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针治疗肩胛下肌劳损的疗效观察

2019-08-31 07:21吴宣锴韦礼贵陈小刚吴健邹异黄泳朝
智慧健康 2019年21期
关键词:劳损肩胛针刺

吴宣锴,韦礼贵,陈小刚,吴健,邹异,黄泳朝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明秀分院,广西 南宁 530001)

0 引言

肩胛下肌是人体强有力的上臂内旋肌,在上臂极度外展后旋时会产生损伤。肩胛下肌对于盂肱关节的稳定性尤为重要,损伤后会对患者肩关节功能造成一定损伤[1]。目前,临床中对于肩胛下肌损伤缺乏相应的认识和检查,导致患者较易形成慢性损伤。近年来,中医学者采用中医针刺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但效果欠佳[2]。本疗效观察中我院采用粗针针刺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接诊的120例肩胛下肌劳损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患者入院ID号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研究组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为19-73岁,平均(53.24±6.82)岁。病程为5 d至3年。平均(1.87±0.82)年。病因:慢性劳损病史患者26例,急性外伤20例,风湿病患者7例,不明病因患者7例。对照组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为23-70岁,平均(55.210±7.11)岁。病程为10d至3.5年。平均(1.92±0.76)年。病因:慢性劳损病史患者30例,急性外伤18例,风湿病患者10例,不明病因患者2例。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状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方式。具体为:①患者取侧卧位,选择肩、肩井、肩贞、天宗、手三里等穴位进行针刺。②患者取仰卧位,对选取穴位的周围进行常规消毒,采用0.3 mm×40 mm的无菌针进行针刺治疗。③手法:平补平泻,并且在穴位留针20-30 min,每日1次。治疗10次。

观察组则采用粗针进行针刺治疗。①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定位于肩胛冈下2 c m,以肩胛冈中外1/3交界及肩胛冈中内1/3交界作为穿刺点,屈肘内收,双手环抱治疗床。②常规消毒,采用0.5 mm×80-120 mm的一次性医用粗针进行针刺治疗。③左手拇指低于肩胛骨的外缘,右手提针与皮肤呈90°刺入。粗针穿刺达肩胛骨面后,粗针贴骨面以穿刺点为中心做扇形剥离。④针刺结束后,嘱患者活动肩部,做肩关节内收动作。每4-6日进行一次治疗,粗针治疗一次到两次。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疗效及治疗前后疼痛模拟评分(VAS)变化情况。具体疗效评价标准为[3]:显效:患者的肩胛下部及下角上方的疼痛状况完全消失;有效:患者肩胛下部及下角上方的疼痛得到缓解,但仍存在压痛点;无效:患者症状未得到好转。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选择专业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22.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为(),比较应用配对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为[n(%)],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P<0.05表示两组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评估

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8.33%)明显高于对照组(86.6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4.3243,P=0.0376),详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评价[n(%)]

2.2 两组VAS评分评估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VAS评分评估

表2 两组VAS评分评估

时间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P观察组 60 7.86±1.23 2.98±1.12 22.7231 0.0000对照组 60 7.91±1.72 4.78±1.23 11.4658 0.0000 t - 0.1832 8.3815 - -P - 0.8550 0.0000 - -

3 讨论

目前临床研究中,对于肩袖损伤、肩袖撕裂等肩关节部位疾病研究较多,而对于单纯的肩胛下肌劳损缺乏认识,导致部分患者发展成为慢性的肩胛下肌损伤[4]。该病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且由于肩胛下肌位于较深的位置,导致患者长期有酸胀、不适感。对于该病与肩周炎、颈椎病的鉴别,是指导临床治疗,改善治疗效果的关键[5]。

针刺疗法是中医的治疗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临床各类肌肉损伤疾病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多项临床研究显示,中医针刺疗法对于肌肉疼痛、关节内疼痛的治疗效果较好[6]。针刺治疗能够“通经接气”,能够激发经气,通过关节部位进行治疗,对于各类肌肉酸痛等疾病效果较好。

相较于传统细针针刺,粗针治疗能够在同一穴位反复进行不同方向的针刺,左手拇指低于肩胛骨的外缘,右手提针与皮肤呈90°刺入。粗针穿刺达肩胛骨面后,粗针贴骨面做扇形剥离。而后浅层,之后改变针刺的方向。上下左右,进行多次的穿刺,逐渐进行加深。祖国医学认为,手太阳经经脉“出肩解,绕肩胛,交就肩上”,对于肩胛下肌劳损治疗的关键在于对于经络的疏通。针刺穴位治疗能够调和气血、理顺经络,从而发挥良好的镇痛效果。本研究显示,粗针治疗肩胛下肌劳损患者,总有效率明显提升(98.33% vs 86.67%),表明患者疼痛状况均得到明显好转。且疼痛评分明显降低(2.98±1.12分 vs 4.78±1.23分),表明患者的疼痛。

综上所述,粗针治疗肩胛下肌劳损患者,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疼痛状况,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劳损肩胛针刺
肩胛盂的骨性解剖结构
肩胛下肌损伤分型及治疗研究进展
肩胛下旋综合征研究进展
论按摩手法在羽毛球运动中常见慢性劳损的应用
强化肩胛带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
热疗并脉冲穴位刺激治疗中老年膝关节劳损78例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
手法联合活动牵引治疗劳损性上腰痛1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