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并举、精技优教:数字化卓越中学历史师资培养模式探析

2019-09-10 07:22杜芳张雪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中学历史数字化

杜芳 张雪

摘 要:因应数字化时代师范生教学能力发展的需求,我院在现有历史学科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提出了“厚基础、强技术、优技能”的师资培养理念,将历史专业学习与信息技术应用深度融合,形成专业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全面系统提升师范生的数字化历史专业教学能力,并在实践中深化理解与应用,试图创建具有创新性的“学研并举、精技优教”的数字化优质中学历史师资培养模式。

关键词:数字化; 中学历史; 师资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19)03-0072-06

一、数字化中学历史师资培养模式构建的意义

(一)因应当下数字化师资培养需求

近些年来,国家先后颁布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等前瞻性的政策,不仅为教育信息化指明了方向,更是对教育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化背景下师范人才培养的与时俱进,要求我们要紧扣信息时代对高质量师范人才的需求,积极探求数字化优质中学历史师资培养模式,以信息化带动师范教育体系的结构性变革。优质的中学历史教师在当下和未来都应具备数字化教学理念,熟悉数字化教学环境和工具平台,并具备合理处理、整合、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能力,以及数字化教学、研究、管理与反思能力等。通过对数字化优质中学历史师资培养模式探究,因应时代与教育发展所需,并以此将高师院校历史专业师范生培养推向新高度。

(二)创新数字化师资培养理念与模式

信息化社会要求教师角色发生本质上的转变,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而应该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合作者、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和团队的协调者。[1]因此,我们认为:数字化优质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专业基础扎实、学术视野开阔、问题意识敏锐、具有强烈现实关怀,更重要的是能将历史专业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以“厚基础、强技术、优技能”为理念,强调厚实专业基础,夯实教学研究能力,达至“研教双优”;同时,形成并增进有关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专业整合,提高理论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进而优化教学技能训练,在中学历史教学领域锤炼出优质的数字化学科教学能力。在此培养理念下,创新建立具有示范意义和高水平的“学研并举、精技优教”的数字化优质中学历史师资培养模式,兼容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等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研讨。

(二)输送数字化中学历史优质师资并引领其教学变革

在信息素养教育中,教师充当着重要推动力和先锋的角色,教师的信息素养被认为是构成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元素。[2]数字化优质中学历史师资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有助于为我国基础教育一线输送一批具有信息素养的优质中学历史教师。从更长远的意义来看,这批优质的教师团将会带动基础教育历史教学领域的变革,促使中学历史教师对传统的学科教学进行反思与创新,力求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使得传统教学中的优势与现代信息环境下的教学革新能够完成高效、实效的调适与融合,从而引领中学历史教学在数字化教育教学环境中完成有意义的变革,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生动性、生成性、互动性和高效性等。

(三)拥有良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在培养优质中学历史师资模式的探索过程中,高校与中学的协同探究会提升教师自身的数字化教学能力。历史专业师范生的数字化教学能力将显著提升,他们毕业进入各省中学后,继续数字化教学能力的探索,并以此带动中学历史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的提升。通过探索出具有示范意义的数字化优质中学历史师资模式,依托布局全国的重点中学实习基地,通过共研交流,以及实习生与毕业生的引领性作用,进行该模式的全国性推广,对提升中学历史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将产生良好的效应。

二、数字化优质中学历史师资培养模式的理念

“数字化环境”,即是指“它是以校园网为背景而建构的集教学、管理、娱乐为一体的新型数字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将现实校园的各项资源数字化,形成的一个数字空间,使现实的校园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3]而数字化优质中学历史师资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正是在数字化环境下对高校历史师资创新培养的思考。面对数字化教学的时代所需,我们在创新师资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既要传承历史教学的传统精髓,也要充分适应与运用信息技术,开拓历史教学的新篇。因此,我们将“厚基础、强技术、优技能”作为数字化优质中学历史师资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

“厚基础”是指即使在数字化背景下进行中学历史教学能力的训练,也必须要以厚实的历史学科专业基础为前提。只有对历史知识扎实过硬的掌握,才能进行教学技能实实在在的優化和提升。而在数字化环境下,教师所面临和处理的史学资源更是浩瀚繁杂,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这些资源,就要依赖于教师对于史学的专业功底。

