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2019-08-22 04:48吕美怡
法制与社会 2019年21期
关键词:犯罪青少年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青少年犯罪率也逐渐提高,不但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也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本文从社会、学习、家庭、自身等方面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并从各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希望能对青少年犯罪率的降低和社会稳定性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青少年 犯罪 原因分析

作者简介:吕美怡,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中共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委员会党校),硕士,研究方向: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340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所以一个国家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素质和社会法治文明的程度。通过对青少年犯罪情况的研究,可以看出当代青少年接触法律的年龄偏高,并且缺乏对法律知识的了解,法律意识比较薄弱,遇到问题并不习惯于使用法律的方式来解决。

一、青少年犯罪现状及特点归纳

在我国,青少年一般是指14周岁到25周岁之间的人群。这个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青少年既包含了青年和少年两个年龄段的人群,也跨越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兩个年龄区域。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瞩目的一个社会问题。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在我国刑事案件中占50-70%。并且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象日趋严重,有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突发性和智能化等方面的特点。所以,树立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是不容忽视的,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二、青少年犯罪的症结所在

青少年违法犯罪是由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各方面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但是最主要的还是由于个人法制意识不强,是非观念不明。

(一)受社会不良环境影响

青少年受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首先是文化市场的低级、庸俗不断侵害青少年的灵魂。当今社会网络发达,低劣的图片、影视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淫秽色情等不健康的内容,不断冲击着青少年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首先是黄色污染和暴力犯罪,对青少年的影响最为严重。其次是腐败现象丛生,腐败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也是不可轻视的。他们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相信“权大于法”,使一些青少年相信做了违法犯罪的事情可以依靠找熟人、找关系来摆平,以致于为所欲为,肆无忌惮,“我爸是李刚”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二)受学校教育滞后影响

学校不够重视,宣传力度不够。目前,一些学校简单的只看中升学率,缺乏对青少年品德和行为的教育,致使很多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不能做到遵纪守法。虽然我国确立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已经很多年,并且提倡了多年的素质教育,但是就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虽然“重学历、轻素质”的情况有所改观,但重心仍然在于学历教育,而不是素质教育。在九年义务的教材当中没有系统的关于普法教育的内容,只在大学阶段,开设了法律基础理论这样一门公共课,由于法律的枯燥,所以讲授大多流于形式。在这种教育制度下,从学校到家庭都只重视分数,而轻视素质教育,致使青少年对法制的意识也就十分淡薄了。

(三)受家庭不良教育影响

青少年犯罪并非天性,他们是由种种客观到主观的因素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蜕变而成的,其中家庭教育便是重要一课。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关系的是否和谐稳定对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外来的各种思想和多种文化冲击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家庭同样经历着各种考验,许多不良的外在干扰,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父母既然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也必然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家庭教育的缺陷是青少年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主要有这几种情况:一是“唯成绩论”的功利心态;二是“四二一”式的家庭结构缺陷,即祖辈、父辈、孩子;三是家长对青少年简单粗暴的教育管理方式;四是父母自身错误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五是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分开,会造成孩子无人监管的状态。

(四)受自身因素影响

青少年处于意志薄弱、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的年龄阶段。根据我国国情,我国的大部分青少年,也就是80后、90后、00后都是独生子女,这使得他们具有独立意识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并且自尊心强,抵御能力差等特点。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都在不断的发育和完善,缺乏社会历练与处理问题的经验,并且具有很强的好胜心和自尊心,但是明辨是非能力又较差,在遇到困难时,往往不能正确面对,更容易意志消沉、自暴自弃,做出不理智的选择。

法律是枯燥乏味的,很难吸引青少年。大学开设的法律课程,也只要求考试过关,并不注重实践,致使大多数学生重学分而轻实效。同时有些青少年长期沉迷网络游戏,甚至将现实与网络混淆,致使他们的作案手法极其凶残,并不以为然。尽管青少年犯罪存在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因素,但是青少年自身的素质是决定其是否违法犯罪的关键。如果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正确,一旦物质生活需要和人格尊严得不到满足,同时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时,就很容易走向犯罪的道路。

