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认知说服理论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效果的提升

2019-08-22 04:48韩淼淼
法制与社会 2019年21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效果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研究的主要内容。认知说服理论是态度转变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要素具有内在契合点。运用社会心理学中重要研究成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效果对学科发展大有裨益。本文主要是在认知说服理论视野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效果进行深入探析。

关键词 认知说服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 说服效果

作者简介:韩淼淼,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321

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解决人的思想问题,本质上是解决教育对象的态度转变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进行劝说,以促使其正确态度的形成或者错误态度的转变过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论断,不仅为我国发展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也为我们开展部署各项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呈现后续乏力状态下,借鉴认知说服理论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一、认知说服理论的基本观点

认知说服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家霍夫兰德 (C.Hovland)在1959年所提出,其主要观点认为说服过程即信息传递过程,既受说服者可靠性和专业性的影响,又受信息沟通的艺术和方式、方法的影响;同时还受被说服者原有态度和各种人格特征及当时的环境状况的制约。根据Hovland的说服模型可知,说服者作为信息源、被说服者作为目标对象、说服信息作为传递方式和说服情境作为背景因素共同构成态度改变所关联的四个基本要素,而说服效果也受由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所影响。

(一)说服者因素

说服者影响因素主要是教育者的专业性、可靠性和吸引力。根据Aronson美学研究可以证明具备专家身份的说服者可以造成更多的态度转变。被说服者积极评价信息源,则更易改变自己的态度。说服者是否能获得他人的信任与其传播意图息息相关。当说服者反对与自身利益相同的立场时,说服效果最大。另外说服者的人格魅力也影响着说服效果的发生。例如说服者外表、可爱与否以及与被说服者的相似性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说服传递的方式

包括说服信息的差异性、情绪性和組织性。主要指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和信息所唤起的恐惧感。一定限度内的差距和恐惧有助于促使被说服者态度转变,超出一定界限反而使得态度不易改变。同时信息的呈现方式,包括大众传媒和单双面信息也会影响说服效果。

(三)被说服者的因素

被说服者的人格、心情、卷入程度、自身免疫情况、个体差异都会影响说服效果。例如心理防御能力强的人不易改变态度,心情好的人不愿进行深入思虑,易被说服。高认知需求的人对说服进行深层处理仔细辨别好坏从而进行取舍。低认知需求则关注说服者的吸引力或信息长度。

(四)情境因素

情境因素并不直接参与说服过程,但是作为背景因素在整个过程中也有重要的辅助作用。主要影响因素是强化、预警和分心。强化和分心是在说服过程中,采取情境中的某些刺激因素提高说服效果,例如场景的布置营造氛围和引导态度对象的注意力转移。

因此,内化和外化的相互作用促成态度转变,转变过程中的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并制约着态度转变的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效果欠佳原因分析

说服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无可取代的意义。但是现阶段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说服无力,效果不佳等问题,如何增强说服效果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所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

(一) 教育者专业素养缺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执行者,又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但是在现阶段,部分教育者缺乏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效果,具体表现为:(1)教育者自身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不强,不愿直面自身职业,存在贬低、应付等现象,职业成就感低。(2)自身理论水平不高,缺乏对理论学习的热情和钻研精神,政治理想、政治立场不坚定。(3)学校对教育者的认可度低以及考核标准固化,以及逐利盛行的社会风气使得教育者自身迷失发展方向。

(二) 信息传递手段单一

认知说服理论认为,信息的传递和呈现方式影响着说服效果。首先,常规班级和大班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育者一言堂或者强势灌输的教学方式,忽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这样的单向传递必然影响说服效果。其次,万物互联与云数据发展的趋势并未带动教学改革,传统的课堂模式,忽视新兴媒介,仍以面对面正面说服为主,一味“防”、“堵”非主流思想,无法直面尖锐批评,缺乏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回应,根据调查显示,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率”均低于 60%。灌输与辩论与活动与实践等方法结合起来,才能让受教育者在正反信息的教育中获得辨别是非、自我选择的能力,促使其态度的改变。

