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竹产业标准化建设探析

2019-09-09 02:27林美如
世界竹藤通讯 2019年4期
关键词:福建省标准化体系

林美如

(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 福州350013)

自 《全国竹产业发展规划 (2013—2020年) 》 印发以来, 福建省自觉践行 “提升一产、壮大二产、 打造三产、 三产联动” 的竹产业发展路子, 以竹资源培育为基础, 以重点县建设为带动, 全面推进竹产品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 促进竹文化建设和竹生态旅游, 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经营体系建设,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 近年来, 通过优化 “一产”、 深化 “二产”、 强化 “三产”, 福建省竹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当前, 福建竹产业产值已突破600 亿元, 但仍存在着三产发展不协调、 集聚优势不突出、 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市场宣传推广能力不足等问题和短板。 质量兴竹、标准先行, 产业振兴、 标准赋能。 充分利用好当前的产业政策, 吸收相关行业的发展经验, 以新的观念和思维全面提速竹产业发展, 走标准化、 规模化、 智能化、 集团化发展道路, 是福建省竹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2]。

1 竹产业标准化现状

1.1 标准化政策规划情况

《福建省林业厅 福建省财政厅关于做好2017 年笋竹精深加工示范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 明确提出,给予获得国家林业标准化示范企业称号的笋竹加工企业补助30 万元。 农业农村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 个部门印发的《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 年) 》 提出“推进农业全程标准化, 健全完善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加快引进转化国际先进农业标准, 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政府领导提出的“分行业把福建省的标准体系做得更加完善、 更加扎实” 的要求, 进一步加快推进各行业产业的发展, 切实发挥标准在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指导各行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2017 年12 月福建省政府标准化协调推进厅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加强行业标准体系建设的通知》 (闽标联办[2017]1 号), 拟在本省各行业主管部门全面启动标准体系建设工作, 要求各单位及时出台本行业标准体系建设方案; 结合各行业发展特点, 梳理行业发展中涉及的标准要素, 搭建本行业特色标准体系结构; 选取标准体系中迫切需求且暂无标准可依的项目启动标准制修订工作; 同时给出了《关于编制福建省行业标准体系的指导意见(试行) 》; 并对完成标准体系建设方案和行业标准体系初稿的时间做出了明确规定。 距离完成行业标准体系初稿时限要求已过去1 年有余, 目前尚未见到相关的后续报道。 竹产业标准化建设尚未形成中长期规划, 未见构建福建省竹产业标准体系, 无法更好地确定整个竹产业的未来标准研制方向。

1.2 标准化技术机构创建情况

福建对省级标委会给予10 万的奖励扶持。 从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机构来看, 福建省竹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尚未成立, 缺乏竹产业标准化工作宣传交流平台。 2 个相关的标委会分别为: SAFJ/TC2 福建省造纸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FJ/TC4 福建省人造板及林化工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而同为福建省农业7 大优势特色产业之一的茶业, 其产业标准化工作则更加可圈可点。 2017 年福建省茶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 后续工作也如火如荼, 一届一次和二次会议相继召开, 茶产业标准化工作宣传交流平台的搭建, 极大地推进了茶产业标准的研制。

为提升服务福建省竹产业链协调发展能力, 极有必要在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七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意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发展七条措施的通知》《福建省省级财政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及标准化相关法律、 政策的基础上, 加快落实《福建省林竹千亿元产业实施方案》, 搭建福建省竹产业标准化工作宣传交流平台, 形成竹产业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 助力福建省竹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3 竹产业标准制定情况

1.3.1 地方标准制定情况

根据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标准信息平台的检索结果, 截至2019 年1 月1 日, 福建省已发布的竹产业相关地方标准共计32 项(表1), 主要涉及竹材培育、 加工过程及产品标准。 从表1 可以看出,现有福建省地方标准数量不多、 范围偏窄, 尚未构建起完整的竹业全程标准体系, 且在竹林生态旅游、 产品追溯等方面鲜有相关标准出台, 不利于竹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度、 持续开展。 其中, 福建省竹产区南平市在竹产业标准制修订方面的参与度较省内其他竹产区大, 已参与制定了5 项国家标准、1 项行业标准, 主导制定了省地方标准5 项, 参与制定了省地方标准7 项, 涉及栽培标准、 加工过程标准、 产品标准、 检测标准和流通销售标准5 个部分。