三、解决问题的路径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究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面对青少年犯罪的严峻形势,要想降低犯罪率,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应该共同努力,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青少年个人则应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一)社会预防

建立健全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社会体系,首先,必须从制度上抓起,政府要发挥监督和引导作用,增强有关部门的执法与执政,直面青少年犯罪,预防为主、全面应对:其次,不断维护已有的青少年犯罪预防体制,从源头抑制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发生。针对我国当前青少年犯罪预防与治理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的基本情况,必须千方百计加以完善,首先必须加大已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针对性与可行性,提高已有政策的可操作性与可执行性,以保证法律的严肃性与强制性。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首先,要从思想意识入手,对青少年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使他们在思想上能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为重。其次,要用科学技术和理论知识武装青少年的头脑,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正确对待金钱、利益、权力、荣誉和地位。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黄色污染和暴力犯罪对青少年的毒害。要做到加大打击力度,净化社会环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学校预防

要进行系统的普法教育。在人的一生之中,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升学率”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只片面的看重考试成绩,唯“成绩论”是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思想健全的人的。为此,必须为青少年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以及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配备专门的法制课教师,针对小学、中学、大学的不同阶段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法律,提高青少年的学习兴趣,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普法教育获得值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观念、要抓好学生的法制教育。

课堂法制教学的同时,还要对青少年进行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比如案例分析,多媒体教学等活动来提高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并且定期组织专家讲座,对青少年进行普法教育,开展一些主题鲜明的知识竞赛、讨论会、法制演讲、辩论赛等活动,让青少年从实际中获得法律知识,同时提高法律意识。通过这些法制教学活动,使青少年知法、懂法和遵纪守法。

(三)家庭预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最基本形式,抑制青少年犯罪,首先应从家庭抓起。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青少年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家长必须要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子女。做好家庭预防,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家长不仅要为青少年提供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要以身作则,可以说,家长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发展。二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能只用武力高压的手段压制孩子,要以说服教育为主,经常观察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多一份沟通,多一份体贴,少一些训斥,少一些专横。三是提高父母自身素质。作为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和行为,给孩子做好表率作用。

一个家庭的环境状况优劣,父母的教育方法和道德观念是否得当,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对孩子良好品行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和谐的家庭,父母无时无刻能够正确的教育青少年,能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有效地防止青少年犯罪行为的产生。

(四)自身预防

虽然青少年年纪较小,社会阅历不足,处理问题能力有限,但是要想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最为关键还得是自己思想对犯罪有所认识,在强调外因同时必须依靠内因起作用。青少年自己要从内心看待自己,学会克服困难,严格自律,作有为五四好青年。

青少年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抵御犯罪的能力。尽管青少年还处于自我控制能力比较薄弱的年龄阶段,但对是非对错还是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的。所以应当培养他们树立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以及辨别是非观念的能力。

四、结语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国家的栋梁,他们的成长教育,应当引起全社会共同关注。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青少年遵法守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要真正预防青少年犯罪,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各方面的积极参与,不断探索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新形式、新思路、新方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为建设法治国家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李浩兵.论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突出的原因及对策[J].法制博览,2017(7).

[2]张红燕.青少年犯罪问题探析[J].焦作大学学报,2006(3).

[3]朱喜娣.当代犯罪青少年的不良社会心理成因及预防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12).

[4]穆彤,杨爽.以家庭教育为背景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J].法制与经济,2014(8).

[5]陈晓明.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J].青少年犯罪問题,2003(3).

[6]时盛涛.浅析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防范及对策[J].政治与社会,2017.

猜你喜欢
犯罪青少年
公园里的犯罪
青少年发明家
环境犯罪的崛起
什么是犯罪?
重新检视犯罪中止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犯罪”种种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