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与糖化白蛋白的关系探讨

2019-08-14 02:31孙东海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糖化白蛋白病程

孙东海

作者单位:东港市中心医院 内分泌科 118300

我国是糖尿病大国,目前约有1.14亿糖尿病患者,占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27%。从发病人口分布来看,我国农村糖尿病人口增长速度较快[1]。我国糖尿病以2型糖尿病为主,1型糖尿病较为少见。2013年全国糖尿病普查数据显示,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10.4%,男性患病率为11.1%,女性为9.6%[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老年2型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全球高发的致盲性眼病之一[3]。从视网膜病变发病的自然病程来说,血糖控制不佳一直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一直是临床常用的血糖评估指标,可反映近2~3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然而,患者合并异常血红蛋白病或者存在红细胞遗传缺陷时,HbA1c就无法反应血糖控制情况。糖化白蛋白(GA)是血液中血清白蛋白和葡萄糖非酶促形成的糖基化产物,可反映近2~3周血糖控制水平,与短期血糖控制关系密切[4]。因此,本研究旨在对老年2型糖尿病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587例,依据是否合并视网膜病变分为视网膜病变组168例和非视网膜病变组419例;2型糖尿病和视网膜病变诊断参照《内科学》相关标准[5]。排除条件:1型糖尿病或者2型糖尿病合并1型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或者高渗性昏迷等糖尿病急症;合并其他导致血糖异常的器质性疾病;长期应用激素等可导致血糖升高的药物;因创伤、休克等应激原因导致血糖升高。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审查部门批准。

1.2 研究方法 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外周血相关化验结果并进行比较。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外周血相关化验结果包括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空腹C肽(FC-P)、餐后2h C肽(2hC-P)、HbA1c、糖化白蛋白、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LDL-C)、肌酐(Scr)和尿素氮(BUN)[6]。参考相关文献[7],以糖化白蛋白是否升高将视网膜病变组进一步分为高糖化白蛋白-视网膜病变组(GA≥17.0%)103例和低糖化白蛋白-视网膜病变组(GA<17.0%)65例,对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亚组间比较,并对影响糖化白蛋白水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2.2软件记录数据,并以SPSS 23.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 两组各指标比较 非视网膜病变组和视网膜病变组患者年龄、病程、SBP、FPG、2hPG、2hC-P、糖化白蛋白、TC和Scr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各指标比较

2.2 低糖化白蛋白-视网膜病变组和高糖化白蛋白-视网膜病变组各项指标比较 低糖化白蛋白-视网膜病变组和高糖化白蛋白-视网膜病变组病程、FPG、2hPG、2hC-P、T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低糖化白蛋白-视网膜病变组和高糖化白蛋白-视网膜病变组各项指标比较

2.3 影响糖化白蛋白水平的危险因素分析 因变量赋值:低糖化白蛋白-视网膜病变组GA=1;高糖化白蛋白-视网膜病变组GA=2。将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代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后显示,病程、FPG、2hPG、TC均为糖化白蛋白水平升高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3 影响糖化白蛋白水平的危险因素分析

3.讨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有资料显示,在糖尿病患者中视网膜病变发生率约为24.5%,致盲率约为1%[8]。视网膜病变的典型改变主要为玻璃体样变性小动脉硬化、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微血管瘤形成和小静脉迂曲,进一步发展可能出现视网膜毛细血管渗出、黄斑水肿等改变[9]。因此,视网膜病变导致的视力下降给糖尿病患者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尤其是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长期控制不佳,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进一步增加,这就提示我们通过糖尿病患者的各种资料,包括一般情况、化验指标等对视网膜病变进行预测具有一定的理论可行性。长期以来,HbA1c一直是衡量血糖是否控制平稳的指标之一,已是临床常规检查项目。然而有资料显示,HbAlc检测结果容易受到干扰,尤其是在红细胞更新速度发生变化时,HbAlc检测具有潜在的局限性,如妊娠、失血、贫血等[10]。因此,本研究中我们以糖化白蛋白作为亚组分组依据。生理情况下,人体内葡萄糖可与血清蛋白N-末端发生非酶促的糖基化反应,其中90%与血清蛋白链内第189位赖氨酸结合,形成高分子的酮胺结构——糖化血清蛋白,而在糖化血清蛋白中>90%为糖化白蛋白,因此糖化白蛋白可以反映糖化血清蛋白的总体水平[11]。

首先,我们收集了587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依据是否合并视网膜病变分为视网膜病变组168例和非视网膜病变组419例,我们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外周血相关化验结果并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合并视网膜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病程、SBP、FPG、2hPG、糖化白蛋白、TC和Scr水平偏高,而2hC-P水平偏低。这里提示,视网膜病变发病与2型糖尿病病情控制不佳有关。对以上这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而言,年龄偏大、病程较长、血压较高及TC、Scr水平高均不利于2型糖尿病病情的控制;而2hC-P水平偏低提示胰腺功能降低,胰岛素分泌能力减低,因此在上述因素之上血糖(FPG、2hPG)水平必然偏高。其次,我们对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做了进一步分析。但是,目前临床并无明确的以糖化白蛋白诊断糖尿病的参考值,我们以相关同类研究中推荐的17.0%作为节点,将视网膜病变组168例患者进一步分为高糖化白蛋白-视网膜病变组103例和低糖化白蛋白-视网膜病变组65例,对前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深入探索。我们发现,糖化白蛋白水平较高的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血糖水平更高,2hC-P水平更低。但在回归分析中发现,仅病程、FPG、2hPG、TC与糖化白蛋白水平升高密切相关,这与李雷[12]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临床应重视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与糖化白蛋白的关系,应该寻找更多能预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的新指标,以期为早期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糖化白蛋白病程
鼻负压置换治疗对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儿病程及病情的影响
喜舒复白蛋白肽饮品助力大健康
糖尿病患者为何要做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缺血修饰白蛋白对微血管心绞痛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肌红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
院外延伸干预模式对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自护行为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应用安琪酿酒曲糖化工艺的研究
常吃煎蛋有危害
枣庄地区小儿支原体肺炎实验室检验结果及流行特点的研究
白蛋白不可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