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小学低段识字教学中的运用

2019-08-27 20:52夏颖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识字书写汉字

夏颖

识字是小学语文的基础,但是许多教师在识字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多采用反复抄写、机械记忆的方式,而且对于生字,他们只注重写,而忽视识,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导致小学低段识字教学效率低下。基于此种教学现象,教师要善于将多媒体融入到识字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提高小学低段识字教学效率。

一、合理使用多媒体,设计趣味性识字教学活动

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为学生设计趣味性十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注意力高度集中,认真学习每一个汉字。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晴”这个字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个部首大转盘。小朋友们,这是今天老师为大家设计的一个游戏,大家看这些新的部首,谁认识?(多媒體显示竖心旁、目字旁)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提问:这些部首,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好朋友,大家发现了吗?(青)那么,它们和青宝宝组在一起,大家还认识吗?这时滚动多媒体屏幕,以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读:请、情、清、晴、睛……教师出示图片:“大家瞧一瞧,这个括号里应该让哪一个字宝宝住进去呢?”(出示:今天是个大 天。)学生找出答案后,教师针对“晴”字进行趣味讲解。教师的趣味性语言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能充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与“晴天”相关的图片和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勾起学生对“晴天”这个生活场景的真实感受,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意义识记,使学生与课堂学习达到真正的和谐统一。

二、从学生注意点出发,合理设计教学结构

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注意的维持和调控。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点,合理设计教学结构。

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树和喜鹊》中的生字词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先为学生展示: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等词组,并在每一个词组下面配上相应的图片,视觉的冲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和记忆,并让学生注意“一”字的读音。然后,教师出示第二组词:只有、一只、种树、种子。这一组词语的目的是让学生注意相同字在不同词语中发音不同。最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孤”字的含义以及正确的书写方式,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只有一棵树、一只喜鹊的画面,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看到这个画面时,喜鹊内心是怎样的?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回答说:孤单。(板书:孤单)同时,教师为学生讲解“孤”“单”字的结构,让学生认识子字旁和倒八头。

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优势,生动形象地展示文本内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感受到汉字的识记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且图片的辅助教学能有效帮助学生对词语进行理解、掌握,最终完成识字教学的任务,解决教学的重难点。

三、多媒体展示与教师示范相结合,强化教学效果

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并不是让教师在课堂中过分依赖多媒体展开教学,有的教师在进行笔画笔顺教学时,完全用课件取代,这是不可取的。即使课件能够全方位展示书写顺序,但是由于学生年纪小,接受事物的能力差,学生很容易对这样的教学课堂失去热情。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起到辅助性作用,而真正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的还是教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将多媒体展示与自身正确示范指导相结合,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识字书写能力。

比如,带领学生学习《古对今》这一节课时,首先,教师带领学生玩相反词语对对碰的游戏。比如我说左,你说右。(上——下,大——小,古——今)然后,带领学生一同学习“古”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展示的“古”字书写方法,以及书写过程中所要注意的事项。当学生观看完视频后,教师要在黑板上画出田字格,为学生展示“古”字的正确写法,并告诉学生:上半部第一横要写长些;下半部的“口”字要想写得好,上面大来下面小。押韵的讲解和示范,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古”字的正确书写方法。最后,根据教师的示范,请学生在田字格本上描红写字。

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能够在游戏、多媒体的展示以及教师的示范中,帮助学生记忆汉字。同时教学中,把多媒体课件与教师范读相结合,这样会对学生准确掌握汉字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总而言之,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认真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并将其内容呈现在多媒体上,使课堂呈现动态发展,让学生在掌握汉字书写的正确方法时,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好奇心,突破教学重难点任务,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效率。

作者简介:江苏省东台市第一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识字书写汉字
Unwritten 尚未书写
用什么书写呢?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识字
识字儿歌
识字谜语
书写春天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