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师酉簋

2019-09-09 07:17翟胜利
书画世界 2019年7期
关键词:金文国家博物馆铭文

翟胜利

编者按:2018年伊始,安徽美术出版社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袂推出《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一辑)》,本刊从2018年第一期开始,陆续刊登了法帖部分内容,受到读者的欢迎。现第一辑已介绍完毕,从2018年第十一期开始,本刊将继续刊登本书系第二辑和第三辑的内容,包含宋拓颜真卿《东方朔画赞碑》《刘熊碑》、民国拓《元显携基志》等精良拓本,以及董其昌《行书赠张旭、题卢道士房诗卷》、文天祥草书《谢昌元座右辞卷》等珍贵墨迹本,希望广大读者能喜欢并提出宝贵意见。

师酉簋是西周中期的一件青铜器。作品通高22.5厘米、口径19.1厘米、足径20厘米,重4.94千克。

师酉簋最迟在清代中后期即已出土面世,传世共有四件,一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其余三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四件师酉簋的大小、形制、纹饰、铭文基本相同,应属同时铸就并成组搭配使用的一套青铜礼器。这套礼器器形典雅庄重,铭文书体优美、规范,具有颇高的考古、历史、艺术研究价值,值得学界充分重视。现对其基本情况尤其铭文书法方面的特点进行介绍。为便于行文,本文分别称其为师酉簋甲、乙、丙、丁。

师酉簋甲[《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以下简称《铭图》)编号05347],原藏于阮元、吴云、陈受笙、朱筱沤,后归故宫博物院,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师酉簋乙(《铭图》编号05346),先后经阮元、吴云、金香圃递藏,1959年由国家文物局调拨至故宫博物院。据研究,甲、乙两件师酉簋的器盖出现了互置。

师酉簋丙(《铭图》编号05348),原属朱筱沤、徐乃昌收藏,后归故宫博物院。此簋之盖沿饰窃曲纹,与器身及其他各器盖纹饰明显有异,显然并非原盖,故《三代吉金文存》《殷周金文集成》《金文总集》等金文著作仅收其器铭拓本。吴镇烽先生指出,《小校经阁金文拓本》一书所收盖铭拓片,有可能是该簋盖上的铭文。

师酉簋丁(《铭图》编号05349),失盖,原藏于端方、顾寿康、冯恕,1955年冯公度家属以其名义捐献给故宫博物院。

这组师酉簋的器形、纹饰、铭文均属于西周中晚期的典型样式,此处仅以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师酉簋甲为例加以介绍。器敛口,鼓腹,圜底,圈足下接铸三个兽面状扁足。盖面隆起,上有圈状捉手。口沿两侧有一对兽首半环耳,耳上之兽的兽角呈螺旋状,垂珥上有兽身状纹饰。盖沿、器口沿分别饰以大小相间的重环纹,圈足饰单体重环纹一周,盖面及腹部饰瓦棱纹。

盖内与器内底对铭107字,分11列,每列9至11字。铭文记载的是一次廷礼册命的事件,其大意为:周王元年正月,王在吴地,到达吴的太庙并主持师酉的册命典礼。公族之官釐作为典礼的宾佑,引导师酉进入庙门,站立于庭院之中。王召史官墙宣读册命书:“师酉,管理你的祖上世代管理的城市官员邑人和王的近卫部队,部队中包含西门、、秦、京、弁狐等地的夷人。赐你大红色的蔽膝,配有红色的带子,还有一套马笼头。日夜恭敬其事,不要荒废我的任命。”师酉拜谢,叩首。为报答和宣扬周天子伟大而美好的任命,师酉制作了这套铜簋, 用来祭祀其亡父乙伯、亡母姬,并希望其子孙后代万年永远宝用这套吉金彝器。

该器外底刻有“阮元宝用”铭文,应为阮元收藏时所制,表明阮元对该器异常珍视。

师酉簋的器形、纹饰、铭文皆表现出显著的西周中晚期特征,结合铭文中出现的年代信息和人物线索推测,铭文记载的册命事件应发生在周懿王元年(前899)或周孝王元年(前891)正月,该组铜器的铸造也大致发生在这一时间之后不久。

