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文化负载词汇翻译的处理方法及比较

2019-08-12 01:31谢磊樊凯悦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翻译理论多元文化日语

谢磊 樊凯悦

摘要:文化负载词汇的背后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综合,体现了丰富浓厚的民族色彩以及文化个性。因此,寻找出翻译文化负载词的合适方法对于理解异民族文化乃至实现文化多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于功能翻译理论以及抵抗式翻译理论的分析,试图找出翻译日语文化负载词的合适手段。

关键词:日语;文化负载词汇;翻译理论;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7-0168-01

不同民族因为生活的地理環境的特殊性,形成了特定的习俗、宗教信仰、审美以及价值观,从而造成对同一词汇概念产生了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以及形成了许多特定的词汇。这类词汇就被成为“文化负载词汇”。文化负载词是一个民族文化在语言上的体现之一,如何合理、适当的翻译文化负载词汇,实现原文与译文之家的跨文化交流是无翻译工作者必须面临的挑战。因此,对于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的讨论不仅对于翻译工作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跨文化交流,保证文化多样性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文化负载词的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定义是: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水平,也就是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刑福义(2000)认为,文化可以分为物质层次、风俗制度层次和心理层次。其中物质层次指的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及其产物,反映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风俗制度层次指的是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制度、风俗等,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心理层次则是指价值观念、审美、宗教信仰等,反映了人与自身的关系。文化负载词汇的背后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综合,体现了丰富浓厚的民族色彩以及文化个性。胡文仲认为“文化负载词是特定文化范围内的词”而廖七一认为,文化负载词是“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组和习语”。由此来看,相比于一般词汇翻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更加注重对于词汇背后的文化意义的发掘,除了翻译语言文本的显性意义之外,还包括文本背后的隐含意义。因此,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对翻译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对原始文本所从属的民族文化尽可能多的了解,明白该文化的来历、形成的过程和未来发展趋向。

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要求译者通透了解国家的文化经济历史等各方面,且词量多,种类丰富。王祥指出,“不同类别的文化有其相应的负载词,再加上外来词汇,数量较多反映了负载词负载的文化博大精神。”而目前较为成熟的翻译理论也有其自身局限性,因此选择合适的翻译理论,让文化在不失自身文化意义又能为大众所接受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由学者赖斯和她的学生弗米尔创立而成。1971年赖斯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提出了“原文的主要功能决定了翻译的方法”这一翻译批评的标准。这是功能主义最早的原型。随后,由赖斯的学生弗米尔创立了功能目的论。在功能目的论中,弗米尔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行为。所以在翻译当中应当根据原文本的特定目的,考虑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进行选择性翻译。因此,从理论上分析,功能翻译理论更加倾向于采取的归化翻译方法。缩小原文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差距,让读者更加容易接受、理解译文。

功能主义在进行文化翻译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目标性原则、忠实性原则、连贯性原则。(1)目标性原则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方法和译文翻译出来的意思应该和原文所要表达的目的一致。既要表达出原文的深刻涵义又要站在译文接受者的角度,让译文能够既表达出原文思想又容易被接受。这要求译者在翻译原文采取适当的翻译方法和对于原文的取舍拿捏。(2)忠实性原则,指的是译文不得随意改变原文思想,所要表达的深刻涵义。当目的语的语言体系内没有能够跟原文词汇一一对应的表达时,译者应当尽可能地选择与之接近的词汇,或者在不影响上下文理解的前提下,适当地添加解释说明,或者直接予以删减,以保证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3)连贯性原则是指整个译文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逻辑上都应当相互连贯,不能出现前后矛盾、原文与译文矛盾的情况。因此,译者在翻译原文时需要尽量理解原文的深刻涵义,并且对于因为文化差异无法流利翻译的段落,应当改变原文形式,在译文中使用本民族文化意象词代替原文所使用的词句。还要把这些中心思想以目的语读者所喜闻乐见的方式阐述出来,从而保证原文与译文在思想内涵和功能目的上最大程度的匹配,实现两种文化的深层交流。

正如弗米尔所说的那样,翻译目的论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旨的接收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要求。因此,翻译目的论打破了翻译的国家文化社会生活的隔阂,将原文本从固有的社会文化中解脱,根据受众的文化背景知识选择翻译,提高了原文的流畅程度,也更加易于被读者接受。

(二)抵抗式翻译理论

抵抗式翻译思想是美籍意大利人劳伦斯·韦努蒂提出的。韦努蒂提倡翻译过程中强调对于原文化的重现,体现文化差异,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文化。因此,韦努蒂的翻译思想更加主张采取异化的翻译方法,强调原文的文化主体性,让译文读者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17世纪以来,西方翻译界盛行“流畅、透明”的翻译标准。这种流畅、透明式翻译的实质就是归化翻译。它提倡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陌生感的翻译策略。在翻译方法和技巧的选择与运用上,归化追求译文符合译入语语言及文化的规范,较好地满足译入语读者较少异味的阅读需求。抵抗式翻译理论本质上是为了抵抗英美在翻译上的文化霸权,打破原文被目的语规范的格局,更加提倡凸显出文化的不同,不能为翻译的流畅性而牺牲原文的文化内涵。

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来说,二者都有可取之处。一方面,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的时候要考虑到文化差异,造成的词意不对等,采取归化的方法,保证译文流畅性,让译文读者更能接受。另一方面,抵抗式翻译方法,更多的希望保留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文化差异,译者要尽量保证译文体现出原文的文化内涵,不追求词义对等。因此,今天我们在翻译文化负载词的时候,不能完全采取归化或者异化的翻译方法。应当,根据文本类型以及文化差异,适当地采取归化或者异化。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作品时,能够把握尺度,既考虑到译文的流畅性,又要体现原文的文化主体性。

猜你喜欢
翻译理论多元文化日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赢在耐心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试析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