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彩礼制度的功能分析及理性演进

2019-08-22 04:48尹森林
法制与社会 2019年21期

摘 要 彩礼制度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和传统的社会制度,在调节社会关系、平衡家庭利益、提升妇女地位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但随着社会发展,彩礼制度的积极价值被弱化,逐渐沦为索财乃至犯罪工具,引发道德风险,致使广大弱势青年陷入婚姻困境。本文主要分析彩礼的积极功能以及彩礼功能被异化的原因,并提出促使彩礼制度理性演进的途径。

关键词 彩礼制度 制度功能 理性演进

作者简介:尹森林,石河子大学2018级法律(法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23.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301

一、彩礼的涵义与历史追溯

(一)彩礼的含义

彩礼又称聘礼、纳彩,作为我国的传统婚嫁风俗,其已存在几千年。彩礼原始功能主要是男方与女方成婚之前,向女方父母送上一定价值的财物以表明结婚意向媒介。在传统社会中,男女婚嫁通过媒人介绍,在这一过程中,彩礼一方面要送达结婚意向,另一方面要显示自己的家庭财力,减少缔结婚姻的阻力。后者主要是彩礼金钱价值的体现。

(二)彩礼的历史追溯

彩礼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原始社会末期,母权社会向父权社会过度,妇女这一群体丧失其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这种社会变革作用于婚姻形态,形成一男多女婚姻结构,在这种家庭结构中,妇女沦为家庭的附庸,丧失个体独立性,成为男人、部族乃至国家的财产,可以公开买卖。彩礼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产生,因此,从彩礼产生的土壤来看, 彩礼一出生即带着不平等的烙印。

最早的以民间习俗确定的彩礼产生于殷商时期,在周朝以《周礼》形式确定,实则是将其制度化。殷商时期,男人用鹿皮作为交换买卖婚姻,鹿皮在上周时期具有货币功能,这实际上将妇女物质化。这是中国出现的最早的买卖婚姻,也是我国最早的彩礼形式。这一习俗逐渐获得统治者承认,最终以娶亲程式得以确立。

在封建社会,彩礼这一习俗以明确的法律形式确定下来,逐渐形成一种婚嫁制度。在沿袭周礼的基础上,汉朝汉平帝命人制定婚仪,这一制度一直延续至封建王朝覆灭。期间名目、内容有所改动,总体来说程序更为繁杂,彩礼的涵义更加丰富。新中国成立至今,彩礼以民间习俗形式存在。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青年男女婚姻自由基本实现,同时思想得以物化,这系列的改变深刻的反映到农村彩礼习俗之中。彩礼的功能由原来的婚姻意向表达逐渐转向身份地位的显示、家庭攀比等,彩礼的正向制度价值被弱化,逐渐显现其不合理的属性。

二、彩礼制度的社会价值

彩礼这一制度是农耕社会的产物,主要服务于农耕社会。彩礼制度得以延续千年,在封建社会由有统治者将该习俗确立社会制度,即使在今天,没有政治力量的强力推行与保障,依旧有习惯法予以约束,追其原动力在于该制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对调节社会关系具有重大价值意义。

(一)彩礼制度的补偿功能

彩礼制度的经济补偿功能主要体现在经济补偿和精神补偿。首先,我国几千年婚嫁制度中一直保留有“从夫居”的習惯,在传统农耕社会这一习惯被国家确立为社会制度,由国家保障推行。该制度之下制度,娘家将女儿教养至婚嫁前,一旦婚配则要从娘家转移至夫家,为夫家传宗接代,创造家庭物质,在封建社会妇女会丧失原有姓氏。如此,女方原生家庭则面临两大损失。其一是劳动力资源的丧失。娘家教养女孩至成年,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所耗费成本与教养男丁无异。正是女孩转变为劳动者产出时却外嫁他人,今后的产出与原生家庭无关。在传统的农耕社会,劳动力资源是最大的财富,是一切物质的来源。劳动力的丧失需要得到补偿,彩礼便是最直接有效的补偿,而女孩今后所有的产出都将归于男方家庭,彩礼恰好使得两个家庭的利益得以平衡。另一功能是精神补偿功能。人是感情动物,教养多年的孩子从原生家庭脱离,对原生家庭成员精神造成一定损伤,因彩礼作为一种物质补偿,对缓解家庭成员的精神损伤具有重要意义。物质的补偿与精神损伤未必对等,但当下却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二)提高女性地位,维持男女比例