因此,“厚基础”必须作为数字化优质中学历史师资培养模式理念中的排头兵。

“强技术”主要是指在数字化背景下,在“厚基础”的前提下,实现中学历史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最终使得师范生具备七大信息能力,即具备数字化教学理念、熟悉数字化教学环境和工具平台、具备合理处理和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能力、具备数字化课堂教学能力、具备数字化教学研究能力、具备数字化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具备数字化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由此,数字化优质中学历史师资一手抓专业功底,一手抓信息技术,当然这里的“抓信息技术”不是单向地只掌握信息技术,而是将其与历史课程教学进行有效整合,从而成为专业基础过硬并将其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强手。

“优技能”是在“厚基础”和“强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数字化优质中学历史教学技能,即师范生能够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下,综合运用过硬的史学功底、信息能力,以及将历史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能力,不仅对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技能有所优化,更能够因此而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和能力。而且还能够将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进行拓展性地运用,即在课堂之外也可以对师范生进行数字化教学技能的训练、指导和示范。

构建“学研并举、精技优教”的数字化优质中学历史师资培养模式正是在“厚基础”、“强技术”、“优技能”的基本理念下展开的。而这一基本理念构想的基础是深入把握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融合,在“教学能力”与“研究能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础上,精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从而优化历史教育教学,培养数字化优质中学历史教师。其核心与本质是强调要营造或创设一种全新的数字化历史教学环境,从环境角度来看整合,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以外的都是环境。数字化教学环境是这样的一种环境: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资源共享、多重交互(包括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协作交流、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全新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4]

三、数字化优质中学历史师资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模式构建的基础——依托“四个平台”

通过“厚基础、强技术、优技能”的培养理念,探求具有创新性的“学研并举、精技优教”数字化优质中学历史师资培养模式,秉承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并探求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深度融合。依托四个平台,创建师资培养模式的架构:

依托高水平历史学科平台,如历史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一级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为本科历史教学和中学历史师资培养体系提供强大的学科支撑。

2.依托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平台,如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级“研教双优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等,为数字化优质中学历史教师的成长提供良好氛围。又如我院相继建成了《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历史文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古代史》等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中国近代史》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世界近代史》等一批省级精品课程;《史学概论》等一批湖北省优质主干课程;《世界古代史》、《中国文化史概论》等一批校级精品课程,形成了多层次的精品课程体系,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特别重视数字化建设,建成了开放共享的精品课程支撑网站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多媒体资源库。以这些多层次精品课程为重点,以高质量的研究性课群为基础,建设合理的课程体系等。

3.依托充满活力的教研平台,为师资培养提供强大动力。如部分院系推行的研究型教学,采取了小班制、网络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等。

4.依托独具特色的教学对接平台,为师资培养增添活力。如我们可利用教育部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挂靠我院院的有利条件,促进教育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与我院本科教学改革的对接;又如我们还创建了“历史教学研究中心”,作为沟通大学与中学历史教学的渠道,汇聚了一批优秀的历史教研员和中学特级教师,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指导平台,推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这些强大的教学对接平台是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模式构建的路径——高校与中学“双线联动”式指导

运用“高校教师——中学教师”双线联动式指导与良性互动协同培养数字化优质中学历史教师,即以高校历史学科教学论教师与中学一线的历史教师协同研究与实践为纽带,衔接高师院校学科教学论研究与中学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实践探究,充分发挥数字化教育教学环境下两者理论与实践的互促、深度探索。一方面注重探究数字化优质师资培养在中学一线文科专业的共同规律与共性发展问题,另一方面特别关注中学历史学科在数字化优质师资养成中的学科特性与培养特色,以此实现中学历史师资培养模式的新突破。

在探索高校与中学双线联动指导方式,实现师资培养模式的新突破的过程中,有效联络与我院实习基地,如重庆七中、汉阳一中、常青中学、鄂州高中、正定中学、成都石室中学、青海师大附中、成成中学等,以及长期合作的武汉中学、襄阳四中、华师一附中等中学一线的历史教师,其中还有一些特级教师,对师范生的协同培养奠定雄厚的师资基础与教育教学实践平台。比如定期邀请他们在我院为师范生开展与中学历史教学主题相关的讲座,带领我院师范生到中学一线历史课堂去观摩名师上课实况等。如此形成的良性互动式指导,无疑可以共促“学研并举、精技优教”数字化优质师资培养模式的形成。如师范生在本科教育实习阶段也可运用双线联动的指导方式,将其在大学的专业知识与教学理论学习与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习与应用一体化发展的培养模式,即根据师范生的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教育教学问题调研等方面分别采用“高校指导教师——中学指导教师”双线联动的指导方式,以教学实习为例,如图:

