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历史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19-09-10 02:22黄忠元
学习与科普 2019年25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探索

黄忠元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社会背景下,在历史教学中融入乡土历史是势在必然。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采取灵活的方式方法融入乡土历史,积极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着力于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关键词:乡土历史  初中历史教学  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实践探索

乡土历史是指家乡或故乡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缩影,是教材中历史知识的具体补充;它丰富了乡土教材,进一步完善历史教材体系,扩展了历史教学的外延,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传承社会文明,凸显乡土文化特征。合理利用乡土历史并融入到初中历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的总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笔者就如何将乡土历史融入到初中历史教学中,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初中历史课堂融入乡土历史的必要性

乡土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教材所讲述的历史只能是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与乡土历史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乡土历史融入到初中历史课堂,给予历史课堂有力的补充、史料佐证、历史解析,对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析、家国情怀这些历史核心素养有重大的意义。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当立足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利用乡土历史,积极拓展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知识视野,着手局部,立足长远,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弘扬和传承乡土历史文化,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意识,让乡土历史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发挥推动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明确了地方课程资源在构建特色课程体系,促进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乡土历史作为历史教育的重要资源,在学生历史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结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的作用,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构建现代化的课程教育体系。由此可见,关于乡土历史的开发与利用,从国家层面开始就已经足够重视。而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需要,积极开发利用乡土历史,对于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乡土历史融入历史教学的方式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探索乡土历史如何融入到历史教学,研究哪些内容适合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展开。

(一)穿插式教学

穿插式教学,即在使用教材时,当教材涉及本地区本民族乡土历史内容,教师可适当地补充穿插乡土历史的内容。使用穿插式教学分为两种情形:一是教材中没有的内容,教师可以补充讲述。如讲授七年级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有关秦朝历史时,结合历史沿革,向学生介绍秦朝時期的历史时,我们可以介绍本地区的历史。

这种结合讲述穿插乡土历史的方法,优点是节约教学时间,便于学生把乡土历史放在整个祖国的背景中去认识,把故乡情和祖国恋结合起来。值得注意的是,穿插式讲授也有缺陷,使乡土历史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

(二)专题式教学

为了使学生对乡土历史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在不影响正常课时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课本知识适当开展乡土历史的集中专题教学。这种方式能够反映乡土历史比较完整的面貌,给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但是,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需要注意乡土历史与历史教科书之间的联系,要让学生将其与课本的相应知识联系起来,不能让乡土历史孤立于历史知识之外。

例如,在讲述抗日战争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熟悉家乡的历史,接受革命思想的教育,增强历史责任感,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简单的乡土历史专题式教学。为此,搜集了大量的乡土历史资料并作了遴选,形成了专题式教学提纲。其中,讲述怀集一中师生的抗日。

1939年,怀集县县城常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曾有一个炸弹落在怀集一中(原名怀集中学)大礼堂背后的空地上。学校不能正常上课,疏散到兴贤、下郭祠堂上课。为了确保师生安全,1939年9月,学校迁到远离县城30公里外的泰来乡泰来寺和石册庙,边上课,边接受军事训练,不时要进行夜行军训练。课余时间,老师教学生唱救亡歌曲,还带学生演话剧,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报名参军,怀集一中学生先后共有三批学生远赴印度、缅甸、滇西(云南西部)与美、英等国部队一起抗日。第三批参加了远征军有6人,邓章(邓尚灿)等人回忆起当年的战斗生活,内心依然热血沸腾。

由于发生在本校怀集县第一中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扣动了学生的心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也给历史课堂全民族抗战以有力的佐证。

(三)开展走访活动

中国各地方都有自己丰富的乡土历史,包括名胜古迹、古遗址、古建筑、古墓、寺庙、

纪念碑、博物馆,以及过去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通过走访活动,让学生从生动具体的、可触摸到的事例中,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存在,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烈士忠魂千秋在,革命精神万代传”。为了追思英烈,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2019年清明节即将到来之际,怀集一中开展了清明节缅怀革命先烈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深入了解怀集革命战斗史和解放战争时期党组织活动,认真倾听邓拔奇、钱兴、植啟芬等革命先烈浴血奋战、顽强斗争、传播革命火种的英雄故事,感受革命先烈们为追求真理坚定信念、不畏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精神洗礼。

通过缅怀先烈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重温了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让学生深刻感受了革命先烈为建设和平、民主社会而勇往直前的爱国情怀和大无畏精神,进一步增强了历史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更好地激励同学们用实际行动缅怀革命先烈,树立远大目标和崇高理想,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这样的走访活动,更能够让学生深刻了解历史、铭记历史,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很多人重视第一课堂,态度较为认真;而对待第二课堂相对而言就比较随意,导致活动质量不高。教师必须重视第二课堂的教育,提高第二课堂的质量,促使学生形成勤于动脑、动口、动手的习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

例如,怀集一中开展“改革开放40周年”学生历史作品评比活动。为了庆祝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围绕怀集的乡土历史文化,结合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怀集一中初中历史备课组全体教师精心组织,开展了“改革开放40周年”学生历史作品评比和展览活动。作品的形式多样,有手工制作、手工画、绘画、手抄报、小论文、诗歌和视频制作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不同的创作形式勾勒了学生心中最美的画图;作品色彩亮丽、惟妙惟肖,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成果和新时代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共创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景。

本次活动,使学生深刻感受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巨变,树立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他们的爱国爱家乡情怀;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丰富了历史第二课堂活动;使历史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实现了历史学科的人文素养教育功能。

总之,利用乡土历史,融入到历史教学,可以把祖国历史讲近了,把历史人物讲亲了,使学生增强了对家乡历史的认识,让学生的历史学习更有活力、更有趣味、更有实效。

参考文献:

茅志明. 浅谈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 科技风, 2014(15):186-187.徐燕.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融入乡土历史的必要性[J]. 教育评论, 1999(3):76-76.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探索
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漫谈
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的教学途径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策略
“微课程”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探索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