(三) 受教育者心理免疫

随着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以及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使得受教育者可以短时间内接触得到海量信息,社会思潮的多样发展,使得受教育者的价值趋向呈现多元化状态。受教育者主体意识增强,个性化需求愈加明显,有强烈的选择参与意识及质疑批判精神。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前已接触过相反的意见,心理免疫比较强,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者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一定的阻抗心理,执着于自身的错误信念,漠视拒绝思想政治教育。

(四)情境因素的影响

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之前已预先通过网络等途径了解劝说的内容,使得受教育者可以充分搜集组织相反的观点抵御说服教育,否认自身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导致对其采取漠视免疫的态度,影响说服效果的发挥。加之目前社会上大量存在的“知行不一”“明规则与潜规则的背离”的现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氛围下,不利于说服效果的提升。

三、運用认知说服理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效果的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追求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目标,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在认知说服理论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高,关键因素在于说服者与被说服者。

(一) 教育者提高自身魅力,增强权威性和可信性

认知说服理论认为,人们较易受到专家权威以及可以信任的人的影响,说服者的宣传效果首先取决于说服者本人的可靠性和可信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主要信息来源,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因此教育者必须具备扎实过硬的理论基础以及人文素养,增加自身权威性才能使得所授信息更具有说服性。

“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颜氏家训·慕贤》中说:“潜移暗化,自然似之。”教师的人格魅力会持续影响教育者的思想行为轨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广泛,涉及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方面的领域,属于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学科,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知识,增加自身知识广度,优化知识结构,打造个人品牌和公信力,努力成为本专业的权威人物,促使其态度转变。

另外,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达到 “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点滴入土”的效果,应适当隐蔽教育意图。教育者要善于将抽象、直接的教育信息寓于具体、感性的生活材料当中,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转变态度。

(二) 教育者应因材施教,降低受教育者的心理阻抗

根据霍夫兰德的认知说服模型理论,被说服者原有态度强度及个性心理等因素会影响说服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根据教育对象原有的态度强度和心理特征基础上进行因势利导。

教育对象的个人气质、性格、智力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针对受教育者已经根深蒂固内化于心的信念部分,教育者难以使其改变。对此,教育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受教育者原有的态度与教育者预设教学目的呈同向关系,教育过程便能够达到同向共振的作用;反之,如果呈非线性关系,教育者就根据教育对象自身的气质特征和性格特点因材施教,精心组织信息的安排与传递,同时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因为受教育者接受内化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三) 创新信息传递方式,巧妙运用沟通技巧

根据认知说服模型,信息的组织与传播方式会影响受教育者的态度改变。文字时代向图像时代的转型导致的新一代的受教育者认知方式产生了深刻变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创新思政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注重形象化教育。在互联网多媒体大背景以及现代虚拟技术支持下,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信息传递,更易被各个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所接受,从而达到更好的说服效果。另外,沟通信息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 U 型曲线关系,适当的重复有利于提高说服效果。“一个人不可能第一次听到一种新观点就被说服。许多研究表明,增加熟悉性可提高对信息的吸引力和好感。”作为教育者应进行重点内容的强化以及情感的升华引导,但要注意频率,过度重复则容易引起受教育者厌烦。利用“进门槛效应”,受教育者在接受小而微的要求之后会逐步接受同类性质更大的要求,同时采取“新颖性的沟通”去达到心理暗示的效果。

(四) 合理创设教育情境,优化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依托于一定的环境中进行,作为重要的背景因素,教育者要善于创造和利用良好的教育氛围,利用有利的教育氛围促成受教育者的态度改变。首先,教育者要重视环境因素的作用,在全社会大力育人的氛围中,主动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引导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面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冲击,引导受教育者自觉抵御不良影响。其次,教育者应利用周围环境中的有利因素,营造教育所需的良好情境,激发受教育者积极的情感。例如,通过改变教育环境的布置,把控教育氛围,课堂幽默活泼,创设温馨的氛围;采取茶话会的形式,打造和谐放松的沟通平台。最后,实践出真知,思想政治教育最后落脚点在知行合一上,提供一定的实践环境可促使受教育者改变态度,因此教育者应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受教育者的参与度,从而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62.

[3]沈壮海.2016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7(11):45-50.

[4]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8-23.

[5]章志光,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