中国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尤其是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即使国家通过法律规定男女平等,妇女运动倡导男女平等,但这一现象短期内难以改变。彩礼制度有利于提高女性地位,冲击重男轻女思想,从长远看对维持男女比例具有重要意义。从经济学角度看,所有具有价值的东西最终能转化为一般等价物则是其价值的实现。彩礼即是女性自身经济价值的体现。在传统农耕社会,通过确立彩礼制度实现对原生家庭丧失劳动力(即丧失预期物质财富)的补偿,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女性地位的体现,有价值,则有地位。传统社会,钟爱男婴鄙弃女婴的根源在于女婴长大随婚嫁转移至男方家庭,这对父母养老问题产生极大威胁。故出现弃置女婴、溺死女婴等违反人性的社会怪像,人为逆反人类繁衍规律。仅通过道德教化减少重男轻女现象,难以奏效。而彩礼制度,通过补偿女方家庭的预期物质利益,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丢弃女婴现象。从人类繁衍的长远大计看,彩礼制度也对维持适当的男女比例具有重要意义。

(三)婚姻担保,维护婚姻稳定和家庭和谐

彩礼的担保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中国婚嫁习俗中,婚姻缔结大体分为两个步骤,订婚与正式婚姻。订婚阶段,二者的婚约未履行法定手续,是不受法律保护的,此时的彩礼就是男方为正式履行婚约提供的担保,如果男方拒绝进一步履约,则女方可以不退或少退彩礼,保障婚约如期进行。彩礼的另一担保功能体现在婚姻内,维护婚姻稳定和家庭和谐。在婚姻中,女方一般处于弱势地位,且中国农村大多数女性在婚后处于家庭主妇处境,经济创造功能减退,男方在婚姻中容易出现家暴、轻言离婚等情况。彩礼制度让男方结婚时付出经济代价,当男方轻言离婚时再婚的彩礼也是其必须考虑到代价,如此男方会更加珍惜婚姻。而对女方而言,不得已离婚,彩礼也可为其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正如费孝通先生对彩礼的极致论断“与其说是新娘的价钱, 不如说是维护婚姻关系的一笔抵押” 。

三、当代社会彩礼功能的异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度,人口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劳动力资源的重要性大幅降低,女性从传统家庭中解放,经济自主能力增强,社会地位提高,加之计划生育政策下男女比例的失衡,这一系列社会变化冲击着我国彩礼制度,其制度功能逐渐异化,其积极意义减弱。

(一)彩礼价金急速攀升,剥削原生家庭,冲击贫困人群的婚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彩礼价金也随之上涨,其上涨幅度远超生活水平的提升幅度 。彩礼价金的陡升,直接冲击贫困人群的择偶机会,这类人群往往因为无力承担高额彩礼,选择不婚。一部分极端人群采用高利贷、亲友借款、银行借款等方式支付高额彩礼,最终沉重的财力负担也使得新组建的家庭难以为继,影响其他家庭支出,更有女方难以承受选择离婚,男方父母自杀等极端事件,彩礼给付限制了婚姻自由, 降低了婚姻质量 。彩礼逐渐演化为一种经济剥削,直接影响上一代养老、下一代教育支出。这种婚姻怪像也验证社会学中的“弱势累积理论”,贫者愈贫,富者凭借富势愈加富裕 。在婚姻市场,弱势男性要承担终身未婚的风险,而富者可能“三妻四妾”。