表1 福建省制定的竹产业地方标准

表1 (续)

从上表可以看出: 一产、 二产标准多, 三产标准为零。 在32 项现有地方标准中, 栽培标准为17项, 产品标准为11 项。 栽培标准和产品标准居多,竹流通销售和竹旅游标准极少。 竹子生态培育、 竹材加工利用、 竹子化学加工利用、 竹食品和竹副产品开发、 竹纤维开发和利用, 是当前竹产业标准化的热点领域也是薄弱领域。 但与同为竹业大省的江西、 四川、 浙江相比, 福建省竹相关地标数量居首位。 江西省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显示: 江西省现行竹领域地方标准仅2 项; 从浙江省地方标准网查询到的与竹相关的地方标准为13 项, 均为2009 年之后发布实施; 四川省标准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显示, 四川省共发布22 项竹产业相关标准, 且均为2010 年之后发布实施。 由于竹产业涉及面大, 而各个细分行业的企业标准、 行业标准、 国家标准体系建设的进程不同, 福建省已有的标准远未覆盖整个竹产业链, 也缺乏系统的推广与使用, 这就导致了部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无标可依、 各行其是, 产品质量不可控制。

1.3.2 竹产业企业标准制定情况

根据企业标准公开国家信息平台的查询结果,福建省至少有24 家企业在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平台上上传企业标准相关信息, 其中以南平生产型企业居多, 有13 家南平生产型企业上传企业标准并公开产品清单20 项。 其中, 又以企业初级产品标准多。 企业产品标准多集中在笋罐头、 笋干、 竹筷、竹牙签、 竹菜板传统初级产品方面, 新产品和附加值高的产品标准少。 随着产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竹产业标准化的领域和范围还需不断拓展延伸。

1.3.3 标准化试点示范情况

截至2016 年12 月, 福建已创建5 家竹产业相关的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及国家林业标准化示范企业, 分别是福建省建瓯市华宇竹业有限公司、 福建茗匠竹艺科技有限公司、 福建元力活性炭股份有限公司、 邵武中竹纸业有限公司、 三明市健盛食品有限公司。 福建省与竹相关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有6 个, 详见表2。

从立项年份看, 福建省竹产业标准化试点示范立项时间较早的是2003 年的国家级试点项目: 邵武市竹浆林标准化示范区; 立项时间最近的项目是2013 年的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绿竹笋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 从建设成效看, 以2008 年的毛竹笋用林标准化示范区为例, 经过3 年示范区建设, 该示范区带动竹农3 300 户; 竹农年人均收入为5 780元, 比2008 年人均收入的4 680 元增加了1 100 元;鲜笋单产提高280 公斤/667 m2, 单价提高1 元/kg(数据来源于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信息平台)。 但从农标示范区平台审批状态看, 只有3 个项目已完成验收(均为国家级试点), 其他项目信息尚未填报完整。 可见福建省竹产业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成果并不乐观, 近5 年未有新立项项目, 示范区的建设进展较为缓慢。

表2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福建分布情况

1.3.4 企业实施标准情况

从走访调研企业来看, 龙头企业和出口型企业标准执行效果好, 小型企业标准执行效果差。 龙头企业更熟悉了解标准并有效实施, 标准化意识普遍更强, 有的还制定了要求更高的内控标准, 企业标准体系也相对完善; 大多出口型企业不仅对国内标准熟悉, 对国外标准也较为了解, 能很好地贯彻执行相关标准; 这2 类企业也非常重视相关认证, 如通过了ISO 9001、 ISO 14001 和OHSAS18001 认证,有些企业的竹林基地还通过了FSC 森林体系认证;小型企业实力不强, 出于成本考虑以模仿求生存,较少考虑标准的问题。

2 竹产业标准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竹产业标准化战略尚未建立

1) 尚未制定竹业全程标准体系, 竹产业标准化工作缺乏宏观指导, 在具体标准的制修订上缺乏计划性, 未能指引整个行业的未来标准研制方向。

2) 竹产业技术标准的国际化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对欧盟、 美国、 日本等竹产品主要出口国可能设置的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制约的重视程度不够。

