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心理健康“一体三翼”服务模式构建

2019-09-03 03:32张文霞赵凯娜
职业技术教育 2019年14期
关键词:服务模式高职生心理健康

张文霞?赵凯娜

摘 要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改革和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体制需要借助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成功案例,从关注课程体系、活动形式和服务管理三方面入手,构建“一体三翼”的服务模式。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的有效构建,能够防治高职生群体存在的诸多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帮助高职生建立健全人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高职生;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一体三翼”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14-0069-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关乎高职生未来个人幸福和社会和谐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际冲突、亲子冲突、师生冲突、自我同一混乱等问题加重了高职生的心理负担,为许多高职生带来了心理上的困扰和生理上的伤害。同时,由于高职生在初、高中时经常被教师忽视,因而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挫折和自卑心理,情感较为脆弱,会有更多的迷茫与焦虑情绪,对自己的人生缺乏规划[1]。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面临许多障碍,深层分析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极具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不仅可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而且能够促使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更加科学化、有序化、专业化和规范化。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现状

虽然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指导文件,但是目前還没有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政策。因此,高职院校只能参照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文件开展工作。所以,高职院校会出现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差、针对性不强等问题[2]。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的构建仍处于学习、探索、研究阶段,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存在种种不当和弊端。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较为落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度不高,而且在实施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课程服务模式僵化问题,重专业知识传授而忽视实践体验、学科定位和考评制度不当、教学模式单一、缺少学科教育特色等问题,不能满足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需求。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对身份的认同感较低,对职业教育和未来就业竞争力的信心不足,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浮于表面,不愿意主动接受心理咨询,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在实际行动中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化发展,存在形式化问题。很多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应付了事,重形式轻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空洞泛化。

二、高职院校“一体三翼”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群众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化到“美好生活需要”。心理服务也伴随社会转型,由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转向了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由传统心理学的“干预、疏导”模式转向积极心理学的“建设、培育”模式。新时代的高职院校,理应紧跟时代步伐,构建“一体三翼”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一体”是指突出一个主旨,即高职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三翼”是指通过三条路径实现,即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行政服务管理,具体见表1。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和工作的推广离不开课程的研发。有学者调研得出,67.6%的学生表示高职院校开设了相关课程,57.2%的高职院校教师表示课程性质是必修课与选修课均有,45.4%的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上满36学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41.5%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讲授与活动相结合的形式授课[3]。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采取教师授课、专家讲座等方式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授课、讲座等传统教学模式有助于快速普及心理健康常识,但缺乏趣味性,很难提升高职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达不到预期效果。构建适合高职生成长发展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首要任务是加大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研发力度。

1.专业地位:重点提升、贯穿生涯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高职院校应将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专业学科地位等同起来,定性为必修课程并伴随高职生整个学习生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地位,这不仅有利于加强师生对心理健康和发展的关注程度,也能够矫正高职生对于心理学的偏见和错误认知,帮助高职生减少情绪冲突、人际障碍、学业困难等问题,实现高职生积极健康发展。

2.教学模式:立足所需、推陈出新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借鉴国外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如重视个人价值和潜能发展的“邀请模式”、以生活生涯发展理论为基础的“心理辅导综合模式”、强调学校发展性辅导的“顾问教师计划”等新颖多样的课程教学模式[4]。结合当代高职生身心发展特点,创造性地讲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和教育内容需要,有选择地发挥教师或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引导为主,课程内容应脱离思政、德育内容,着眼于现实存在的问题,如寝室室友冲突、校园暴力等热点问题;切合高职生生活实际,深入到高职生群体的日常生活中去,减少高职生与心理健康课程的距离感,提高高职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高职院校心理教师应该将体验式教学、团体辅导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创设出适合室内外学习发展的生理心理相结合的全新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加强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通过慕课、翻转课堂等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进行最大程度的普及化。

3.课程内容:百家争鸣、润物无声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应丰富化、延展化。教师应设计适合不同年级高职生心理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例如,对于新生在人际交往、生活适应能力、学习等方面给予知识的传授和支持,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全新的生活,积极投入到大学学习生活中去。对于二年级学生着重情绪情感教育、健全人格教育、家庭婚恋观教育以及性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要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预防毕业生因就业压力而引起的心理问题等。

除对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内容的普及,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设计和策划应打破传统思维,相关院系和部门可以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科需要开设促进高职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隐性课程。例如,可以将书法、绘画等课程与心理学结合起来,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观念和心理卫生思想,立足于学科兴趣,渗透心理知识,更有利于扭转高职生对心理咨询的态度和观念,增强高职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接纳程度和吸收程度。

4.考评制度:因“课”而异、因“生”而宜

课程的考评制度应根据课程性质作出调整,千篇一律的考试问责制并不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多以实践为主,学校心理教师不能简单地以考试来评定分数,心理健康课程考核形式应丰富化,可采用面试、团体辅导、朋辈互助的形式,通过报告、咨询感言等方式呈现,根据不同课程内容采取有效促进高职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考评制度。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服务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模式最基础的部分,是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模式的第一步。高职院校心理教师只有“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才能够取得最佳的效果。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

丰富多元化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模式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尽可能全面地推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在高职院校学生心中“扎根发芽”,高职院校心理教师及相关人员必须努力创设出更多丰富有趣的活动,吸引更多高职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热情。