(二)彩礼诈骗形成专业团队,增加婚姻市场风险和社会道德风险,加剧弱势青年的婚仪困境

婚恋市场的紧张气氛,一方面增加未婚青年的婚姻焦虑,另一方面形成专业的彩礼诈骗团伙,这对未婚青年无疑是雪上加霜。2018年警方破获的如皋彩礼诈骗案,该团伙共作案46起,涉案金额高达80余万元,而本案中的受害人大多是文化程度不高、老实巴交的大龄男青年或残疾人,家庭困难或经济状况一般,在本地难以承受高额彩礼。彩礼由最初的经济与精神补偿功能、弘扬孝道功能以及平衡家庭利益功能,逐渐沦为作案的工具,引发刑事案件,破坏互信和谐的社会关系,这都根源于彩礼超出合理的限度,腐蚀婚姻市场,促成“无财产无婚姻”的局面。

四、彩礼制度的理性演进途径

彩礼作为一种传统习俗,逐渐演变为一种民间制度,具有调节社会关系、参与公民自治的功效。但当一种制度偏离原来的轨道,逐渐丧失其积极的制度价值且社会生活难以主动调节时,国家公权力应当积极介入,加以引导,促进彩礼制度理性演进。

(一)通过立法授权地方政府在法律范围内打击彩礼乱象,规定彩礼上限

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贫富差距大,不同地区的家庭对彩礼的经济承受能力有差别,加之彩礼在各地演进历程也不一样。因此,根据各地彩礼习俗、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相关法律规定,限定彩礼的上限。我国当前关于彩礼制度的法律规定主要集中于事后返还问题上,并未从源头立法。在我国部分地区,高额的彩礼严重破坏当地婚姻市场的稳定性和平衡性,导致多数当地女性青年外嫁,而异地女性青年不愿嫁入当地,当地未婚青年数量急剧上升,增发社会不稳定因素。该现象迫使当地政府强行介入,通过行政权力的行使,打击天假彩礼,使得高额彩礼现象有所缓解。这种治理模式值得全国推广,国家以法律形式授权地方政府依据当地情况制定地方性法规,治理天价彩礼乱象,使得彩礼制度回归正途,发挥积极作用。

(二)社会各界积极引导,宣传彩礼的积极功能,加强公民思想工作,提升对彩礼的正确认识

彩礼作为一种社会习俗存在几千年,其本质是一种传统文化,影响面深而广,仅凭政府介入难以将其引入正轨,因此提升公民意识,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念极其重要。尤其是基层自治组织应当加强正确婚恋观念的宣传和婚姻法律知识的普及,树立婚姻榜样家庭。同时加强对高额彩礼的监督、劝说以及举报,配合行政机关打击高额彩礼现象。通过公权力与自治权力的积极配合,共同发力,遏制高额彩礼现象。

(三)国家严厉治理重男轻女现象,大力宣传男女平等观念,同时放宽生育政策

高额彩礼产生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婚姻市场男女比例失调,男性供给远高于女性数量,从经济学角度看,女性在婚恋市场表现为供不应求,其在婚恋市场处于有利位置,这也是其开出高额彩礼的底气。人类繁衍自有其规律,人为致使男女比例失调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这种现象的改变并非依靠物力、权力所能短期实现。当下,重视人口比例失调问题,放开生育政策,扩大人口基数,经过几代的人口繁衍,逐渐平衡男女比例。从长远来看,人口比例的逐渐平衡,婚恋市场男女比例失衡现象改变,高额彩礼也将失去生存的土壤,回归正途,发挥积极功能。

注释: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姜旭朝,蒋贞灿.农村婚嫁费用、女性人力资本和农村社会保障[J].东岳论丛,2005(5):37-43.

白莉.陇东农村彩礼研究[D].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2005.

[美]埃什尔曼.家庭导论[M].北京:中国社會科学出版社,1991 :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