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9-08-15 00:44伏军马仪李光明周东一袁文华
教育现代化 2019年104期
关键词:产学研研究生校企

伏军,马仪,李光明,周东一,袁文华

一 校企合作产学研人才培养的内涵

产学研合作是充分利用高校、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把以课堂专业知识为主的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是符合当代素质教育要求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模式,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1]。

所谓“产”,主要是指合作企业通过生产实践的需求和实际情况,为研究生理论结合实践解决具体工程项目提供合适的实例和引导,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和科学思维,通过项目承接、项目共创、共建研发中心等让学生从单纯的学习理论知识向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学习转变,通过实践活动来证明理论知识的正确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并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理论知识,推动学生的知识进步和技能提升;所谓“学”,主要是学生校内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践学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工程理念及团队协作能力;所谓“研”,主要针对具体项目承接研究,着重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创新与工程应用能力,鼓励学生走进企业,了解企业的技术难题,了解企业的生产难点,将这些难题与个人的科研相结合,利用科研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2,3]。

产学研合作平台是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共同搭建起来的重要平台[4]。产学研合作加强了企业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产学研相结合,使不同的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协同与集成化,有利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也有利于高校“双师型”师资建设。

二 校企合作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产学研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被广泛的应用于各大科研院校,我国高等院校在校企合作、产学研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5,6]。

(一)现有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限制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方面,现有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覆盖面积小、合作模式单一,产学研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推广,但大多受用于一些重点院校与大型企业的合作[7]。其次,合作模式也仅仅停留在供给方与需求方的层次,并没有多方面的深层次合作,导致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对于一些办学层次低又渴望发展的院校来说,并没有更好地落实校企合作产学研对接培养人才,其对人才的培养也仅仅停留在闭门造车的阶段,严重制约了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产学研人才培养涉及学校、企业等多方主体,校企合作主体之间对产学研合作认识不一致,导致人才培养模式落实不到位。对于企业而言,优先追求利益最大化,与学校合作的根本目的是为其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而高校所追求的是对人才的培养,以产学研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校企双方对产学研人才培养重视度不够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趋于成熟,高校 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教学方式大多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对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较高,但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产学研是人才培养的创新,但是高校缺乏对合作模式的重视程度,在产学研合作上缺乏主动性,不能积极地转变思维、跨出校门,主动寻找合作企业。对于一些参与产学研合作的高校而言,过多地重视论文输出和科研工作量,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培养出来的学生重理论而轻实践。对于企业而言,往往追求利益最大化,将工作的中心放在经济收益方面,对于校企合作产学研的实践方面,往往只是将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并没有让学生参与到技术研发及管理层面的能力培养,如此一来并没有达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不能适应时代要求

产学研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出既有扎实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得学生有了充分的实践平台,但是大多数的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协议,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学生并没有真正地走进企业进行相关实践的学习与操作,大多停留在参观学习及进行交流讲座的层面。同时,对于高校而言实践教学往往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方面来至导师的实践经历匮乏,另一方面源于教学体系的设置,对于一些高校而言,其课程体系设置不能与时俱进,课程没有摆脱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结合不紧密,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能力不足,与企业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四)校企合作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校企合作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仍然处在一个探索阶段,需要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多方联动,涉及导师互聘、校企间技术合作、人员有序流动和交流、研究生指导与评价等制度。目前,许多校企之间的合作并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来加以约束双方之间的合作,导致一些合作形同虚设,企业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围绕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这一中心,发挥联合培养单位所长,调动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培养积极性,统一规划和思考研究生的联合培养评价指标,制定出一套围绕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型考核制度,是保障联合培养模式运行效率,实现研究生培养质量有效提升的关键性因素。

三 校企合作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措施

(一)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保障产学研人才培养持续发展

高校和企业作为社会组织的一部分,其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应加强对产学研的扶植力度,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高校的资金扶持,在资金政策层面上引导高校积极主动的与企业合作,共建产学研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政府应在政策上积极地引导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为其牵线搭桥,充分发挥其引导与保障作用,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8]。

(二)优化课程体系,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理论课程设置为主,校企合作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应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充分利用企业资源,适当开展以“实践为导向”的便于推广的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这将极大的提升研究生的理论基础和科研思维。在课程设置上应鼓励导师以项目具体问题为内容,编写面向企业需要以及科研过程中切实有用的理论与实践类教材和讲义,并将科研成果及时在教材与讲义中得以体现[9]。课程体系设置分阶段分别培养研究生专业基础知识、科研项目需要的知识积累等,注重企业实际生产实践科研资料的引入和消化吸收,培养研究生自主查找相关科研项目书籍和资料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应大力支持导师与研究生共同参与以创新为特色的立体化教材编写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教改项目申请。

(三)完善产学研联合培养平台

产学研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平台的完善程度。因此,需要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组建各责任方共有的交流平台,加强校企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承担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这将极大充实研究生导师队伍力量,更有利于学校推进相关学科建设和发展,也有利于企业吸纳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员工。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构建应根据地域特色,建立起企业人才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机制,给新兴的大学生就业者提供经验分享和方向指引。同时,相关企业应注重与高校的优势专业进行对接,让大学生就业者近距离去接触相关的生产设备、技术、供应链、财务、管理等各方面专业知识,共同培养专业性创新就业人才[9]。

(四)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可以实现校企之间的双向互赢,但是要真正实现校企之间的良好合作局面并非易事,要想保证校企之间的公平公正,必须建立合理的制度。其中合理的利益分配是校企合作长期发展的基础,因此必须完善校企合作成果分配制度,并使之具有法律效益,其中以价值为导向的利益分配制度不失为一种合理的标椎,这就需要建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应该从研究生学业考核、实践能力考察、创新能力评估等方面入手,评价的重心由学校转移到企业和社会,课程设置、人才素质、论文质量、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是否适应企业技术应用和科研开发的需要,是否有利于企业的人力资本积累和开发。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比重应有所调整,对人才质量评价方式应多样化。校企双方均可以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表现对双方进行评价,以完善双方的合作机制,在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实现双方利益、成果最大化。

四 总结

校企合作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双方建立在各自需求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相互促进、相互依存、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是一种互利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阐述了校企合作“产学研”人才培养的内涵,并分析了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不足,最后提出完善措施,以期对研究生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该模式的实施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实现应用型综合人才的培养。

猜你喜欢
产学研研究生校企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校企合作五反思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