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头菇庆猴1602的特性与栽培技术要点

2019-08-20 03:02姚庭永
食药用菌 2019年4期
关键词:猴头菇培养料出菇

姚庭永

猴头菇庆猴1602的特性与栽培技术要点

姚庭永

(浙江省庆元县食用菌科研中心,浙江 庆元 323800)

猴头菇菌株庆猴1602属中高温型品种,菌丝生长适温22~27 ℃,子实体生长适温18~25 ℃,适应性广;子实体朵大,产量高,无苦味、口感好。从栽培季节选择、培养料配方、装袋、灭菌、接种、培菌、出菇管理、采收与加工等环节介绍庆猴1602的栽培要点。

庆猴1602;品种特性;栽培技术

庆猴1602是浙江省庆元县食用菌科研中心自主选育的猴头菇菌株。该菌株属中高温型,适应性广,子实体生长温度8~32 ℃,最适温度为18~25 ℃。在其栽培过程中,菌刺形成及生长初期(刺芽期)的管理最为关键,时间为5~7天。期间子实体表现由白色转变为局部或全部肉粉色(图1)。随着菌刺生长增粗,孢子不断形成、散落,子实体逐渐中空并转为白色。为保证良好的商品价值,应及时采收。

图1 刺芽期的肉粉色子实体

1 品种特性

1.1 形态特征

在PDA培养基上,菌丝白色、绒毛状。子实体朵大,白色,头状,表面覆自然下垂、长10~50 mm、粗1~2 mm的菌刺,柄短。孢子产生于菌刺表面,孢子印呈白色。

1.2 温度

菌丝体生长温度为8~32 ℃,最适温度22~27 ℃,高于30 ℃时生长受抑制,高于32 ℃时停止生长。子实体原基形成温度为12~25 ℃;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为8~32 ℃,适宜18~25 ℃,高于28 ℃时生长减缓。

1.3 水分

菌丝体生长阶段,培养料的含水量为55%~65%,培菌环境空气相对湿度宜在60%~70%;子实体生长阶段,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为80%~95%,忌干风直吹菇体。

1.4 氧气

此菌株好氧性较强,栽培过程中需要充足的氧气。生长环境二氧化碳浓度过高,通氧不足会造成子实体生长迟缓、不分化、多畸形。

1.5 光照

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子实体生长阶段适宜光照强度为50~800 lx,子实体颜色随着光照增强而变深,为白色→粉色→红色,甚至红褐色(图2、图3)。

1.6 pH

猴头菇菌丝生长pH为4.5~7.5,适宜pH为5.5~6.5。南方常规栽培时间为8~10月,温度较高,培养料易酸败,可以添加适量石灰调节pH。

图2 光线从顶部向下照射的子实体颜色

图3 不同光照强度下子实体颜色

1.7 冷刺激

适当冷刺激能促进其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可使其同步出菇,便于管理。冷刺激最适温度为18 ℃。

2 栽培技术要点

2.1 栽培季节选择

在庆元县气候条件下,用15×55(cm)规格筒袋装袋为例,栽培季节为冷刺激时间前50~60天。海拔300 m左右适宜接种期为8月下旬~10月,出菇期为10月下旬~翌年6月;海拔800 m以上地区接种期可适当提前或延后,出菇期为3月~12月初,以免其他月份温度过低不长菇,适当控温可周年出菇。

2.2 培养料配方

配方:①杂木屑39%,棉籽壳39%,麦麸20%,石膏粉1%,红糖1%;②杂木屑58%,棉籽壳20%,麦麸20%,石膏粉1%,红糖1%;③棉籽壳78%,麦麸20%,石膏粉1%,红糖1%。各配方含水量均为55%~65%,pH自然。高温季节可加0.5%~1%石灰调节pH,防止培养料酸败。

2.3 装袋、灭菌

应选用优质、新鲜、干燥原料。棉籽壳先加水预湿,培养料充分搅拌均匀,采用低压聚丙烯筒袋15×55(cm)装料。常压灭菌,98~100 ℃条件下保持14~15 h;或高压灭菌,0.12 MPa下保持4~5 h。

2.4 接种

灭菌后料棒内温度降到30 ℃以下方可接种。采用固态菌种,通常每棒接种3穴,也可适当加大接种量。接种后套外袋。

2.5 培菌

环境要求洁净、干燥、通风。接种孔菌丝生长至直径15 cm左右时脱外袋,温度控制在23~26 ℃,空气相对湿度保持60%~75%,二氧化碳浓度应小于0.1%。

2.6 出菇阶段管理

出菇管理环节主要为:冷刺激→搔菌→原基形成期→菌刺形成期→菌刺生长初期→菌刺生长中期→菌刺生长后期。

(1)冷刺激。选择当日温差大于5 ℃,夜间温度低于18 ℃期间进行冷刺激,加强通风,使菌棒内温度≤18 ℃,时间为4 h。

(2)搔菌。挖除接种孔的老菌块后,将接种孔朝下,单层排放,喷水使空气相对湿度达到95%~98%,适当通风。

(3)生长期环境要素控制。此菌株栽培期间对氧气需求量较大,应及时通风供氧满足其生长需要。①原基形成期,温度控制在22~25 ℃,光照强度50~150 lx均可,空气相对湿度宜95%~98%;②菌刺形成期,一般为3~5天,温度控制在16~23 ℃,空气相对湿度90%~95%,光照强度80~200 lx;③菌刺生长初期(刺芽期),一般为2~3天,温度控制在16~23 ℃,空气相对湿度80%~90%,光照强度增至100~300 lx;④菌刺生长中、后期,对环境因素要求较宽松,温度可控制在12~28 ℃,空气相对湿度80%~95%,光照强度100~800 lx。

(4)转潮管理。采收后需清理残留菌根,防止霉变;养菌期间适时通风,二氧化碳浓度应低于0.15%,空气相对湿度在75%~85%,休养3天后复进入出菇管理。

2.7 采收及加工

当菌刺生长至粗1 mm、长0.5~1 cm,子实体达七八分成熟,孢子开始形成时,为最佳采收期。此时子实体具有猴头菇特有的菌味,无苦味,口感良好。

烘干时,应控制温度缓慢提升,以35~50 ℃之间温度烘除其80%左右的水分,剩余水分在55 ℃左右烘除,之后在65~75 ℃烘制0.5~1 h。鲜菇烹饪时,与冷水同时入锅,采用中、小火,水沸5 min即可起锅食用。

[1] 黄年来, 林志彬. 中国食药用菌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0.

[2] 黄良水, 季斌, 毛荣良, 等. 常山猴头及其菌棒层架立体栽培技术[J]. 中国食用菌, 2014, 33(2): 59-60.

[3] 李玉, 尚晓冬, 宋春艳, 等. 猴头菇工厂化栽培技术[J]. 食药用菌, 2017, 25(3): 156-158.

S646

B

2095-0934(2019)04-275-03

猜你喜欢
猴头菇培养料出菇
培养料pH和含水量对海鲜菇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草菇出菇为何怪
不同含水量培养料栽培银耳期间料理化性状分析及对银耳质量影响初探
香菇白棒出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猴头菇的历史文化溯源与食疗文化*
袋料香菇阴雨季节出菇管理技术要点
长江流域蘑菇栽培系列之一
猴年吃点猴头菇
猴头菇的古今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