3) 竹产业相关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少, 缺乏支撑竹产业标准化研究的机构, 不利于争抢行业话语权。

4) 竹产业标准化建设的激励和推动机制不足。限于政策激励机制、 发展观念等原因, 竹产业企业、协会、 相关部门更多从局部和自身眼前利益出发,从推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层面来开展标准化建设的机制建设不足。

2.2 标准化工作滞后于竹产业发展

近年来, 福建省竹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竹产业涉及的领域和门类不断扩大, 竹产品精深加工不断推进。 全国最大的竹茶具生产基地和木质活性炭产业基地也坐落在福建, 2017 年福建省竹产业产值占全国竹产业经济总量的1/4 强。 但标准化现状与该省竹产业发展并不相称, 各产竹市县鲜少发布关于竹产业的农业技术规范, 团体标准数量为零,自我声明公开平台公开的企业标准也仅有24 项, 现有的竹子标准远没有覆盖完整的竹产业链。 以福建海博斯化学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竹原纤维为例, 该企业建成国内首条年产500 t 竹原纤维产业化生产线, 产品被广泛应用在纺织、 汽车内饰、 医疗卫生材料等领域, 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地方标准, 更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和ISO 标准, 严重制约其参与世界竞争。 与同为福建省7 大优势产业的茶产业相比差距较大, 近年来茶相关标准研制在国际标准、 团体标准、 省地方标准制定上加足马力, 已填补茶机械、茶具、 茶文化、 茶旅游、 茶流通等领域标准的空白,促进了茶产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 竹产业标准工作也有必要继续发力, 推动现有标准实施, 并做好经验总结, 形成新的标准, 解决标准闲置、 标准陈旧、 标准缺失等问题。

2.3 标准化意识有待加强

1) 标准执行力不强, 如个别笋竹加工企业在产品制作上未按照相关国家标准执行, 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2) 企业参与标准化制定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福建省地方标准DB35/T 1211-2011 《竹菜板》, 作为全国竹菜板主产区的南平市政和县却未有企业参与制订。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上公开的竹相关团体标准为8 项, 由福建省相关团体制定的数量为0。

3 竹产业标准体系建设的意义

质量兴竹、 标准先行, 产业振兴、 标准赋能。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将2019 年定调为“标准体系建设年”。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局长张茅强调, 要着力化解标准缺失的矛盾, 着力解决标准闲置的问题, 着力推进标准化改革, 着力提升我国标准国际化水平,认真抓好推动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工作, 大力推进标准化战略, 以高标准促进高质量发展[3]。 竹产业标准体系的构建是编制竹子标准制、 修订规划和计划的依据之一; 是促进竹产业标准化工作范围内的标准组成达到科学合理化的基础; 是包括竹产业现有、 应用和预计发展的标准的全面蓝图, 并将随着竹产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得到更新和充实[4]。 基于产业联动视角的福建省竹产业标准体系的构建既落实了“标准体系建设年” 的主题, 又在以下2 个方面具备积极意义: 促进福建省竹产业一二三产业联动协调发展和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对确保竹产业持续发展, 加强自主创新和打造富有地区特色的自主品牌、 生产高附加值产品, 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有助于推进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实现由中低端向高端迈进、 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 由量的扩张向量质并举的华丽转型, 呈现出农民增收、 企业增效、 财政增税的多赢格局。

4 竹产业标准化发展的建议

为实现以标准化为支撑手段, 强化竹产业标准化工作, 提升福建省竹产业标准化水平, 特提出如下建议。

4.1 搭建标准化工作平台, 建立标准化管理机制

发挥福建省各级竹产业协会、 竹相关合作社的组织协调力量, 进一步重视竹产业标准化工作, 自上而下逐步建立健全竹产业标准化管理组织, 建立健全竹产业相关标准制定与实施的领导机构, 推动福建省竹产业标准化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尽快制定福建版竹产业发展规划或竹产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主动加强与全国竹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际竹藤中心等标准化组织或成员的沟通合作, 尽快成立福建省竹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积极参与到国际标准、 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 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和实施应用中去。

