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节细胞瘤的MSCT诊断价值

2019-08-08 01:15何其舟斯光晏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神经节腹膜间隙

宋 杨 杨 彬 何其舟 斯光晏 舒 健 祝 爽

神经节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由交感神经母细胞分化而来的良性肿瘤,好发于交感神经链走行区,如脊柱旁、腹膜后等[1],以往文献报道较少,且未对其临床及影像特征作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因此笔者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1例神经节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以提高认识。

方 法

1.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与附属中医医院2010年4月1日到2018年4月30日之间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1例神经节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36例,女性15例,年龄8~64岁,平均年龄30.73±14.46岁,其中27例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胀痛、腹部隐痛、腰背部不适、发热、低血钾等。

2.仪器与方法

扫描仪器包括:①西门子16排螺旋CT、西门子炫速双源CT,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18岁以内采用100kV),管电流300mA(18岁以内采用100mA),层厚:5mm,层间距:5mm,螺距0.6。肘静脉由高压注射器注射造影剂碘海醇350mgl/ml,剂量为1.5~2ml/kg体重,注射速率3.0~4.5ml/s,采用触发扫描;②飞利浦256排CT,GE64排CT,扫描参数:管电压120~140kV,管电流200~350mA,层厚5mm,层间距:5mm,螺距1.0。肘静脉由高压注射器注射优维显(腆普罗胺)350mgI/ml,剂量为1.5~2ml/kg体重;注射速率3.0~3.5ml/s,采用触发扫描。

图像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共同阅片。针对CT扫描图像进行观察分析,主要指标有:①病灶的部位、大小、轮廓、形状、是否存在伴随影像以及是否沿人体纵轴生长;②病灶的密度,是否伴有钙化;③强化程度:<20HU,则为轻度强化,20~40 HU则为中度的强化,>40HU时,则为显著强化。

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卡方检验的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性别、年龄、部位、形态、临床症状、大小、强化均匀度、伴随影像、是否伴钙化之间的关系,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图1 男性,9岁,腹部隐痛半年。A.平扫示腹膜后肝肾间隙低密度占位,边界清楚,包膜完整,最长直径约11cm,B、C.示增强扫描未见强化。

结 果

男性36例,女性15例,年龄为8~64岁,平均年龄30.73±14.46,<35岁者36例,>35岁者15例;27例有临床症状,24例无临床症状;发生于腹膜后39例(图1、3),发生于其他部位(脊柱、纵隔)12例(图2);30例直径≥5cm(图1~3),21例<5cm;形态不规则21例(图3),类圆形30例(图1、2);48例均沿长轴生长(图2、3);12例有伴随影像(血管受包绕、肋间隙增宽);钙化者15例(图2);29例均为轻度强化(图3),22例无强化(图1、2)(表1、2)。

图2 女性,14岁。A.平扫示右后纵隔脊柱旁低密度占位,边界清楚,包膜完整,中心见多发点状钙化灶;B.动脉期、C.静脉期横断位、D.静脉期冠状位示增强扫描未见强化。

图3 女性,44岁。A.平扫右肾上极混杂密度占位,边界清楚,包膜完整;B~D.示增强扫描轻度强化。

表1 发病年龄与发病部位关系

表2 发病部位与其它变量关系

表3 病灶大小与强化程度关系

表4 病灶形态与强化程度关系

讨 论

神经节细胞瘤又称神经节细胞瘤、节细胞瘤,由分化良好的交感神经节细胞、神经鞘细胞、神经纤维及胶原纤维等组成,组织学上可见大量的黏液基质以及散在的神经节细胞[2]。女性稍多于男性[3],可在所有年龄发病,但以青年及青少年、儿童多见[4],占神经源性肿瘤的2%~3%[5-6];本组病例中男性36例,女性15例,与文献报道不符;而小于35岁的患者有36例,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神经节细胞瘤[7]是一种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因体检或偶然发现,但当肿瘤体积增大后,患者可出现上腹部不适,如饱胀感、隐痛等。部分具有分泌功能的神经节细胞瘤可分泌血管活性肠肽、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及醛固酮,从而导致腹痛、腹泻、出汗或高血压[7]。本组病例中,无症状者24例,多因体格检查或偶然发现,与文献报道一致;同时有3例出现低血钾,推测其可能具有分泌醛固酮可能。

神经节细胞瘤MSCT表现为[1]: ①部位[5、8]。好发于腹膜后及后纵隔,也可发生于颈部和中枢神经系统,本组病例中发生于腹膜后、后纵隔,但以腹膜后为主(39例)[2]。②形态和生长方式[5-6、9]。一般表现为纵径大于前后径及横径长,边界清楚,包膜完整,质地较软,可呈“钻孔式”及“水滴样”生长,包绕主动脉生长,但并不侵犯血管壁;本组病例中48例均沿长轴生长,12例有伴随影像(血管受包绕、肋间隙增宽)[3]。③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增强后无强化或轻度强化,可呈轻度延迟性强化,肿瘤无强化是因为其含有较多黏液基质,延迟强化主要是因为肿瘤细胞外间隙内大量的黏液阻碍了对比剂的注入[6、10]。本组研究中29例均为轻度强化,22例无强化。[4]部分病灶内可有钙化,可达44.5%~75%;本组病例中有15例伴有钙化,约29%,较文献[11]报道低。

