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现状以及大学参与开展科普教育的研究

2019-08-27 03:44王晓红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2期
关键词:科普教育科学素质对策研究

王晓红

摘 要:科学除了具体的知识和理论,还有抽象的思维模式,它与具体知识同等的重要,甚至更不容忽视。文章从国内科技水平发达而人们的科学思维(科普水平)落后的矛盾社会现象出发,阐述关于科普目的、科普内涵、科普现状这三方面,并探究了作為高等教育的主体的大学参与到大众教育中优势、对大学自身教学水平的影响以及常见科普开展活动形式,最后指出大学参与开展科普是一次100年后的新五四运动,必将传播科学思想和提高国民科学素质。

关键词:科普教育;科学素质;大学;对策研究

一、研究背景

今年是2019年从历史来看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走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改革使科技发展迎来了春天,科技改革成为改革开放大战略的开拓者。我国科技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但是一个硬币总会具有两面,一篇中国科普现状研究调查指出50人中只有一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更甚至得出结论:中国科普状况比发达国家落后了二三十年,这截然和我们的高端科技水平不同。

同时今年还是五四青年的100周年纪念,正所谓 “百年岁月沧桑,百年风雨兼程,百年风华正茂。”100年前五四运动救亡图存,挽狂澜于既倒;思想启蒙,发历史之先声;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反观如今,2006年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在个人索养中的比重仅占1.980%,尽管与上世纪90年代的0.3%相比,有所增长,同年美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比重己达到了17%,由此可见尽管我国成为在世界上的科技大国,但是相对发展国家我国的科普发展还尤为落后,另一方面与科学索养低形成反差的是,国人对各类迷信活动的参与程度之高,可以从在我们身边的自媒体,朋友圈中充斥的大量伪科学和谣言中窥见。

在中国,大学科学普及也引起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总体而言,我国高校科普事业的发展还远远不够理想。与高校在科学技术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丰富的科普资源相比,科普的实际作用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高校。很多大学对科普不够重视,科普氛围不够浓厚,师生参与科普的热情不高,科普形式比较陈旧,科普实践效果不强。

二、大众科普教育意义

科普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但这不是绝对的定义,但是做诊断解释,其实科普包括的范围很广,如果科学技术知识普及,还包括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普及。

(一)科普的目的

大众科普的基本目的之一就是树立科学的崇高形象,让公众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为科技界说话,既不可自卑,也不可自大。要客观、全面、均衡地评价我国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准确、生动地把科学原则和科学思维方式引入社会的中坚力量——这是我们最需要的科普。

(二)科普的内涵

人类的科学活动有两种。一是专业科技的研发;二是非科研人员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精神,着力培养新一批人才。从而提高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科学普及通过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倡导科学方法,可以改变一个人、一代、一群、一个地区的民族意识和思维方式,改变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制度、机制构成的人文组织社会生活环境,创造有利于人力资源开发的“科学与利用科学”,以及“尊重知识、珍惜人才、珍惜人才”的社会氛围,对于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的发展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三、大学如何开展科普

针对大学开展科普的研究可以仔细刻画成三个层次:第一,了解大学等科研院所在科普上自身的优势;第二,大学以及其他科研机构开展科普活动的重要意义;第三,开展科普的具体方法和可行性措施。

(一)为何选择大学和研究院

大学与科研院所的主要职能是开展教学和进行科学研究,主要目标以培养杰出人才和研发高新科技成果,另一方面大学与科研院所也是科普工作的主干之一,其中原因有以下三点:

(1)科普具有专业性,时效性。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从事的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专业背景知识,掌握世界最新的学术动态,拥有可以向公众展示的最新科研成果,这些都是科普传播的优势和特点;

(2)科学普及是科学研究的动力。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社会和公众的理解、认可和支持,这些都受到自身科学素质的制约和影响。科学技术知识转化为公民和国家权力,必须面向社会大众;

(3)科普是调动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和兴趣,投身科学事业的有效途径。如果没有一代又一代献身于科学技术的新人,大学和研究所将成为空壳。

(二)开展科普活动的积极意义

大学及其研究领域具有雄厚底蕴,掌握最新的国际学术动向,有最新的科研成果可以向公众展示,这些都是科普传播的优势和特点。他们开展科普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推动经济和科技进步

大学不仅聚集高等教育人才,还孵化了最新的科技成果。专业科技知识的展示可以吸引很多非专业人士提供广泛的建议,促进科技创新和进步,进而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通过科学研究过程的演示和科技成果的宣传,公众可以亲自感受科技带来的好处的人,理解科学发展和自主创新的发展理念,并赢得应有的地位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科技工作。

(2)促进青少年的就业与课业

通过开展科普活动,大学提供公众,尤其是年轻人,有机会接近接触前端实验室和一流的科研仪器,和理解科学研究工作的内容通过参与实际的科学研究项目,这对年轻人有很大的指导作用,选择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例如,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每年都会为保定当地中学提供课外参观学习机会,同时设置课外兴趣课程,培养高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多样化学课特色科普

对比于传统科普场地——科技馆和博物馆,大多数大学根据自身的研究优势,依托实验室等工作场所开展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科普活动。除了开放实验室和举办展厅,他们还组织并参与大型科普活动,如全国科技周和科学普及,为以报告或专题科普,编译和发布一系列科普出版物,创建科普列与媒体,并组织社会活动,如科普进校园和社区。

