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水盐结合”双业互补文章 助推盐业持续发展
——对山东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推进海水淡化项目的思考

2019-08-31 02:58翟光恒仇一林
中国盐业 2019年9期
关键词:海盐盐业淡化

翟光恒 仇一林

随着各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新开发项目对用地需求量不断增加,盐业生产所需用土地因其相对其他工业用地社会奉献值低、回报率小而逐年被缩减,加之卤水资源的逐步缩减,海盐减产成为必然趋势。近年来,随着盐业自身和下游两碱行业的发展,作为“化学工业之母”的盐业产能下降,不仅影响到盐业自身的发展,也将带来盐化工产业的低迷。为此,山东要维持盐业持续发展并继续带动盐化工产业进步,就必须有后续资源的替代或开发,这成为目前需要重点研究的战略性课题。

当前盐业的生产现状分析

盐是基础资源性产品,其资源来源主要为三大类:海水、地下盐矿、盐湖。当前,许多内陆省份的盐矿大都处于农耕区或城镇,地下盐矿的长期开采,将导致局部地区出现地面塌陷等地质构造的变化。另外,由于生产技术含量低、规模优势不明显、设备配套水平薄弱、运输费用偏高等因素,矿盐生产耗能一直居高不下。还有一方面,虽然全国范围内的湖盐产量相当可观,但由于品质低、运输路径远等原因,使得湖盐开发受到天然地理位置的限制。与之相比,海水制盐虽然需要较大的土地面积,但因其生产主要依靠太阳蒸发,所有相对经济、环保、清洁没有污染问题或二次污染的可能,而且丰富的海水储量为海盐生产提供了资源保障。面对盐田缩减、卤水资源萎缩等势不可挡的现状,要保证盐业基本产能,单单依靠利用海水生产或扩产很难实现。因此,要提高产能,必须改变生产能力和生产方式。

海水淡化产业的弊端

山东是人口大省,也是资源性缺水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专家部门预测,2020年前山东缺水量每年约40 亿立方,到2030年缺水量预计超过50 亿立方。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水质性缺水并存,加剧了全省水资源供需之间的不平衡。尽管通过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国家大型水利工程对山东淡水资源起到一定的补充调节作用,但从整个华北地区看,河北、天津、北京、辽宁等渤海沿岸一带区域仍都存在缺水问题。现有的淡水来源补给受气候、成本等因素影响稳定性差,淡水资源很难满足正常供应。

近年来,国家把海水淡化作为解决淡水短缺的战略选择和重要措施,在沿海大规模建设海水淡化工程项目,有效增加水资源总量,改善水资源结构,提高了水资源的安全保障。国务院对此也专门下发文件,指导海水淡化项目的发展。目前,从海水淡化技术层面来看,国内外已经普遍使用的反渗透技术基本可以满足海水淡化、经济供水的需要。但是,海水淡化技术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依然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浓盐水的排放。目前使用的反渗透技术,基本上是把海水一分为二,一半淡水,一半浓缩海水。理论上讲,这些浓缩海水排放到海里不会形成污染,但是从实际运行的效果看,海水淡化产生的浓盐水中,因包含杀菌剂、混凝剂、阻垢剂、缓蚀剂、消泡剂等多种废弃物,直接排入海洋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在目前技术条件下,淡化海水产生的高盐废水含盐量比正常海水增加约l 倍,大量浓盐水排放到海洋中,会对耐盐性较差海洋生物产生一定影响,对渔业等海洋经济造成一定损失。特别是渤海湾海域的水流交换条件差,尤其是莱州湾,作为适合海水淡化的优势地区海水的循环周期更长,在其周边大规模发展海水淡化项目,必将进一步加剧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所以国务院、国家有关部门颁发文件禁止海水淡化后的浓盐水直排入海中。因此,解决海水淡化的关键性问题并不是海水淡化的技术,而是解决浓盐水综合利用问题。

双业并举,产业互补

海水日晒制盐是我国的传统产业,利用海水淡化后的浓盐水滩晒制盐,是现阶段解决浓海水排放难题的有效途径。以浓海水为原料进行滩晒制盐,让海水淡化与海盐产业互补发展,在山东独具优势。尽管山东有广袤的滩涂和盐田设施,如果把浓盐水作为自然资源、利用传统制盐工艺进行生产,一是消化能力有限,即与海水淡化衔接的规模能力有限;二是海水淡化相对集中的优势,在分散的盐场结构基础上难以得到实现。所以,需要对海盐生产的传统工艺进行技术改造。

目前有多种浓盐水处理技术,但从应用状况看,膜蒸馏法处理海水淡化后的浓盐水因其技术的先进性和经济实用性,成为集成海水淡化和海盐生产相结合的关键技术。如果能够通过高新技术嫁接或对多种技术综合利用,形成“双业互补”优势,综合利用海水淡化后的浓盐水制盐,彻底实现浓缩海水制盐的工业化生产,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实现突破,不仅能够为海盐生产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同时,对省内缺水城市乃至省外的淡水补给也不无裨益。

“水盐结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通过两个产业的技术性衔接,“水盐结合”能实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山东现有的淡水输送水利工程设施比较齐备,无需大规模工程改造,可以节省大量的工程投资;

充足的浓盐水资源将为山东盐业和盐化工产业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资源保障,同时与高新技术结合,将大幅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海水淡化和浓盐水制盐这两项工程均属于“清洁工程”范畴,既符合蓝黄战略环保、生态、清洁的要求,又能满足当地对湿地保护、盐碱地改造、气候环境维持的需要;

浓盐水制盐工业化道路的实现,可以大大提高盐田的生产面积单产和盐田的利用效率。

为此,“水盐结合”生产方式凭借其资源的相对集中优势,可以在局部地区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群,不仅能够维护盐行业、水行业共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可为其他行业的参与与发展、实现共赢合作创造条件。

猜你喜欢
海盐盐业淡化
盐城监:跨越千年的海盐文化
清新福建 生态海盐
唐宋以来盐业古官印辑考
用平和的叙述淡化存在的荒谬——论尹向东的中短篇小说
海盐可可
赵启三:从创造“金丝猴”到进军盐业新蓝海,七旬“剑客”为实业鼓与呼
福盐,海盐中的贵族
发改委批复31省盐业体制改革方案
提升下垂的嘴角 淡化法令纹
重庆中井坝明清盐业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