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普惠金融行业人才教育架构研究

2019-08-16 06:56王圆圆
智富时代 2019年7期
关键词:普惠金融课程建设高职院校

王圆圆

【摘 要】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革命的到来,彻底打通了农村金融的最后一公里。互联网和农村、金融的完美联姻,带来了以往农民无法企及的信贷资源,带来了无比方便、安全、低成本的支付方式,带来了无比可靠的农业保险机制,带来了更接地气的资产管理工具。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而言,普惠金融行业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就业吸纳能力,为普惠金融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也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在新背景下发展高职金融专业教育,是我们一直努力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关键词】普惠金融;高职院校;课程建设

2019年政府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里程,对于职业院校金融类专业能否合理定位是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如何在新时期下发展高职金融专业教育,是我们一直努力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早在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以使金融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之后,普惠金融再次连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1月,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强调,到2020年,要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特别是要让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2016年1月,中央印发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确保农业信贷总量持续增加、涉农贷款比例不降低。迫于农村地理分散、覆盖成本过高、信用记录缺失等天然的消极属性,完整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依然没有建立。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革命的到来,彻底打通了农村金融的最后一公里。互联网和农村、金融的完美联姻,带来了以往农民无法企及的信贷资源,带来了无比方便、安全、低成本的支付方式,带来了无比可靠的农业保险机制,带来了更接地气的资产管理工具。目前,农村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类型和模式有:传统机构“触网”服务农村金融(普惠金融)、农村P2P平台(宜信)、农产品和农场众筹(大家种)、电商系(蚂蚁金服)等。互联网金融正在改变着农村、农业、农民。普惠金融的崛起,必然带动金融市场就业结构的变化。从普惠金融的市场和机构来看,近年来,农村金融、小微金融以及互联网金融的规模扩张,就业人数需求不断增加,相对应的人才缺口也越来越大。普惠金融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需要大量的兼具互联网思维、三农文化认知、创新意识的复合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输送到农村金融、互联网金融企业、小额信贷、典当行、担保公司等机构,服务于新农人和“三农”金融。

专业的建设基础是课程建设,同时也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承担着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功能,对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起关键作用。

一、充分认识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的意义和教育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课程承载着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载体,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证。职业院校必须高度重视课程建设,把课程建设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坚持以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位、以专业发展规律为遵循,建立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观。树立需求导向的课程观,紧跟产业发展前沿,把握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方向,精准对接职业岗位要求建设课程。

要切实理顺课程建设相关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健全课程建設基本制度。职业院校要建立健全课程建设统筹机制和校企合作专业课程开发机制。遵循“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设计—学情分析—课程实施—课程优化”的建设流程,不断提高课程建设的规范性、科学性、合理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金融专业的学科复合性、专业化与创新性更加明显,在现代互联网背景下普惠金融理念指导下,培养大批有实践技能,懂经营,善管理,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金融职业技能人才。

二、高职院校发展普惠金融行业人才的现状

尽管政策非常好,市场人才需求巨大,普惠金融行业人才供给依然不足,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人才培养的问题依然突出。

1.缺少三农课程,与传统金融差异不大

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配必须依托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养体系,必须遵循内在的发展规律和特有的价值取向,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对于普惠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除了设置基础的金融学课程以外,还应该加强学生学习农村知识、互联网金融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行业岗位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2.校企合作不足,办学资源受限

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都停留在表面为深入开展,真正需要产教对接、深度合作的内容没有得到实质推进。从企业,社会用人单位更为重要的是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产业对接专业实质推进。从企业协助办学、校企办学、国际化通道构建等没有充分引入企业参与。学校缺乏合作企业资源,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程度不高,就业质量也相对较差。普惠金融相关知识的学习缺乏国际交流的平台,国际化视野与国际交流能力受到限制。