4.2 持续推进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

自2015 年起, 福建省农业厅启动的竹材(笋)精深加工示范县项目, 推动笋竹材精深加工, 已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福建省林业厅 福建省财政厅关于做好2017 年笋竹精深加工示范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 也明确“获得国家林业标准化示范企业的笋竹加工企业给予补助30 万元”。 但福建省现有的竹产业相关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少, 最近5 年无新立标准化试点项目。 建议加大对笋竹加工企业标准化补助政策等的宣传, 继续动员竹企申报竹相关领域标准化试点项目, 将丰产竹林培育示范基地、 笋竹材精深加工、 竹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中的经验予以总结提炼, 以点带面, 助推福建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4.3 注重标准复审, 推动标准制修订

随着技术的发展, 已有标准中的内容有些已偏离实际应用。 建议按时开展标准的复审, 及时对标准进行更改或作废, 并提出新的标准制修订需求。据统计, 我国有国家和省部级竹类研究成果100 多项,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竹产品和专利技术450 多项[5], 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对我国竹林培育、 加工及竹产品深度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议围绕竹材生态培育、 竹质新材料、 竹旅结合领域, 推动科技成果向标准转化, 加快缺失领域标准的制定, 提高科技对竹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力。

4.4 加强标准宣贯培训, 提升标准化意识

竹企及相关人员的标准化意识的提高非一步之功, 应加强对竹产业相关政策规划及标准化工作的宣传解读, 召开各类实操性的讲座与培训活动吸引从业人员及管理人员学习标准、 了解标准, 以实际举措支持企业参与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地方标准、 团体标准等的制定, 鼓励从业人员把握“创建一千个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 的机遇,参与竹业标准化基地(示范区) 创建, 进一步提高竹产品企业的标准化意识, 推进竹产业的标准化进程。

4.5 明晰标准化工作战略, 构建竹产业标准体系

构建系统、 科学、 合理、 完善的竹产业标准体系, 是确保竹产业标准水平和竹产品质量提高的基础工作。 当前, 搭建福建省竹产业标准体系已具备一定条件。 竹产业标准化工作可遵循“以二促一带三” 的省竹产业发展原则, 构建一套基于三产业联动视角的且与符合福建省竹产业发展需求的竹产业标准体系, 发挥标准化对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福建竹产业转型升级, 实现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此外, 还可探索构建竹产业标准体系的实施、 评价与改进程序, 推动现有标准落地。

5 构建竹产业标准体系的设想

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已制定与竹产业相关的国家标准72 项、 行业标准82 项; 福建省发布的有关竹产业地方标准34 项。 随着竹子资源的增加和竹产业的不断发展, 竹产业标准化工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福建省南平市编制完成了南平市竹产业标准体系, 制定了“武夷山水” 品牌标准之一: 《 “武夷山水” 产品质量技术规范 笋竹规范》, 并陆续开展了南平市竹产业标准体系宣传培训和“武夷山水” 品牌创建等活动。 但省级的竹产业标准体系尚未建立, 加快研究编制福建省竹产业标准体系, 构建起覆盖产前、 产中、 产后环节, 一、 二、 三产融合发展, 包括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 地方标准、 团体标准等层级, 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结构合理、 技术先进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十分必要。 福建省竹产业标准体系的结构与层次设想如下:

1) 体系表的第一层。 将需要标准化的对象按产业分为一产、 二产和三产, 并梳理出需标准化的对象: 基础通用标准、 栽培标准、 加工过程标准、 产品标准、 检验检测标准、 流通销售标准、 旅游标准和其他为第一层级, 再根据第一层级细化形成第二层级的标准体系框架。

2) 体系表的第二层。 其中基础通用标准第二层次包括术语与分类、 标志与图形符号、 环保通用要求及其他; 栽培标准包括产地环境、 种质资源、 栽培技术、 病虫害防治、 投入品使用、 竹园建设与管理; 加工过程标准包括设计、 采购、 加工工艺、 加工机械设备、 综合能耗; 产品标准可参照LY/T 2608-2016 《竹产品分类》 并结合福建省实际进行增减; 检验检测标准包括质量及理化检验、 安全及卫生检验; 流通销售标准则根据现有的业态分为专业市场和电子商务; 旅游标准则可按照福建省竹旅游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分为规划建设、 产业融合旅游、 竹笋菜肴。

猜你喜欢
福建省标准化体系
标准化简述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交通运输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