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自评健康的影响

2019-09-06 00:20成媛杨蔚蔚刘燕林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自测幻想流浪

成媛, 杨蔚蔚, 刘燕林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人口流动性逐渐增加,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流动性也逐渐增加,这类群体在精神症状影响下随时可能发生各种不可预测的肇事肇祸行为,损坏公共设施,危害公共安全,破坏社会的安定和谐[1]。国内的社会保障制度使这类群体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2],但要使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全面恢复健康,还需要从社会支持等多方面努力,引导其形成积极的应对方式,提高其自评健康水平,最终帮助他们顺利回归社会。本研究调查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这个特殊群体的自评健康状态,探讨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自评健康状态的影响,为帮助其全面恢复健康,引导其回归社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15年4月—2017年8月由警察或救助站送至某精神病院且经过治疗的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入组标准:①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tenth edition,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②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③能正常交流且配合调查。排除标准:①有严重的心、肝、肾等躯体疾病者;②有自杀自伤倾向者;③精神活性物质依赖者。共纳入研究对象125例,其中男性70例,女性55例,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30±11.5岁,受教育年限6~12年,平均受教育年限8±3.6年。

1.2 研究方法

研究者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然后由调查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125名对象进行现场调查。调查问卷包括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应对方式问卷、自测健康评定量表。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3](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由肖水源编制,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客观支持评分越高,表明受试者所获得的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或帮助越多,越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主观支持评分越高,表明研究对象在社会中获得的尊重、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度越高;对支持的利用度评分越高,表明受试者对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的利用程度越好。

应对方式问卷[3](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CSQ)由肖计划编制,用于考察受试者在面对应激事件时所采取的策略。共包含62个项目,分为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6个维度。有研究显示,积极的应付行为(解决问题+求助)得分减去消极应付行为(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得分可作为应对方式的评价指标[4]。

自测健康评定量表[3](Self-rated Health Measurement Scale Version 1.0,SRHMS)由10个维度(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日常生活功能、身体活动功能、正向情绪、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认知功能、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社会支持、健康总体自测)、48个条目组成,涉及受试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状况三方面内容。每个条目的理论最高值是10,最小值为0。其中1~18条目组成自测生理健康评定子量表,19~34条目组成自测心理健康评定子量表,35~47条目组成自测社会健康评定子量表。各维度得分越高,表明受试者的健康状况越好。

1.3 统计分析

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社会支持、应对方式、自评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相关性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与解决问题、求助维度呈正相关,与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维度呈负相关,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越倾向于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如求助、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反之,社会支持水平越低,越倾向于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如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见表1。

2.2 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与自评健康相关性分析

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水平与自评健康各维度的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受试者获得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自评健康状况越好。见表2。

2.3 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应对方式与自评健康之间的相关关系

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求助维度与自评健康分数呈正相关,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维度与自评健康分数呈显著负相关,即个体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更好地保持健康状态。见表3。

表1 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r

注:*P<0.05,**P<0.01

表2 社会支持与自评健康的相关性分析 r

注:*P<0.05,**P<0.01

表3 应对方式与自评健康的相关性分析 r

注:*P<0.05,**P<0.01

2.4 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自评健康的影响

以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各维度为自变量,以自评健康总分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分析,以检测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对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自评健康的预测作用。结果表明,对于自评健康这一变量,被纳入回归方程的变量有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幻想、逃避3个维度,以及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维度,其联合解释力为0.315,且标准回归方程为:自评健康=0.146*解决问题+(-0.182)*幻想+(-0.372)*退避+0.233*主观支持。见表4。

表4 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自评健康预测的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自评健康水平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在现代健康理念的医学模式下,自评健康已经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健康测量方法之一,并成为传统健康测量的良好补充[5]。本研究结果表明,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这一特殊群体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自评健康水平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提示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是包括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康复,这与对其他群体进行的自评健康研究结果类似[6],提示全社会应从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关注这个特殊群体,全方位采取措施,促进其健康恢复和社会融入。

3.2 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水平较低,以致自评健康水平较低

社会支持与解决问题、求助维度呈正相关,而与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维度呈负相关,所以获得较多社会支持的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面对困境时倾向于积极的应对方式,而获得社会支持较少的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则往往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这与傅春恋等[7]的研究结果一致。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人员和资金不足导致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客观支持度低,抑郁、焦虑、自知力缺乏和病耻感等不良心理因素导致主观支持度低,缺乏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以及不懂如何寻求帮助导致社会支持利用率低。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幻想、退避和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进入回归方程,且他们对方程的总预测力是31.5%。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属于弱势群体,总体社会支持水平较低[8],进而影响了其应付问题的方式,使得他们更可能采取退避、幻想这样的消极应对方式去对待问题,从而导致自评健康水平降低[4]。

3.3 应从加强社会支持、改善应对方式入手,提高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评健康水平

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如果缺乏来自社会和家庭的社会支持,不能受到关于处理应急状况的正确引导,自评健康状况处于较差的状态,可能会出现病情反复,容易肇事肇祸[1],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帮助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重构社会支持网络[9],加强应对方式的引导,帮助他们回归社会[10],对于维持社会和谐稳定有着重要意义。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为建立完善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防治、救助、管理及平稳回归社会的服务体系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自测幻想流浪
流浪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流浪的歌
流浪猫鲍勃
知识点自测
锁不住的幻想
给远方
一年级上册10月学习能力自测
幻想画
幻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