3.双师型师资不足,师资结构有待优化

高职普惠金融专业的建设非常重视教师的实践能力,目前的普惠金融师资建设方面重学历,重理论水平,而忽视教师的实训指导能力,同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高技术技能人才进入学校受到制度的制约,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双师双能型”师资匮乏,长期得不到更新或提升,缺乏企业挂职实践机会或流于形式,直接导致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影响教育质量。

4.理论教学偏多,实训资源缺乏

实训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软环境指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教师认同和学生的积极配合。硬环境是实训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校内校外实训中心或基地建设。目前,在硬环境上,各级高校大多具备了实训室所需的硬件条件,而实训室在后续建设上,投入经费有限,使得在软件选择上受到限制。其次,市场上绝大多数金融实训软件大体是基于金融机构视角,使用过程不能很好地体现其教学功能。而学校自身并不是具备软件开发能力,因此,实训软件的使用和选择不尽完善是造成实训效率低下的一大因素。另外,由于实训教材的缺乏,实训课程体系的不健全,师资的不足导致运行机制的不完善,很多学生不会真正运用实训室资源,实训效率有待提高。

三、高职院校培养普惠金融行业人才的应对措施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依托于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必须遵循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与特有的人才培养取向,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与优势,与其他层次的教育形成错位优势。

1.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高职普惠金融课程体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一线工作岗位的能力需要发展趋势为依据色泽课程,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具备的能力具有适应性、系统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有助于学生顺利进入职业领域并具有职业发展潜力。

2.优化课程内容,融入职业能力课程,构建平台+模块化的架构

根据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各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提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职业岗位要求的契合度。强化课程思政,充分挖掘和运用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确保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内容应注重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文化特色和学校特色。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动态优化专业课程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高职院校要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提升学业挑战度。按照国家部署推行1+X证书制度。根据金融专业发展的目标要求,引进行业企业的职业能力证书课程,积极参与行业企业职业能力证书课程的开发工作,同时大力提升教师参与行业企业职业能力证书课程开发的能力,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升毕业生一专多能、多证多岗的就业和发展能力。还应大力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课程教学的专业性与实用性, 提高金融人才教育水平。

完善“平台+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体系兼具系统性和灵活性,能够适应高职教育特点。“平台+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体系由通识教育平台、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核心课程平台和实践教学课程平台等。普惠金融课程综合了农村金融、小微金融、互联网金融,要增加三农课程的开设。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工作環境的变化成为以前的技能型人才必须要面对的挑战。因此,高职课程体的构建要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程要开设体统化的、丰富的通识选修课程。例如,鉴于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定位,应开设相关的地方或区域经济地理课程。

3.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与研究性人才相比,高职人才的最大优势就是实践能力突出,能迅速适应行业、岗位的职业需求,以达到个人发展和企业发展的统一。因此,普惠金融的课程体系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拓宽实践教学的形式,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提升实践教学的水平。经验而言,普惠金融实践教学的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不应低于30%。此外,针对实践教学的形式,将采取“三结合”的方式,即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分散实践教学与集中实践教学、校内实践与农村和企业实践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

4.现有师资培训提升及企业师资引入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该走出去到不同区域的金融机构去接受培训,以切身体会现实金融问题的复杂性与解决途径; 结合当地的经济特色和发展,与当地地区的金融机构合作,根据企业的工作量情况,安排金融企业专家到学校作为兼职教师,现有师资进行实践、实训进修,安排专业教师进驻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对现有相关专业教师进行一系列集中培训。

【参考文献】

【1】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对金融普惠的重要意义[J]. 徐伟川.改革与战略.2017(10).

【2】办好普惠金融促进会 推动普惠金融新发展[J]. 刘克崮.中国经贸导刊.2017(27).

【3】基于普惠金融背景下的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问题探讨[J]. 隆宗佐,罗荷花,廖子贞,尹宜民,蒋重霄.时代金融.2017(11).

猜你喜欢
普惠金融课程建设高职院校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