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纸媒记者转型的实践与思考

2019-08-07 09:00唐莉
记者摇篮 2019年6期
关键词:心理准备全媒体媒体融合

唐莉

【摘 要】当下,传统媒体纷纷探索资源整合,加快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在这场变革中,纸媒记者面临着转型之痛,迫切寻找前进的方向。这种新闻传播流程的转变,要求记者的采访方式必须发生深刻改变。

【关键词】媒体融合   全媒体   心理准备   能力准备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媒体借助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实现新闻的多媒体展示,以及全方位联动报道,为受众提供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让新闻传播的效果达到最佳。

对于纸媒记者来说,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提笔能写”上,还要具备“对筒能讲、举机能拍”等基本职业素质,从而成为集采、写、拍、录、编及网络技能运用、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全能型记者。

用手机拍图片、录视频,表面看起来是很简单的事。可是,对惯于文字采访的纸媒记者来说,一下子转型成为集多种能力于一身的全能型记者,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准备。

心理上的准备。纸媒记者习惯了携笔采访,身处采访现场或面对突发事件,习惯了用笔和脑记录,还没有形成用手机或其他设备立即进行拍录图片或视频的意识。可新闻稍纵即逝,图片要求抓取瞬间,视频则要求画面先行,为的是更好地展示事件的现场感。而实际工作中,文字记者往往由于意识上的迟钝,导致没有及时抓拍到精彩的画面。

去年的一次采访,就是因为我在全媒体思维上的“后知后觉”,导致那次采访留有遗憾。那是4月24日,我搭乘丹东市朝鲜族群众艺术馆的专车,来到辽宁省唯一的朝鲜族乡——宽甸满族自治县下露河朝鲜族乡,我采访的主题是下露河朝鲜族乡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带动脱贫攻坚。第二天,乡政府工作人员把我带到川沟村,那里正举办首届金达莱歌会,和我同车抵达的朝鲜族群众艺术馆的演员们,就是专程为这场歌会献艺。绵延十里的映山红(也称金达莱),身着民族服装的朝鲜族同胞精彩的表演,让这个与城市隔着数座大山的贫困村热闹起来。就在歌会进行到一半时,我才想起,为什么不拍些图片和视频发给单位的新媒体部门。

遗憾的是,特别精彩的朝鲜族歌舞已经表演结束,我只能用手机拍些映山红图片、录几段表演视频,我的同事制作了一期直播视频发布出去,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不少人自驾车到川沟赏花,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当地旅游经济。但我知道,由于我提供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有限,远远没能更好地再现川沟村的民族风情。

这个采访经历,让我深深认识到,全媒体转型,转的不只是技术,更是记者的思维。记者不仅要为报社这一传播媒介采写新闻、提供稿件,还要为所在报社旗下的报纸、网站、手机客户端等不同的传播平台采写新闻、提供稿件。这就要求纸媒记者必须时刻绷紧“全媒体”这根弦,彻底颠覆传统的新闻采访思维和习惯动作,牢记手中的采访工具不只有一支笔,还有手机、多功能相机、摄像机等电子设备。

当今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纸媒记者要发挥专业特长,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互动传播的“新闻眼”,秉承着为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紧跟时代步伐,反映社情民意,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让新闻作品接地气,有温度。

能力上的准备。全媒体时代,对记者的技能、应用、意识、知识积累等多个层面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只有掌握全媒体传播所必须的各项基本技能,才能成为一名全能型记者。

首先,电子设备使用技术能力

新闻写作对于纸媒记者来说得心应手,可熟练掌握拍、摄、录的技术,需要一个学习过程。

2017年8月3日至5日,丹东发生了自2012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涝灾害,市区内涝严重,部分低洼街道驶起冲锋艇,大洋河沿岸乡镇频频告急。丹东日报社所有的一线记者走出家门,奔赴灾区采访,大家也都用手机、相机记录下抗洪抢险的一幕幕。

遗憾的是,不少记者初次使用这些设备采写新闻,拍摄的影像资料均为竖版,导致画面有限,不能更好地再现抢险一线的真实情况。值班总编辑立即在编采群里强调横拍、横录。记者们这才意识到做一名全媒体记者,还有许多知识要学。大家把手机横过来拍录,画面果然不一样,一篇篇充满激情的文字报道,一幅幅鲜活生动的图片,一段段真切温暖的视频,第一时间把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关心传达到城乡,把市民关注的雨情传播到各个角落,把转移和安置受灾群众的温情及时报告给全市人民。

这件事情让我认识到,做一名合格的全媒体记者,不是简单地拍几张图片、录几段视频就可以了,需要我们尽快学习掌握电子设备使用技术的同时,还要学会以摄影记者的专业视角,去捕捉那些新闻性强、画面冲击力强的瞬间,通过真实的画面把新闻或故事的情感、细节生动地表现出来。

