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合教学要“神”“形”兼备

2019-08-27 20:52张绪波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教头变色龙林冲

张绪波

[案例描述]

师:刚刚同学们通过阅读第12小节,借助关键词语,领略了变色龙捕捉食物时的“快”和“准”。为什么它能够做到呢?

生:老师,这与变色龙的身体有关。

师:你能说得更具体一些吗?

生:变色龙的“每只眼睛都能单独转来转去,分别观望四面八方的东西”。在空中飞行的蝴蝶当然能够被它及时发现。

生:还不止如此。特别是单独转来转去,这可厉害了,简直是一心二用啊!一只眼睛看蝴蝶,说不定另外一只眼睛看蜻蜓呢!只要是靠近的昆虫,都逃不了它的“法眼”。

师:再看看它的眼睛,还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生:我还发现,它能“观望四面八方”。这是由于它的“两眼凸起”,连身后的事物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样的眼睛就保证了它能够及时发现昆虫,自然捕捉起来就方便了。

师:你可真了不起啊!能把第11小节和第9小节的内容连在一起理解,正是由于具备了“凶相毕露”的外形,才使得眼睛具备了独特的功能。

生:老师,还有呢!你看,它的眼睛同时注视一个事物的时候,会产生立体感,这样就可准确判断自己与昆虫之间的距离。如果昆虫离自己太远了,它就一动不动,如果昆虫近了,它就可以捕捉了。

生:我有补充。眼睛的这一功能太重要了。前一段时间我去电影院看3D电影,感觉可真实了。有了立体感,变色龙就可以准确判断距离。而且蝴蝶是在空中飞行,又不是静止不动的,变色龙还要预判蝴蝶飞行的方向,这些都是眼睛的功劳。

生:光有眼睛,没有舌头也不行。伸出去的角度,伸多远,使多大的力气,这些全是舌头在发挥作用。

师:请大家再读读课文,变色龙的捕食,还与身体的哪些部分有关?

生:变色龙“可以连续几个小时挂在枝叶上一动不动”,飞行的蝴蝶自然不容易发现它。要想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变色龙的“四只短脚”,脚短方便贴近树枝,再加上爪子锋利,就可以几个小时一动不动。

生:蝴蝶发现不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会变色嘛!它躲在绿莹莹的藤蔓里,全身翠绿色,蝴蝶一定把它當作一片叶子了。

师: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自己的阅读和思考,你们是把哪几个部分联系在了一起,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了变色龙捕捉食物的又快又准?

生:是外形和捕食。

生:还有变色。

师:这样的描写又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呢?

生:动物的外形和它的捕食有着密切的联系。

生:我看过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动物为了生存,经过几千万年的演化,会变成各种各样。变色龙也是这样,它的眼睛、舌头,以及四肢,还有身体会变色,都是为了捕食才这样的。

生:会变色,不仅昆虫发现不了它,可能它的天敌也不容易发现。

师:这是内容上的联系,在表达方法上又有怎样的启示呢?

生:可以先介绍一种动物的外形,再介绍它捕食的动作。

生:不一定是捕食,或者介绍睡觉啊,玩耍啊什么的。

生:我想提醒大家的是,要注意动物的外形和它的动作之间的关系,就像变色龙的眼睛、舌头与捕食。

师:这样的表达方法,把动物的外“形”和捕食的“神”韵结合在了一起,老师希望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能看得到。

[案例反思]

1.追寻习作指导的单元内整合

以上案例,在单元整合的教学实施中,依托单元的习作要求,寻找到本单元课文整合教学的切入点,不失为一条捷径。其一符合教材的编排特点,其二较好地把阅读和习作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单元在本册教材中还有不少,例如第四单元的习作是“对别人说说心里话”,重点在于情感的表达。结合本次习作要求,情感的表达可以分为:直接抒发、以景衬情、回忆情景。而这样的表达,在《在大海中永生》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两篇课文中,更为集中地呈现出来。在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如何指导学生加以运用,那就需要实实在在的练习。“光说不练假把式。”真情实感的表达,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更为重要的是要在习作中应用。刚好,本班有名邹同学因为家庭原因而转学回老家江西上学,在孩子们难舍和伤心的氛围中,借助这一契机,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三种抒情的方法,把想说的心里话写一写,在此基础上,完成《习作4》的教学。

2.基于学习方法的跨单元整合

“学习”,从字面上来看,是分为“学”和“习”。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什么,怎么学,都需要基于学情来考虑。例如《推敲》一课,从韩愈的谈话中,可以揣摩出“推敲”的基本内容:其一,合礼(理),“礼”即道德、规范,“理”即事实、规律;其二,合情,即语言文字的表达要符合具体的情境和事物的情趣;其三,合韵,即语言文字本身所具有的音韵和节奏美。在学习中可以把《推敲》和《黄鹤楼送别》两篇课文进行整合,运用“推敲”的方法实施《黄鹤楼送别》一课的教学。从课堂的学习效果来看,学生找准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诗人表达的“合情”——依依惜别,不忍分离;“合礼(理)”——白帆远去,沙鸥点点,举杯饯行,一饮而尽;“合韵”——“楼”“州”“流”押韵。以方法为线索的教学,让整合走出了别样的风景。

3.遵循文体推进的全教材整合

备课时,我有意图将本单元四篇课文放在一个框架下进行教学,用前三篇课文,来代替说理文中的事例,用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这样的处理虽然较好地实现了知识和情感上的整合,但是对于说理文这一类文体的学习,则显得孤立和单一了,没能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形成整体性的结构,“整合”的作用没能完全实现。不难发现,苏教版教材的编排有回环往复、逐步推进的特点。基于这样的理解,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回顾四年级时曾学过的《说勤奋》一文,用自己的方式比较两篇文章的结构,思考同样是说理文,两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不一样。最后,拓展延伸出五年级下册的《谈礼貌》,再用比较的方法去发现新的不同之处。

4.突出人物特点的教材外整合

合理利用,有效开发为“单元整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例如,第七单元“古人古文”的整合,必不可少的要将课外阅读纳入教学之中。在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时,让学生借助文中的关键词句来品味人物特点。当读到“洪教头恨不得一口吞了林冲”一句时,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林冲和洪教头往日无怨,近日无仇,为何如此仇恨林冲?”《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在收入本册教科书中时,进行了改编和删减,从人物形象来看,更加凸显了林冲和洪教头,在写作表达上运用了对比的方法。特别是第四自然段,着力描写了洪教头的一连串动作和语言,而林冲的表现则显得轻描淡写。这一对比用洪教头的粗俗鲁莽、目中无人、骄傲自大,反衬出林冲的谦虚有礼、沉着冷静,也为林冲最终打败洪教头作了铺垫。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逸仙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教头变色龙林冲
神奇变色龙
谁打翻了洪教头
林冲的世界 一直在下雪
神奇的变色龙
小小变色龙
王佩珊:通信站的“魔鬼教头”
试论林冲的忍与狠
林冲的生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