周武王克商之后,周人在承繼商代青铜礼乐文明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开拓性的改造和创新,金文书法方面便是如此。西周早期的金文作品,无论首尾尖细或头粗尾细的线条处理,还是有意为之的波磔肥笔,金文均显露出浓郁的晚商遗风。西周中期,经历长期酝酿之后,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得以实施和完善,西周王朝逐渐走向巩固和成熟,周人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气度和风格也逐渐显现出来。这一时期,青铜礼器的铸制数量迅速增加,铭文涉及的内容更加丰富,金文的单篇长度和总体数量均远逾前代。在此过程中,西周金文书法进一步走向成熟。

西周中期是金文书法走向线条化、简约化和规范化的重要时期。商代和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方圆曲直变化显著,常见修饰性的肥笔,这很大程度上源自早期象形文字的仿形特性,如“王”字下端的肥笔来自斧钺刃部的形状,“元”字上端的圆形肥笔源自人头的形状,“彝”字下端肥笔源自人类双手的形状,等等。西周中期,随着金文文字本身的发展以及金文书法艺术的日益成熟,肥笔现象迅速减少,西周金文呈现出规范化、线条化的倾向。从文字形体摆脱原始构型,向符号化的形式美方向演进之后,书写的价值被日益肯定,线条完成了从客观自然仿形到主观美化仿形的改造,字形的图案化使书法艺术从直观审美转向抽象审美,线条变得更加含蓄,更加富于象征含义和艺术感染力。

从西周中期开始,金文文字的实用性和书法美的典范性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法度雍容、线条精劲的金文书法成为西周王朝气度的一种象征和体现。然而这一时期的金文并未因过分追求规范化而陷入刻板僵化的地步,书写者利用线条的粗细短长、刚柔变换,结体的疏密工拙,偏旁的位置调节,字形的大小参差,笔意的疾徐沉浮来调节作品的气韵,多元的变换组合和笔法处理,可以创造出各式各样的书法风格意蕴。

师酉簋铭文字数多达百字以上,篇幅相对较长,其书法结体匀美、笔意纯熟,可以看作是西周中晚期金文的典型代表。在行文布局方面,铭文在保持纵向自然成列的同时,并未勉强追求横向文字的整齐划一,避免陷入呆板窠臼;在字形字体方面则方圆兼施,错落有致,“太”“庙”“公”“族”等字的收放对比和笔法处理使铭文保留了婉转流畅、跳跃灵动的意趣。认真审视细节,还能发现师酉簋铭文中保留了许多过渡时期的特殊现象。如“年”“釐”“册”“秦”“朕”“宝”等字,某些部位还保留着早期金文中的肥笔孑遗,但已退化为复笔所画的圆点;此外,“文”字字形则沿用了典型的西周早期样式。

由于西周青铜礼器并未实现规模化量产,每器须单独制范、书写。师酉簋现存的七篇铭文风格气韵相当接近,应出自一人之手。然而出于书法作品的不可复制性、早期文字字形的不稳定性以及吉金文字的残泐漫漶、锈蚀等多方面原因,各篇铭文均反映出不同程度的差异。

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师酉簋甲的器盖铭文仅有轻微锈蚀,字口清晰可辨,文字宽博雅致,堪称研究、欣赏、学习西周中期金文书法不可多得的珍稀范本。

猜你喜欢
金文国家博物馆铭文
《文心雕龙》与《文选》铭文研究
《漫话国宝·中国国家博物馆》第六站(上)
《漫画国宝·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七站(上)
《漫画王国·中国国家博物馆》第四站(下)
语法填空专练
新见所谓“鱼匕”铭文再考
Analysing the cultural osmosis in English film appreciation class—Troy
读中山王铭文札记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新世纪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入藏商周青铜器集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