(4)积极引导公共形成科学精神

高校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危机中发挥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教授学者应该在相关领域进行了正确科学的解释,为公众解答疑问,避免封建迷信复辟,和伪科学横向的现象出现,例如张悟本在电视节目上鼓吹绿豆之妙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專家及时对绿豆客观做出评价,一定程度上遏制这类伪科学的传播,当然这也是仍然远远不够,如当时有专家学者以更科学角度去刨析养生问题,则不会引发一场全国范围的养生闹剧。

(5)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往往科学中新理论、新发明和新工程技术的出现于学科的边缘或交叉,重视跨学科将使科学本身发展到一个更深层次、更高层次。在大学中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不仅要成为该领域的专家,还要掌握相关领域的科学知识。在科学领域,他们是科普的主体,而在相邻或其他领域,他们可能是科普的接受者。通过这两个过程,科普活动大大扩展了他们的知识结构。

(三)常见科普开展活动

近年来,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科普工作的方式日益多样化。例如,中国科学研究院将科普活动开展很一个品牌活动,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有效的组织体系,系统地保障了科普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与科普互补发展的趋势正在逐步形成。目前,大学和研究机构通常采用以下三大类方法来普及科学:

(1)让人们走近科普

1.向社会开放科技资源

许多大学都有自己的教育资源,如科普馆、实验室、科普教室、图书馆和标本中心。学校在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做好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向社会开放这些独特的资源,接受公众参观,讲解实验设备和实验结果的科学知识,培养公众的科学兴趣。

2.提供科普参观教育服务

另一方面,大学中教授学者除了为学生传授知识,还能成为一名科普解说员,让社会上非专业人员了解到科学的魅力,把本身封闭的大学教育打开,既能培养大众科学精神和提高群众科学水平,也能拓展自身教研,将研究用于公共事业,同时为新技术普及推广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2)让科普走入社会

1.科普进校园

高校往往利用自身优势学科的科普资源深入校园,为中小学生提供服务,即培养中小学生对科学技术兴趣,也提高学生的科学认识水平。例如。河北农业大学运用自身在农学上的特色为学校周边中小学提供特色的农学课堂,一方面体现了中小学新课标素质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拓展学生对农学的认识,该项活动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好。

2.科普进社区

科普进社区的主要载体为高校科普志愿服务社(下文简称大学志愿者),大学志愿者是依托高校和基层社区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普的公益性组织。大学志愿者为居民提供免费或超低价格的咨询服务,解答居民提出的科学问题,致力于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科普服务。

3.科普下乡

乡村多处于城市的郊区,因为其交通运输落后、信息闭塞往往容易滋生迷信的思想和传播伪科学,所以对比其他地区更需要科普,相应科普下乡的主体则应该是各校大学寒假实践小队,其一在寒暑假中能有较为完整的时间可以开设系统全面的科普,其二这类活动既满足了乡村欠发达地区对科普的需求,也让学生注重了学以致用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科普作品以及讲座

1.由在职科研人员和退休教授撰写高质量科普文章

科普书籍和期刊是传播科学知识和精神的良好载体。组织科研人员,特别是退休学者撰写和出版科普书籍,是科研机构开展科普工作的另一种有效途径。科技工作者运用深刻的科学知识,向社会推广通俗易懂、思想艺术素质较强的科普书刊,使公众更加熟悉深刻的科学技术知识。

2.举办科普报告与讲座

大学中有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和院士,利用他们的“名人效应”,向公众进行科普报道和讲座,大力传播科学知识,吸引了一大批渴望科学技术的人,使他们受到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熏陶。

3.与媒体合办科普栏目

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平台,如与电视台、广播电台联合举办科普栏目,若客观条件不允许,我们可以选择通过微博平台或者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向社会外界输出科普教育。总的来说,无论是选择电视广播,还是微信微博,借助媒体平台依然是科学传播的重要方式。

四、总结及建议

100年前的五月四日,一群大学里莘莘学子走出校园,拯救国家于危难中,传播了科学与民主的思想。如今走过40周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科技水平跃上发达国家之列,但是国民科学素养与之相比还远远不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全国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支柱的高等教育学府——大学,岂能袖手旁观而独善其身,现在正是需要由大学领导打开封闭大门,让社会各界了解大学里最新的科研成果,正是需要学生志愿者走出校门为社区或乡村做科普教育;正是需要学者走出实验室,走入中小学课堂带给他们科学的启蒙。

参考文献

[1] 朱建国.中国科普现状及对策研究[A].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2010湖北省科协工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2010.

[2] 翟杰全,任福君.大学科普的现状大学科普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对大学科普问题的微观政治学分析[J].科技导报,2015,33(02):113-119.

[3] 舒志彪,詹正茂.大学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现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10):221-233.

[4] 杨晶,王楠.我国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科普活动现状研究[J].科普研究,2015,10(06):93-101.

[5] 吉杰.公共图书馆科普教育与展览活动融合发展模式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7(12):36-38.

猜你喜欢
科普教育科学素质对策研究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策略
依托“村淘”项目建立科普教育网络平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