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业优势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019-08-27 02:22黄月胜胡丹
求知导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黄月胜 胡丹

摘 要:一些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存在师资力量薄弱、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功能发挥不够等突出问题。因此,必须明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原则,探讨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专业优势;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2-0151-02

近年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陆续开展并不断深入推进,全社会重视、鼓励创新创业的土壤也正在形成。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理论研究还不够广泛深入,实践探索也不够丰富成熟,教育效果有待提高。有必要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原则、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原则

(1)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原则。创新创业教育不应该是一小部分教师的事情,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增加几门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应该深刻认识其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作用。不仅要面向少部分具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同学,更要向全体大学生普及,在普及的基础上分层次开展。要调动广大专业课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切实将学科优势转化为创新创业优势,鼓励学生在充分了解学科发展趋势及深入专业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业,而不是脱离专业学习的盲目创业,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2)育人原则。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必须进行价值引领和人格塑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励和引导学生健全身心,勇于创造,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提高社会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实践性原则。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明确发展方向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实践,只有通过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才能把有关知识转化成能力。高校应高度重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好、利用好校内和校外实践教育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发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教材,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改变应试教育模式,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互动。

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一些学校生师比过高,随着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的开设,随之而来的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水平不高已成为突出问题。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专职教师更是匮乏,难以满足日益受重视的创新创业教育需求。为了解决专任教师数量有限的问题,学校只能在短时间内搞突击培训,甚至有些教师没有参加培训就开始上课。一些教师无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也没有系统地学习创新创业理论知识,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的高校创新创业课采用大班上课,授课教师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人员及学生工作部门的辅导员兼任,上课以理论讲授为主,课程考核也往往采用书面形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依然是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普遍现象。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场地不足,管理机构不健全,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很多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充满热情但也存在认识误区,将创新与创业割裂开来,忽视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不清楚创业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有的大学生甚至将技术含量低的摆地摊、开小卖铺、快递寄取、打印复印等美其名曰创业,认为创业就是当老板,借口“创业”逃课甚至辍学,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学风。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将创新创业和专业课程体系有效地融合,新增的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与专业教育相互独立,脱离了专业教育的“双创”教育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功能发挥不够。“双创”教育应该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抓手,要加强思想引领,将“双创”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与中国梦教育结合起来,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使创新创业教育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一些高校全员、全程、全方位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氛围远未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功能发挥远远不够。

三、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1)加强相关教师引育工作。时代的发展进步对大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多元化的要求,也对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加大相关教师的技能培训力度,鼓励教师取得相应的技能证书,提高他们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尽快打造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一方面通过考察、挂职、访学等方式,支持教师走出校门到企业和有关单位学习,开阔视野,提升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积极引进高水平专业教师,加强与社会机构的合作,用好校友资源,面向社会聘请兼职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技能竞赛、精品课程评选等活动,激发教师钻研的积极性,通过评先奖优,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在进行教学评价、工作量计算和职称晋升等方面,充分考虑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2)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创新是我国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创新能力愈发成为综合国力竞争、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创新创业是人人皆能的一种自我实现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创业可理解为实践层面的创新。应坚持创新引领创业、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导向,支持以专业为依托的创新者去创业,将科学研究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改变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达到以学促创、以创促学的良性循环。应该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和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改变学生“创新创业只是那些想开公司同学的事情”等错误观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发明家和创业者,而是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在学生心中播撒创新创业的种子,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生力量。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教育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