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本书,向伟大的灵魂致敬
——访知名绘本作家周翔

2019-08-23 03:12耿玉苗
爱尚书香 2019年4期
关键词:塞尚朴素图画书

耿玉苗

耿玉苗:对您来说,《轻轻推开那扇门》是一扇怎样的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书名?

周翔:我们的美育教育是缺乏的,我们需要补课。美育,应该是生活中的家常菜。现在人们的眼睛出现了“美育白内障”,不会分辨,不能了解,枉费了一双发现的眼睛。《轻轻推开那扇门》,这扇门应该是审美之门,也是一扇艺术之门。通过这本书,我们向大师致敬。

尼采说:“艺术,她在人生的光景上披上了一层含混的思想的面纱,使生灵挨过生涯。”艺术,帮人们挨过苦难,慢慢与死神抗争,获得生命的尊严。我们要通过这样一本书让孩子拥有审美的体验,获得审美的感受,给孩子一点美好。

耿玉苗:您认为当下的美育存在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周翔:我觉得我们现在的问题在于:就艺术论艺术,忽视了生活中美的熏陶。眼睛要多去欣赏美的作品,耳朵要多去欣赏美的音乐,只有天长日久的熏陶,条件充足,若干年后一个人的眼睛、耳朵才会开出艺术的花朵。对书,我们要始终有一种敬畏之感,预防精神污染和精神雾霾。

耿玉苗:是的,我们要把最经典的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带到儿童的生命视野,只有经典才能涵养精神,厚重底蕴,成为孩子一生成长的重要养料。把经典带给孩子,不是灌输,不是强加,不能想当然地以为孩子成长了,以为他们收获了。

周翔:有时候不懂“审美”的人,会用错误的手段让“美”硬着陆,面对一幅名画,直接解释概念,儿童无法理解,听得云里雾里,他们对美的感受被挡在门外。“美”的感受需要像余丽琼老师这样,像妈妈对女儿那样温柔地娓娓道来,讲究的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追求的是“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境界。

耿玉苗:共读,是伟大的艺术家塞尚、文字创作者、图画创作者、读者、编者之间的多边对话、多元对话,它穿越时空,打开一扇沟通的门,共同邂逅“美”,带来惊喜和悸动。书,成了一种美好的延续和链接,生命的链接。这样,一本书的阅读价值才会被真正挖掘出来,这本书才是鲜活的,否则就是一本死书。

耿玉苗:您去了塞尚晚年的画室有什么感受?

周翔:塞尚是伟大的法国画家。之前就对他有所了解,我觉得自己与他有某种精神链接,来到塞尚生前的艺术工作室完全能够理解他这种朴素的表达,能够产生共鸣。塞尚的艺术之屋,环境是朴素的,更像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车间,处于偏远的郊外,这是一位伟大的匠人执着的坚守。环境的朴素,作品的朴素和塞尚的灵魂也是有非常高的契合度的。

塞尚的精神其实就像一盏灯,我们不知不觉被吸引,被召唤,这盏灯千年不灭,我们一代一代后人情不自禁走过去看。

耿玉苗:您对塞尚有着怎样的理解?

周翔:我是能读懂塞尚的,他的精神、作品与这间画室是一致的,这有一种内外的和谐:朴素的思想,朴素的作品,朴素的环境。就是这样的一方水土,滋养了这样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耿玉苗:这本书在拍摄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周翔:我们当时一行人在法国参加书展,只有三天时间。我们想用新的手法做一本纪念塞尚的摄影图画书。几个编辑商量,开始想把我作为拍摄的主角,后来又选定一位同行的小姑娘,可是小姑娘面对镜头有些紧张,拍出来效果不好。第一天陷入僵局,我们都有点着急,因为在法国的行程只有三天。晚上的时候我们突然想到余丽琼老师,选她作为故事的主角,让她以妈妈的口吻娓娓道来,用这样特殊的形式带女儿参观塞尚画室。这个想法大家一致同意,一拍即合。第二天,我们就开始行动了。但,由于当时只是初步的设想,后来回国后发现很多需要的镜头没有拍摄,我们又进行了多次补拍。

编辑这本书还有一个初衷,我有一个老朋友,他是画家,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不画了,封笔了。我一直想用一种方式唤醒他重新创作的激情。塞尚这样伟大的画家,我想会给他一些勇气和力量。后来,这个朋友读了这本书,果然拿起画笔重新作画了。

耿玉苗:这本书出来以后有没有什么动人的花絮或故事?

周翔:有一次去南京的一所小学做活动,的确发生了一件让我非常非常感动的事情。当我把塞尚的画作呈现在大屏幕上,孩子们立刻发出惊叹声,孩子对美有一种天然的向往。虽然他们可能并不知道塞尚是谁,但是他们可以感受到画里的风在吹,空气在缓缓流动……在成年人面前展示这样一幅伟大的作品,他们不会有这样的反应,成年人的眼睛枯萎了。

活动结束后,有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戴着红领巾跑到我身边,对我说:“周老师,您好,您说我们不一定要成为画家,但要成为一个能够发现美,懂得欣赏美的人。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这样的人呢?”

这个孩子心中的艺术之门已经开启。

耿玉苗:封面、扉页、封底呈现的是什么作品,是您拍摄的吗?