(三)模式构建的手段与方法——推动历史学科数字化资源的学练

在“厚基础、强技术、优技能”的师资培养理念下,运用双线联动的指导方式,搜整中学历史数字化课程与教学资源,并在资源分享与建设中进行学习与技能训练,推动“学研并举、精进优教”数字化优质中学历史师资培养模式的实施。以中学历史学科为依托,创建学科理论与教学技能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与教学资源库。在资源积累的基础上,强化师范生数字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在建设这个资源库的过程中,学习者首先通过“学科教学理论”(这里可特指历史学科教学理论,之所以列作学科教学理论,有待后期以历史学科为研究中心,进行中学文科综合性学科教学理论的延展式探究)的板块找到“学科列表”(同理,这里特指历史学科列表),据此进入到“课程详情”,开展“理论——资源——实践”的教学理论学习与实践。在“课程详情”中通过“课程列表”进入到“上课环节”,在此学习到导入技能、板书技能、形体语技能、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演示技能、教学内容设计、语言表达技能、讲授技能、提问技能等体现各学科特点的基本教学技能理论与案例。学习者可在此观摩中学历史教学录像与理论资源;通过“资源列表”进行中学历史学科性的、与教學理论与技能实践相关的资源,按需下载;通过“实践学习”,一方面可将学习者初步实践的历史教学技能录像上传,经由中学历史教师在线观摩后点评回馈,根据一线教师的回馈,学习者可以进行优化训练,然后再上传,这时高校教师与中学教师可以发挥“双线联动”作用进行共同点评与回馈,学习者据此可进行再优化。具体资源库基本操作流程如下:

在歷史学科数字化资源建设与积累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是对师范生实习过程的即时指导和生成资源建设。以传统的本科生教育实习基地和新建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前沿的本科生教育实习基地为平台,展开比对式调研、反思与研究,形成传统与现代教学调适的策略方案,让传统的本科生教育实习基地焕发变革新貌,让信息化教学实践前沿的本科生教育实习基地能在开拓创新中不弃传统的经典,最终形成互动式的良性调适,共同在教育信息化时代获得发展,以此来加强高师院校师生的身教能力,不仅教师要在“做上教”,学生也要在“做上学”。[5]

综上所述,数字化优质中学历史师资培养模式的构建理念、基础、路径、手段与方法之间也是互为依托、表里相连的,如图所示:

小结:

数字化的时代要求下,优质的中学历史师资除了具备传统厚实的学科专业基础外,还要有对数字化技术理论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这里的应用主要基于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进而形成在传统优质历史教学技能基础上的数字化教学能力的优化。据此,我们确立了“学研并举、精技优教”的培养理念,在该理念下去探求创新性的培养模式,并达到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厚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技术学习与应用能力、优化的数字化教学能力”的优质中学教师。

“历史”作为在中学教育教学领域具有传统优势的基础性文科学科,以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为引领、以当代信息技术为路径,探索数字化优质中学历史师资培养模式。在探求数字化教师特征的基础上,反观中学历史学科师资培养中的优化方向和数字化优质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的必要特征,进而以当代信息技术,如云平台、微信平台、电子白板、学科网页等为依托,探索和实践出将历史学科教学内容与当代信息技术深度整合的培养案例与途径,进而形成体系化、具体化、学科化的数字化优质中学师资培养方案将是我们在模式构建下不断探索的方向和追求!

参考文献:

[1]

林阳.网络环境中学习者的新特征[J].北京:中国远程教育,2001(11):16-17.

[2]马瑛.基于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信息化教学设计[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2:6.

[3]周海燕.数字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探索[J].广州:教育信息技术,2003(7、8):22.

[4]王晓波,魏宁,何克抗.构建数字化教学环境—何克抗教授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内涵[J].北京: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6(2):17-20.

[5]杜平.信息化环境下提高免费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策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11:61.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and Learning,

Proficient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History Teaching:

Analysis on the Cultivating Mode of Excellent History Teachers in Middle Schools During the Digital Age

Fang Du,Xue Zhang

(School of the Culture of History,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709)

Abstract:

This paper responds to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ability of normal students in the digital age. We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teacher cultivation of “Solid foundation for history learning, Strong abilities for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history course,excellent skills for history teaching”,which is based on the existing cultivating mode of normal students in our college. We focus on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study of history major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forming a virtuous cycle between them and combine the theoretical study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 We try to create the cultivating mode of excellent history teachers in middle schools during the digital age, which can be named as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and Learning, Proficient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History Teaching”.

Keywords:Digitization; the Teaching of History in Middle School; Teacher Cultivating Mode

猜你喜欢
中学历史数字化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中国民族语言的标准与数字化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对行业影响难言“颠覆”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与探索
中学历史教学刍议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