其次,具备较高的新闻敏感和把关能力

不论是纸媒记者还是新媒体记者,新闻敏感和把关能力是必备的基本素质。一条新闻,可不可以发表、通过什么途径发表,是大张旗鼓地发还是蜻蜓点水式发,在采访现场,记者需要立即做出判断。

今年3月2日晚8点30分,在丹东火车站候车大厅发生了一起“生死攸关,群体救人”的感人事件。当天,一名乘客候车时突然抽搐倒地,不省人事,危在旦夕,现场人员纷纷展开接力施救。其实,火车站等公共场所发生这类救人事件并不是一件新鲜事,新闻敏感不强的记者,或许会对这类经常发生的小事不以为意,甚至不予报道。而具有较强新闻敏感的记者没有轻视这条信息,值班总编辑敏感地发现,这件事发生在学习雷锋月里,发生在雷锋成长的辽沈大地上,发生在全省营造“辽宁处处是好人,辽宁营商环境安全放心”的优质人文环境和营商环境大背景下,而且参与火车站候车室救人的不仅有医生,还有铁路值班人员和热心的乘客,这是一个学雷锋的群体,是传承、弘扬、践行雷锋精神的好机会,有著典型的示范意义和宣传价值。

于是,值班总编立即向一线记者发出约稿指令,第二天,“丹东发布”率先推出独家报道《丹东火车站一人抽搐倒地、口吐白沫,一黑衣男子冲上前去……》,“丹东发布”抖音号、微博号迅速转发,日报和晚报两大纸媒第二天均在显著位置刊发。辽宁日报、辽宁广播电视台、“学习强国”辽宁平台、东北新闻网、辽宁文明网等省级网站迅速转发,引起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等国家级媒体聚集此事,相继转发。其中新华网《“大家让让!我是医生!”生死攸关他们齐心救人》,单条新闻浏览量近70万次。

这件很平常的救人小事,却收到如此之大的宣传效果,除了新闻本身具备的正能量外,更多的是全媒体传播力量的体现。反向思考,这件事也让我认识到,作为全媒体记者,身上肩负的职责重大,把准时代脉搏,严守新闻宣传纪律,多写、多拍对党和人民有益、导向正确、内容健康的新闻,用先进思想引导受众,让自己的新闻作品既有温度又有厚度,满满的正能量。

第三,对信息的深挖、整合能力

传统媒体也好,新媒体也罢,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靠内容取胜。这个内容并非那些毫无底线、哗众取宠,靠博人眼球、博流量的低俗内容,而是在坚持真实性的基础上,遵循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与国家宣传主基调、主旋律保持一致,具有较强服务性和贴近性的内容。从这类选题中深挖、整合出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向受众展示新闻背后的闪光点,不仅能最大程度地体现出新闻的价值,还会赢得读者的好评。

2017年的那场洪水,牵动着每一位丹东人的心。在抗洪抢险的报道中,丹东日报社除了常用的文字、图片外,还运用了视频、录音等以前从未使用过的信息传递手段,4天时间里,丹东新闻网发文字稿106篇,今日丹东重要条目浏览量在1万次以上,“丹东发布”防汛抢险信息总点击量突破15万次,丹东日报强力推出5个“周密部署,科学调度决战强降雨”专版,晚报推出8个“抗洪·丹东50小时纪实”专版,这些文图并茂、有声有色的报道,让民众更加清晰、准确、及时地了解雨情、灾情及抢险救灾情况,有力地展示了主流媒体的形象和媒体深度融合的成果。

火车站救人事件,通过深挖事件经过、真相,收集现场视频,《朱勇,好样的》《生死时速   2分42秒钟》《一个典型一面旗   一个好人一盏灯——社会各界“候车室雷锋队”义举》等新闻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丹东日报、鸭绿江晚报、丹东新闻网、“丹东发布”、今日丹东发挥全媒体优势,结合各自传播特点,对铁路丹东站候车室里众人齐心救人这则新闻进行了线上线下融合、全面详尽的报道,让这件充满正能量的新闻传播趋势持续升温,跟帖留言评论100%为正面,网友语言生动质朴感人,点赞数2000余条。新华社手机客户端推送《丹东站众人齐心救人》新闻及视频,引网友点赞——两小时点击量35万次,截至3月6日24时点击量达52万次。

总之,全媒體时代,纸媒记者需要加强学习,既要坚守新闻记者的初心和担当,又要永不停滞地学习,不懈创新,才能在奋进的新时代成为一名合格的全能型记者,书写出属于自己的光荣。

(作者单位:丹东日报社)

猜你喜欢
心理准备全媒体媒体融合
神回复
二宝妈坐月子 要有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创业前必做的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