神经节细胞瘤发病年龄与发病部位有统计学意义,<35岁患者发生于腹膜后的较多占61.53%,文献中报道神经节细胞瘤发病年龄以儿童、青少年及青年多见[4],且发生于腹膜后占32%~52%[12],因此神经节细胞瘤<35岁的患者发生于腹膜后居多,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不同患者发病部位与性别有统计学意义,发生于腹膜后以男性患者居多,约占66.67%;文献报道[3]神经节细胞瘤女性稍多于男性,与文献报道不符,推测其原因可能为病例数过少,需进一步收集病例。不同患者的发病部位与临床症状有统计学意义,发生于腹膜后患者大多有临床症状,约为88.89%;文献报道该肿瘤大多数无临床症状,与文献报道不符,但该组病例中,发生于腹膜后的大多数瘤体直径>5cm,对周围组织结构推挤压迫而产生临床症状,且腹膜后多位于肾上腺及腹主动脉周围的大血管间隙内,由于间隙较小,肿瘤常推挤邻近大血管而产生症状[12]。患者的发病部位与病灶大小(按照是否≥5cm)有统计学意义,发生于腹膜后患者以最大直径≥5cm居多,占90.00%;与文献[13]报道一致,推测其原因是腹膜后间隙相对较大,肿瘤生长缓慢,体积较小时,不会对周围组织结构形成压迫症状,只有肿瘤体积较大时对周围组织结构产生压迫症状而就诊,而后纵隔、颈部及中枢神经系统时,因周围组织结构间隙小,所以肿瘤较小即可产生压迫症状而就诊。不同患者发病部位与伴随影像有统计学意义,发生于腹膜后患者无伴随症状者较多,约占84.62%;推测其原因为神经节细胞瘤为良性肿瘤,腹膜后间隙相对较大,对周围组织结构多产生推挤压迫症状,仅少数包绕大血管。不同患者病灶大小与强化程度有统计学意义,轻度强化者以最大直径<5cm者以居多,约占55.17%,无强化者以最大径≥5cm居多,约占77.27%;文献报道这与肿瘤内含有相对多量的黏液基质(不强化)、相对少量的神经节细胞和间质血管(少许强化)有关[14];延迟强化是由于肿瘤内大量黏液基质导致细胞外间隙扩大导致对比剂的积累所致;推测其形成原因是肿瘤小于5cm时,其内的神经节细胞和间质血管含量较高,黏液基质相对较少,而>5cm则与之相反[6、10]。不同患者病灶形态与强化程度有统计学意义,类圆形患者以轻度强化者居多,约占72.41%。文献报道[15]该肿瘤增强后可无明显强化、或仅包膜及间隔轻度强化,或肿瘤内间隔或结节状、条片状轻度或中度延迟强化或呈进行性延迟强化,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神经节细胞瘤需与神经母细胞瘤、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和囊肿相鉴别[11]。神经母细胞瘤恶性程度高,80%的的发病年龄<5岁,成人罕见,实性成分较多,平扫密度稍高,钙化、出血、坏死常见,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明显强化[5]。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形态较规则,呈类圆形,而节细胞神经瘤略扁或不规则,可包绕血管生长但不侵犯血管壁[11]。囊肿表现为水样密度,边界清楚,增强无强化,一般不具备神经节细胞瘤那种“钻孔式”生长的特点,若囊液含有较多蛋白质成分时,CT值偏高,不易鉴别;少数囊壁有钙化,而节细胞神经瘤的钙化位于肿瘤内部,且神经节细胞瘤增强后有轻度强化[8]。

综上所述,神经节细胞瘤结合临床及影像诊断有一定的特征性,神经节细胞瘤多发生于腹膜后,年龄多小于35岁,最大直径≥5cm,发生于腹膜后患者多有临床症状,并且男性患者居多,多无伴随影像;轻度强化者多呈类圆形,最大直径<5cm。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样本量较小,与部分文献不相符,需进一步收集病例。

猜你喜欢
神经节腹膜间隙
奇神经节介入治疗的应用进展
基于对背根神经节中神经生长因子的调控探究华蟾素治疗骨癌痛的机制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间隙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18F-FDG PET/CT联合CA125、HE4在诊断复发性卵巢癌及其腹膜转移预后评估的价值
活血化瘀药对腹膜透析腹膜高转运患者结局的影响
山莨菪碱在腹膜透析治疗中的应用
飞行过载及安装间隙对主安装节推力测量的影响
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