进入,同时具有切口保护的作用,在取出胆囊的同时起到防止切口的污染。单孔腔镜镜头及专用操作器械与传统腔镜器械差异不大,分离解剖胆囊的过程与传统腔镜相同,术者均为具有10年以上腹腔镜胆囊手术操作经验,所以技术上容易被外科医生接受,易于推广[7~9]。随着手术经验的积累,手术时间也在逐步缩短,本研究单孔LC与传统LC的手术时间已无明显差异(t=0.968,P=0.336)。术中出血量与胆囊疾病本身的状态,急性还是慢性,是否有解剖变异有直接相关性,2组术中出血量相比也无统计学意义(t=0.904,P=0.368))。单孔腔镜组术后1例经脐切口渗血,术中未发现明显出血,术后当天敷料渗血湿透,未出现腹膜刺激征,立即换药,给予填塞棉球敷料加压压迫止血1 d,术后第2天继续换药,渗血停止,病情平稳,术后第3天复查B超,行腹腔探查,未见腹腔积液,考虑切口边缘渗血,并未渗入腹腔。传统腔镜组1例经脐切口渗血,止血处理过程同单孔腔镜组。如果出现腹腔积液及腹膜刺激征,还考虑脐部切口出血流向腹腔,需要再次手术,腹腔镜进腹,明确出血位置从而准确止血。传统腔镜组1例剑突下切口感染,经3次清创换药后切口愈合,考虑经剑突下切口取出胆囊时胆汁和胆泥的污染。2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000,P=1.000),但单孔腔镜组在切口保护套的保护下,未发生切口感染,在取出胆囊的过程中也更加容易。

患者满意度主要从身体恢复情况及腹部外观两个方面。单孔腔镜组所选取的穿刺部位是经脐部这个胚胎时期的自然通道,腹壁薄,血管、神经分布少,术后疼痛感明显较低,恢复较快,术后1周腹壁外观未见明显瘢痕,美容效果极佳。传统腔镜组穿刺部位在剑突下、右侧肋缘下、脐部,剑突下部位神经比较丰富,切口位置在上腹部比较明显,术后疼痛感较强,恢复相对较慢,术后1周腹壁可见剑突下有一约1 cm瘢痕,右肋缘胆囊体表投射点部位有一约0.5 cm瘢痕,瘢痕体质的患者易形成瘢痕疙瘩,更加明显,美容效果较单孔腔镜组较差。从患者角度出发,腹部切口越小越好,在追求更加微创的道路上,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和单孔腔镜技术具有明显优势。这个小切口通常取在比较隐蔽的脐部,但也不仅仅限于脐部。单孔腹腔镜技术是微创与美容的完美结合,在腹部手术中占一席之地,并深受广大患者欢迎,如单孔腹腔镜下胆囊、阑尾联合切除,单孔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等均有较明显的优势[10,11]。然而,单孔腹腔镜技术对术者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需要一定的学习曲线,但优势突出,患者术后对疼痛感知低,不适感少,客观上减少镇痛药、抗生素等药物费用,且患者使用的单孔多通道装置是我科自行研制,可适当的减小“筷子效应”,从而降低操作者的不适感,价格低廉,可重复消毒使用,降低住院费用,保证单病种的限价。因此,我们认为单孔LC优于传统LC,且安全可行,有推广价值,与李志华等[12]、姚成礼等[13]的观点一致。

综上所述,相对于传统LC,经脐单孔LC治疗胆囊良性疾病安全、有效,美容效果更佳,患者更满意,具有普及推广价值。对于一些复杂的有难度的腹部手术来说,例如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等,单孔腹腔镜技术可作为一个基础,能够有效减少腹部切口的数量,所切除的肿瘤从腹腔内取出又是一个很好的通道,减小手术创伤,减轻患者痛苦,术后恢复快,愈合好,很大程度上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单孔腹腔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减孔腹腔镜技术的必经之路,目前减孔腹腔镜技术已经尝试应用于腹腔内消化道肿瘤的治疗,腹腔镜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单孔腹腔镜技术的开展及推广。

猜你喜欢
经脐腔镜单孔
氯化钾与萝卜汤促进经脐单孔腹腔镜治疗卵巢良性肿瘤术后排气的临床分析
机器人在辅助泌尿外科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PDCA循环法在消毒供应中心硬式腔镜管理中的应用
舒适护理干预在妇科腔镜手术护理中的作用探讨
经脐两孔法腹腔镜腹股沟疝内环高位结扎加脐外侧襞加强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附108例报告)
3D与2D腹腔镜悬吊式经脐全子宫切除术的对比研究
单孔腹腔镜手术后脐窝创面的简单缝合术
经脐微型腹腔镜内环高位结扎术联合包皮环套术的临床应用
经耻骨联合上单孔腹腔镜行直乙交界癌手术的应用效果分析
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在原发性甲亢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