1.推广“互联网+”:普及安全、虚拟有效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博客以及各大教育门户网站平台,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持续关注新时代高职生心理健康发展状况。以某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例,其开设了具有特色的心理服务微信公众平台并面向全体师生。除了熟知的讲座外,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策划了以“友谊之花,筑爱之沙”为主题的寝室人际关系团体沙盘游戏成长计划。立足于近些年高职院校寝室人际冲突热点问题,以寝室为单位,开展小团体的沙盘治疗,通过解决寝室室友之间的人际冲突和矛盾,重建寝室文明,进而引导高职生巧妙应对大范围内的人际关系。这种“先扫一屋,后扫天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模式既能够聚焦到与高职生切身成长相关的核心问题,又能够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兼顾了防御和治疗高职生存在的隐性心理健康问题,有效地解决了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对象边缘化问题。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发应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借助互联网平台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网络虚拟性特点,可以减少高职生对于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的抵触和排斥,便于引导更多高职生积极主动解决心理问题和冲突。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与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共同开发网络虚拟心理咨询室,建设安全隐秘的高职生心理论坛,可与传媒学院合作,定期在校媒播放心理访谈节目等。借助信息媒体的力量,能够增强和激发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活力,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意义和内涵,更好地发挥和实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功能和目的。

2.建立“社会服务+”:取之社会、用之社会

高职院校应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服务的节点和交集,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服务模式的时效性和可行性。以香港城市大学为例,该校把全人發展的思想概括为心灵、智能、体能、社交、美艺、事业及情绪七方面。其心理辅导教育中包含了例如“用户导向”(User-oriented)“体验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等10个特色。前者主张按照学生需求和生活方式设计服务;后者强调体验学习,通过经验、活动、反思去学习[5]。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服务模式,可借鉴英美等国家经验,构建“药物管理&24小时紧急护理”模式,形成“校医院+高职生心理咨询中心+专业治疗机构”的一步到位的服务模式[6]。这种服务模式不仅能够专业而全面地帮助高职生进行心理治疗和疏导,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保密,提升寻求帮助的高职生的安全感,提高其心理敞开水平。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施和开展要与基础教育、政府、企业等广结关系,在合作中渗透心理知识教育,在互助中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一方面,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基础教育的缺失有关,因此高职院校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关注基础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状况,建立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高职院校可以以地区为限,“分区划片”与中小学搭建合作平台。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各院系应走进社会,进入社区,开展一系列能够帮助高职生更为直观了解社会、提高社会竞争力和生存能力的义工活动,减缓毕业时因为就业压力所引起的各种心理问题。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行政服务管理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行政服务管理需要树立高职特色,服务于高职生的实际心理需要。

1.专业提升:支持投入、重视培训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对于整体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作用。根据近十年中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展对比发现,英美等国家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发展迅速并呈现女性化趋势,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数量和专业水平上与外国同行相比,差距较大。总的来说,我国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力度不够[7]。结合国情和高职院校实际情况,高职院校应提高对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定期外派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参加学习小组、工作坊等活动,支持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参加心理学课程培训和咨询案例课程培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素质能力,以便于能灵活应对复杂多样的心理问题。

2.服务意识:规范培训、严密考核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优化学生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帮助高职生解决生活或学业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对来访高职生能否接受咨询和帮助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要激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其工作的主动性,避免以疏离、冷漠的态度和不当的服务程序加剧与来访学生的隔阂,从而给来访学生造成更严重的心理负担和障碍。高职院校应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严格正规的岗前培训和考核,加强其服务意识,优化其服务态度,以平等、尊重、共情、严谨的工作信条扭转和改善高职生对心理咨询认知上的误区和心理的恐惧排斥。

3.档案建设:著书立传、详细全面

心理档案好比个体的“传记”,除了性别、宗教信仰、家庭构成等基本的人口学资料外,横向可包括情绪、认知、性向、兴趣、人际关系、意志努力、学习障碍等各个心理层面的心理测量、数据报告以及反馈评价,纵向上可反映高职三年个体心理层面的转变、发展和成长。另外,心理档案也应详细记录个体的家庭背景、家庭成员关系、同辈群体特征、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曾经历过的重大生活事件等内容。

高职生心理档案建设是一项对于缓解高职生心理问题至关重要又复杂烦琐的工作,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不能将其简单地等同于通过心理测量而获得的数据报告。完善高职生心理档案建设工作,有利于心理健康工作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对来访者最全面的认知并设计出咨询方案,达到最好的心理咨询效果。

参 考 文 献

[1]俞国良,王浩.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觀念的再思考:访谈证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4)106-108.

[2]林孟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J].现代职业教育,2017(9):186-187.

[3]俞国良,王浩,罗晓路.心理健康教育:高等院校的类型差异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1):119-122.

[4]方双虎,陈志强.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1.38(3):1-7.

[5]樊富珉.香港高校心理辅导及其对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7):65-69.

[6]李明忠,李静,魏丽颖.英美高校“以学生为主体”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及其实践[J].保定学院学报,2016(1):97-101.

[7]丁笑生.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7(6):121-123.

猜你喜欢
服务模式高职生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高职生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生的学习现状与改善措施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关于高职生换元积分法教学的探索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模式研究
文化馆总分馆制服务模式的实施探索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