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2019-08-27 20:52瞿静静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藤野作文同学

瞿静静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上天赐给我们两只耳朵两只眼睛,但是只有一张口,要求人们多听多看。”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会倾听、敷衍倾听、假装倾听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实,只有孩子们在课堂上认真聆听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话语,积极思考,才能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才能打造高效课堂。基于课堂倾听所存在的这一问题,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开展了学生倾听能力培养的实践活动。

一、营造一定氛围,为培养学生倾听能力蓄势

实践伊始,教师针对学生平时的倾听表现,有意识地提出一定的要求:首先,在倾听的时候做到专注,即不分神,有耐心地听完老师和同学的表达;其次,在倾听的时候做到细致,即能听出老师和同学表达中的细节,并领会于心。当然,教师仅仅提出要求是不够的,还需要一定的跟进措施。如我们学校的每个班级都会划分学习小组,通过小组评分制来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激发学习热情。

二、划分阶段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第一阶段:听出层次

我在上完《藤野先生》之后,这样总结该文:本文讲述了我与藤野先生相识、相交的过程,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认真负责和毫无民族偏见的博大胸怀;同时,以我的爱国之情作为暗线,叙述了我弃医从文的原因;本文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来记叙,条理和层次都非常清晰。

教师总结完后,提问:你从老师的这段话中听出了几层意思?请用“第一,第二,第三……”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起初,学生的复述并不是很完美,漏听、错听的现象很多,可能是因为刚刚开始,学生不太熟悉这种复述方式。于是,我坚持每堂课至少有一次这样的训练。训练的要点就是,教师要先陈述稍长的一段话,学生听完后分点复述,同学之间再相互补充、修改,直至正确。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倾听效率也稍有提高,复述的正确率越来越高。当然,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倾听老师的陈述,同样适用于倾听同学的发言。在使用时,可灵活运用。

第二阶段:听出重点

在教学《囚绿记》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主旨,需出示写作背景。一般老师会用白板展示。为了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我是这样说的:“同学们,请你们拿出一张纸,老师将要朗读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请你们边听边记录下对我们理解本文主旨有帮助的关键词。”

听记的这种方法,我是学于黄厚江老师。这种训练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听出关键点。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难度,所以听记只是第二阶段训练的热身赛。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我要求学生扔掉记录纸,倾听时在脑中记下你听到的关键词。增加难度之后,学生操作时当然不会那么得心应手,总会漏记那么几个,相互补充之后,便会记全。我觉得这一训练的重点不在于要求学生记得有多全,关键在于学生能否专注于倾听。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我把这种方法运用于作文讲评中。我会直接朗读学生作文,听完后,让他们说出这篇作文中最大的优点和缺点有哪些。久而久之,学生已经习惯于这种作文讲评的方式。每次我朗读作文时,他们都能做到侧耳倾听,心无旁骛。

第三阶段:听出问题

在赏析《论美》这篇课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时,有学生分析道:“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这句话运用了引用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证了优雅的修养对人来说是最为重要的。起初,学生并未听出问题,也或者有学生听出了问题,但是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我又重复了這句话,然后问道:这整句话都用到了引用论证吗?学生此时才说出了他们的想法,“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这句话不属于引用论证。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总有表达错误的时候,或者,学生在听课时也会产生一些质疑,这些错误或是质疑如果不能在听课的过程中及时纠正或是解答,可能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倾听之时,能听出问题。这对于学生倾听的要求又有所提高,不仅要求学生能集中注意力,而且要求学生能带着思辨去倾听。

三、阶段训练总结,以激励形成长效倾听习惯

经过阶段性的实践之后,要进行阶段性总结。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计算每组的得分情况,评出“最佳倾听小组”,给予一定的表扬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倾听兴趣,为下阶段的倾听训练做好准备。倾听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这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断地指导和提醒,所以阶段性总结可以给孩子一定的反思及激励作用。

训练的过程中有过失败,但更多的是收获与喜悦。看着孩子们慢慢地可以听清同伴的发言,可以听出重点,甚至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我的内心也是惊喜万分。总之,让学生学会倾听,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这一好习惯将会陪伴他们终身。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新区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藤野作文同学
藤野先生谈鲁迅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追问,让文本解读走得更远……——从《藤野先生》的阅读教学所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