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开发,深度挖掘

2019-08-27 04:07韩燕秋
课外语文·下 2019年7期
关键词:选修课程挖掘开发

韩燕秋

【摘要】高中语文的课程体系兼顾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但高考考纲中直指选修内容的考查少之又少,因此部分语文教师轻视甚至漠视选修系列的教材,使其陷入如同“鸡肋”的尴尬境地,走马观花式的教学乃是众生态。当下如何走出选修课教学的误区,让其更好地辅助和巩固必修课程,是一线教师亟须攻克的难关。

【关键词】选修课程;开发;挖掘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既是课程结构本身的重大突破和超越,也是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设置它的价值取向就是让学生在必修一至必修五的学习基础上采取多样的自主选择,以切实提高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此外,选修课程系列的系统性让学生的学习和研知空间得以更加开放,一方面尊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与个性发展的现实需求,也能于无形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而提升语文学科的素养。

由上可知,作为直面高考的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找到二者“零距离”的契合点是至关重要的,进而有步骤、有层次、有实效地落实选修内容的教学。在此,我以自己近几年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实践为基础,同时以语文高效教学法为切入口,浅尝辄止地梳理和总结了对选修教材处理的一些拙见。

一、“必”“选”互补,各显神通,诱发学生探讨选修课程的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见得,教师传授知识尤其是新知识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课的基石。同时立足于学情来看,高中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探索新事物的内在动力,所以在进行选修课教学之前,向学生展示了课程设置的情况、五个系列的内容特点并针对每个系列抛出一个开放式的探讨问题,借此诱发探索课文的兴趣。与此同时以阅读为主的选修课程,内容包罗万象,如有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仔细比较必修课程的系列模块,不难发现其与必修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更确切地说是必修课程的提高与拓展。此外选修课程具有任选性的自由,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学习,开阔知识视野,发展技能、特长,陶冶情操,提高整体素养。因而学生于无形之中就打开了探索选修课的一扇窗,选课时少的是盲目的自由选择,取而代之的是为了满足兴趣学习的所需。“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宣传效果,既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探讨选修课的求知欲,更好地为利用和挖掘选修课程的作用夯下了坚实的根基。

二、“必”“选”兼修,挖掘联系,凸显现代语文课程结构的优势

鉴于必修与选修课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对选修课进行教学时要特别注意二者的衔接,关注学生从必修到选修的平稳过渡和顺畅连接。同时也兼顾对选修内容的适度深化,切实做好拓展与延伸的相关内容,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比如选修课教材中的“探究讨论”等相关链接,对创作背景缘起的介绍和后人对选文的相关评述,这是区别于必修课程的独特之处,也是选修课程匠心独运的设计体现,对此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欣赏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拓展延伸,学会采用比较式的赏析方法,以此深挖教材内涵,进而提升学生的探究、鉴赏能力。如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中的《项羽之死》这篇课文,不妨把必修课中的《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篇文章作为赏析的基础,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适度地拓展和延伸,从而更好地挖掘到《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独有魅力;再如,把必修中屈原的《离骚》和选修中的《湘夫人》进行比较鉴赏,引导学生把握屈原的骚体诗特点以及深刻体悟屈原的“香车美人”理想。又如必修中的《登高》《咏怀古迹》和选修课本中的《登岳阳楼》进行整体阅读,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总之教师可以通过选修课和必修课的种种联系,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认真研读,仔细揣摩,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增强语文课堂的效率,展示大语文学科的魅力。

三、横向拓展,举一反三,培养归纳能力

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正如古话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因此语文知识的教学,也理所应当注重程序性知识的传授,唯有使学生学了之后能“知其然”,才能起到对整个语文知识有着比较系统认识和操作范式的目的。由此见得单篇教学、孤军作战、不成系统不是选修课应有的风范,否则会陷入“教得再多,学得再多,也只是量的积累,而无质的突破”的境地,这也体现了语文的教学缺少实效性。所以要提高选修课的实效性,举一反三,总结规律是必不可少的。例如,选取了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共十篇的《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学中应师生合作探讨并精读一到两篇后,总结人物传记在写法上的共同点,再指导学生以这个共同点为基础去对照其他的篇目,把其中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找出来,就能顺水推舟地总结出写人物传记的写作特色,即丰富的材料作依据;充分反映主人公的曲折人生;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突出人物的精神气质;将史料的真实性与描写的生动性有机结合;择要介绍,不必面面俱到等。照此方法,一本选修课只需教师精心指导一两篇,引导学生照葫芦画瓢,举一反三,总结规律,这一类文章的阅读便不解自破,既可让学生的知识得到有效拓展,又锻炼了举一反三,规律总结的思维能力,于无形之中提高了选修课教学的实效性。

四、纵向挖掘,研知探究,提升思维高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因此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最佳阵地之一就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当然也要清晰地认知必修与选修之间的关系,必修是基础,选修是提升。因而选修是在必修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这就决定了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其重要目的。例如在选修系列《中国小说欣赏》中“家族的记忆”单元的《家》的节选《祖孙之间》的教学中,可以巧妙地设计这三个探究题:如何理解高老太爷与子女之间的疏离和成仇?从选文你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有怎样的特点?时至今日,你如何评价中国传统家庭的伦理观念?题目探究的背后折射出对选修教学深度的挖掘,让学生在解决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思维方面的动态的、飞跃的提升。由此不仅获得的是知识,更是一种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和筛选、整合、概括信息的能力,思路上的豁然开朗也有助于推动思维上“更上一层楼”的提升和发展。

一言以蔽之,选修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体现了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教学内容的拓展与豐富,更重要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极大程度上拓展了语文课堂的内涵和外延,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深度与高度,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增强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鉴于教学经验的不足和对选修课程探讨的有限,只能浅尝辄止地揭开选修课程的神秘的面纱,因而以上只是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拙见,希望能达到抛砖引玉的妙效,以期各位同仁更好、更强地挖掘出选修课程的无限潜能。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选修课程挖掘开发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让学生自己选择课程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潮课”热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