周翔:这些都是我拍摄的作品。封面是在塞尚工作室拍摄的照片,是轻轻推开那扇门之后看到的场景。扉页是出发前拍摄的场景,背包、钥匙、书、笔记本、笔等,暗示故事的开始,告诉我们女主角即将踏上法国普罗旺斯的艺术之旅,已经做好了出发前的准备。封底也有动人的细节,是在作者余丽琼的家里拍的,表示妈妈已经结束艺术之旅平安归来。桌上摆着塞尚最爱的苹果,表示女儿已经听了妈妈的讲述,已经拿起画笔和颜料开始像画家那样画画,画的也是苹果。那两幅静物作品,都是余丽琼老师女儿的作品。这暗示女儿心里的艺术之门已经开启,艺术就是一种美妙的传承。美是一种温度,它有柔软,有怜悯,有同情。

耿玉苗:前后环衬采用绿色有特殊含义吗?

周翔:苗苗老师真是用心读了这本图画书。这个绿色是从塞尚画的苹果中提取出来的。在塞尚的其他静物作品和风景画中,你也会看到这种丰富的、充满变化的绿,这是一种多么丰富的美。风景画中以绿色为主调,如果留心你会分辨不同层次的绿,这是一种微妙的感受。艺术,是一种潜意识。

耿玉苗:图画书是用色彩表达和叙述的艺术,我当时读这本书的时候,看到这种绿,觉得很舒服,这是大自然的绿色,象征着安静、平和、生机、希望。在整本书中,我发现了很多绿的元素,我觉得塞尚就是一位了不起的演奏家,他指挥着色彩的合唱,这是一支自然的协奏曲。不知道我的解读是否合适?

周翔:当然没问题,塞尚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被多元解读。绿色跟他的性格比较吻合,是比较安静的,这种绿色是有力量的,是贯穿他一生的创作力量。梵高是喜欢黄色的,热烈奔放,是不是很有趣?这也跟画家的生命气质有关。

耿玉苗:这本书运用的是一种怎样的艺术表现手法?

周翔:这本书叫摄影图画书,使用了一种特殊的照片处理技术,是一种创新。彭懿老师的《巴夭人的孩子》也是摄影图画书,他的图画书是未经过处理的照片。

耿玉苗:对!彭懿老师的摄影图画书是美的,您的摄影图画书也是美的。这世界上的美是用来欣赏的,不是用来比较的。你们各具特色,都非常出彩。

周翔:美感,是一种叛逆。创新,会刺激别人的眼睛。大众之美是恶。老子曾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意思是天下人们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审美是一种能力。我们要拥有独特的审美眼光,发现独特的生命价值。

耿玉苗:这本书从拍摄到出版用了多久?一共拍了多少张照片?留下了多少?

周翔:2017年开始拍,到出版耗时两年。大概拍了一千多张吧,留下了47张,其中塞尚的作品4张。这本图画书的版本,前后大概有10个。这本书是先有照片,后来构思的文字。创作者也是会走弯路的,也会“当局者迷”。比如开始拍摄过于突出人物——这位妈妈(余丽琼),关于画家塞尚的表现被削弱了。于是,不断重新组合,反复斟酌,最后呈现出我们大家都满意的作品。

耿玉苗:您的创作过程,让我看到了一种宝贵的匠人精神。您把创作、编辑当成一种崇高的信仰,精益求精,最终没有辜负自己内心的忠诚和读者的期待。

该书2 6、2 7的跨页呈现的是圣维克多山,是塞尚的作品吧?

周翔:是的。塞尚特别喜欢画这座山,前前后后画了70多幅。最后,他死在画这座山的路上。那一次他像往常一样背着画夹,拿着颜料和笔出去画画,不幸遭遇暴雨,晕倒在路上,后来得了肺炎,不久巨星陨落,塞尚逝世。伟大的艺术家,最终把整个生命献给了艺术。我认为工作着是最美丽的,我们应该练好精神的腹肌,有灵魂的工作,找到灵魂的安放地,做喜欢的事。

耿玉苗:这是一种生命的图腾,塞尚坚持着内心的真诚。

周翔:他的心里没有寂寞。

耿玉苗:的确,艺术在常人的寂寞里开出了鲜花。该书哪几页是塞尚的主要画作?

周翔:一共有四页。第一幅是14页的静物作品,画上是塞尚最爱的苹果。第二幅是26、27的跨页,画的是圣维克多山。第三幅是28页的圣维克多山。第四幅是29页的风景画。

苹果是塞尚笔下最常出现的静物,据说他每天都在用心研究苹果、盘子、色彩、结构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每天画苹果,不是简单的重复,是在思考其中的变化。他的画朴素易懂,不断地坚持画同样的苹果,但绝不单一,这是一种艺术的虔诚,值得继承和学习。

耿玉苗:您成为画家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周翔:我最美好的童年里有一位宽容我的妈妈,她欣赏我、喜欢我,让我觉得安全、舒展。

耿玉苗:有人说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一个优秀的妈妈成就了一个卓越的画家。在您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单纯的美好。祝福您!

猜你喜欢
塞尚朴素图画书
隔离朴素
神奇的图画书
隐士塞尚的十八封信:我每天都在进步 尽管百般艰辛
朴素的安慰(组诗)
他是那样“笨拙”和朴素——30多年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
最神奇最朴素的两本书
图画书里的格子象
图画书里的格子象
左拉“贬低”塞尚
法国有个塞尚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