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08-15 00:45于连坤杨巳望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思政体育

于连坤,杨巳望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健康与艺术教育部,河北 承德 067000)

1 体育教育融合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思政教育历来受到学校教育的高度重视,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是学校的必修课,除正常的课堂教学以外,学校也经常组织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学生懂得了一些关于思政教育概念以及各种规范的品德现象,而解决日常实际问题能力的锻炼和训练的机会却很少。当下信息时代青年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对真、善、美的辨别力还很差,易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极易误入歧途,给他们个人、家庭甚至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将思政教育融入体育教育之中,使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魅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永不言败的意志品质、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以及提升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力等方面的能力。

2 体育的重要性

2.1 体育锻炼可以为健康的人格提供物质基础

著名的教育学家马约翰先生曾经说过:“体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最好工具”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先驱张伯苓也曾说:“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而且处处体现着德育的功能。体育对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对于培养团结、合作、竞争、坚强、奉献精神,对于人的意志品质、自信心、心理调节能力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德、智皆寄予体,无体无德智也”,没有体育,素质教育就无法落实[1]。

2.2 体育锻炼可以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

人们在从事体育活动时,总是伴随着目标的确定以及手段的选择以克服诸多困难、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因此,体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自觉性、果断性、勇敢性、顽强性、自制性等优秀品质,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学生保持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而体育教育较其他学科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3 体育锻炼可以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育锻炼具有增强体质、促进新陈代谢、发展身体机能等功能,此外体育因其区别于其他课程特点而具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功能—是个体在集体和个人活动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技能和智慧,特别是在某些项目中,需要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养成团结互助、友谊合作、责任感和荣誉感等优良心理品质。可见,体育活动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上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2.4 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心和谐

体育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这些参与者在活动交往时较为简单、直接、随意,并在一种友好的氛围中进行,很容易消除紧张心理。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交往的平台,而且有利于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长期从事体育锻炼能够使学生学会创造美和鉴赏美,远离矫揉造作和粉饰媚态,正确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培养其爱憎分明的人格精神。可见体育锻炼在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调节心理情绪,培养人格魅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 体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有利条件

3.1 体育教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变化。说到环境的变化,这里主要包括气候和气温的变化,运动场地的变化、器材的变化以及教学内容调整等变化。这种变化打破原有的或既定的运动模式,使自己在短时间内不得不克服和适应它。这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产生极大影响,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人文环境的变化。首先是角色变化,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角色经常变动。如:在场上一会是教师、一会是运动员、一会是裁判员、一会是拉拉队成员等。学生赛前的组织、策划。比赛时位置的互换以及攻防转换等。这种角色互换和转换,让学生体验了不同角色要承担不同的责任,攻防转换是为了适应场上瞬息万变的需要。

3.2 体育教育的开放性

体育教育具有开放性的活动空间,教学场所一般是室外或空旷的场馆,学生学习活动的范围和自由度较大,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和干扰,学生的情绪、情感以及行为很容易表现出来。体育教师要善于观察,从学生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中发现问题,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点滴教育。

3.3 体育教育的动态性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学生的运动技能是通过身体练习形成的,身体素质(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性)的提高必须通过长期的、反复的、不间断的刻苦锻炼获得。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正常的生理反应及运动损伤等现象,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学生的各种行为和思想都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体育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效果更显著。

3.4 体育教育的沟通性

体育教学的沟通更多的情况是多向沟通,教师在利用讲解示范、例析纠错、分层教学等教法,学生在使用正误对比、重复练习、分组学习的学法时,充分利用教学的流动性给予教师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更多的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机会,久而久之,可以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精神上的寄托,从而培养学生相互尊重、乐观向上等优良品质。

3.5 体育教育的突发性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众多,场地较大,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多变,整个教学处于动态状态,且学生生性好动,精力旺盛等特点。如果制度不够完善或者制度落实不彻底,势必产生自由散漫、纪律涣散、场面失控、秩序混乱等现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在体育教学中有些突发事件转瞬即逝,体育教师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教育,贻误时机则会失去教育的针对性,大大降低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此外,体育教学还有竞争性、集体性、娱乐性等特点,这都是体育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的优势所在。

4 体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

4.1 教学目标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体育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体育本身的内在精华包括:参与意识、交际能力、生活态度、竞争意识、真善美的价值观以及规则意识等等,也是体育教学的目标。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其技术手段、比赛规则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内在的精华却是相同的。不论是个体还是群体一旦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华的熏陶,并将贯穿于体育运动的本身。与德育目标相吻合,实现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目标,实现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通向通行。

4.2 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相辅相成

教育内容的选择对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育目的显得极为重要。教师要细读精研教材,挖掘、提炼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或项目,以及教学内容之间的体育内在的精华所在。如:培养意志力就选择田径,培养团队精神就选择球类项目等。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他们在意志品质、竞争意识、规则意识等方面表现来选择更加合理、更加合适的教学内容,实现更好的思政教育效果。

4.3 教学方法与思政教育优化选择

教学内容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不仅是能很好的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也是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体育教育既要考虑大学生个人的身体素质对教学内容的适应力,而且也要考虑对大学生进行体育道德和职业道德的灌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选择体育项目,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教学情景优先选择教学方法。如:分层教学法、助教教学法以及奖惩分明法等。将思政理论巧妙运用到体育教学之中,实现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教育效果。

4.4 教学环境与思政教育创新设计

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尤其是超出平时运动负荷的项目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教学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如加大动作难度或刻意制造挫折情景等。通过正常的教育途径逐渐渗透,使他们逐步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顽强健康的意志品质和奋勇抗争能力。面对如此情景培养学生认知情境、分析成因、研究解决方案等多种能力的思政教育过程。

4.5 教学信息与思政教育有效传递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尊重和敬仰那些知识渊博、品德高尚、语言风趣幽默、体格健壮、技术动作规范的体育教师”。[3]教师与学生的课内外接触和互动,师生关系是否正常、和谐、融洽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个人魅力是教学信息的有效传递。体育教师的精气神、语言的魅力、说话的艺术、沟通技巧等等都能调动大学生参与体育热情和积极性。[3]因此,将教师的情感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之中是实现体育教学信息的有效传递。

4.6 教师能力与思政教育逐步提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专业素质较强,而且自身形象和言谈举止不容忽视。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求学生不说的自己坚决不说,处处留意自己的言行。教师呈现什么样的行为,学生就会效仿什么样的行为。教师还要善于抓住教育的时机,做到及时地进行表扬和批评,表扬那些在教学过程中关心同学、顽强拼搏、奋勇向前的学生,批评那些不认真配合、缺乏意志力、总是怨天尤人的学生。时时进行思政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情感。总之,“学生的思政教育是一项持之以恒的长久性的工作,开展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体育教师结合自身的优势及场地、气候环境,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思政教育活动,体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所产生的效果也是最直接、最迅速、最真实、最有效。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思政体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2016体育年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我们的“体育梦”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