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体验式课堂,上好《道德与法治》课

2019-09-10 07:22胡瑞芬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2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道德与法治法治

胡瑞芬

【摘要】当今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教育核心问题。“高分低能”显然已经是社会的负担,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孩子的“情商”教育超过“智商”,甚至更多的家长认为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具备“情商、智商、财商”的素养。有德知法,是培养一个全面发展人才的基础,本文从体验式课堂探究如何上好《道德与法治》课,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体验式课堂;道德与法治

有德知法,是培养一个健全型人才的基础。如何让学生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笔者认为体验式课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参与的活动情境,是加强体验的有效途径。

“成才先成人”,小学是基础教育的核心,特别是在低年级阶段,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应该说,没有一种纯道德的生活,只是有源于儿童的生活,只有这个才能引发孩子们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

一、贴近生活,注重体验

总所周知,学生品德情操的形成主要是源于生活中的体验与感受。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只有学生自己在现实教育活动中的感悟才能形成道德情感,这种情感是真实可信的,觉而非浅层次道德认识。这些情感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认识社会、体验生活,这也是社会实践中的核心课程。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要进行情景教学,为学生营造更为真实的感官世界,让他们对生活保持热爱,促进他们主体人格的形成。

二、走进社会,学会实践

大量利用学校以外的资源,让孩子们走出学校,去社会中学习,去体验,以拓展他们的视野,丰富自身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兴趣,逐步提升实践能力。教材为我们搭建了校外实践基础平台,如教学《购物有学问》进行过程中,教师可以领学生深入至超市里进行实地体验购物环节,让学生在观察中体会购物的真情实感,亲自感受购物的学问。

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的点点滴滴,不可能出现于现实生活脱节的"纯道德",也不具有非道德的生活。这主要来源于学生生活中的体验与感受,在学习生活中,只有学生现实教育活动中的感悟才能形成道德情感,此情感真实而非浅层次道德认识。

所以,一切品德的形成都将建立在现实生活体验的基础之上,而非游离于生活之外。在现实生活中对孩子教育时,必须要激励学生通过自身的行为,观察生活中的真实部分,从中获得真实感受,在他们心灵中获得共鸣,这样必然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组织讨论,学会交流

学生在学习交流、学习活动中,最为常见的是讨论。在课堂实践中,讨论可以是四人小组的,也往往是一大部分集体的;讨论通常具有随机性,也可以是有目的性的交流沟通;讨论可以让孩子们表达自身的的感受、思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不断提升表达能力与交流沟通能力等。在品德课上进行激烈的讨论,教师必须要有目的进行,避免流于形式的讨论。

道德与法治课上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讨论以此来找到切入点和他们的兴趣所在。实践表明,讨论是品德最常见的实践方式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与交流技巧。通过不断的尝试,道德与法治课学习展现出以下突出的特点:

一是以育人为本,主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重点在德育,让学习能够朝着社会性方向发展。主要帮助学习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热爱生活、乐于助人的道德品质,使其成为品德高尚的好学生。二是以学生教育为主线,使得儿童的教育与社会实际组织紧密得联系在一起,必须要避免成人化教育。三是积极推行学生参与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导进行亲身体验,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正确思想观的指引下,逐步形成品德价值观,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计划的制定非常重要,往往会会出现各类问题,即使有计划的活动中,有时也会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这就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满足实际需要。假如是大部分学生的共性问题,那么必然是教学组织中存在问题,如果是學生的个性问题,就要深入探究其中问题出现的原因,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或教学方式方法。此外,对于部分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在老师的帮助下可以让学生自行解决,这是最好的途径。

四、强调多元化,突出活动性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遵循“三活”原则。即师生关系的灵活,课堂内容来源于生活,教学方法特色鲜活。

1.师生关系平等灵活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扮演各种所需要的角色,不能僵硬地认为就是师生关系。我们一般都将老师尊称为“恩师”,即为学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这也体现了师生关系上是平等的,彼此尊重人格,这也是教学中的重要原则,而处理好师生关系也是学生生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也是保证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基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看到:在楼梯口、图书馆、上学路上,小学生向老师敬礼,问声“老师好”。但是,老师仅仅点头致意,甚至看也不看扬长而走。这就使得学生满腹不解,留下不良影响。

2.创设活动,保证实践与力量学习相结合。在教学中,由于学生性别、喜好、年龄等各有不同,因此创设活动时,必须要考虑以下几点: ①依照教学内容的不同组织教学活动。②依照学生的年龄阶段设计活动。根据教学实践我们不难发现,低年级学生好动不易接受理论教学,注意力往往无法长时间集中,主要以学习兴趣及自身的喜好为导向,老师要以此组织教学过程,如趣味游戏、手工制作、小竞赛等。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使教学活动更具有真实性。在教学过程中,每当大量活动开展时,教学重点就在行为习惯的训练上。由于所组织的活动往往可以为学生提供了动手的机会,为他们展现自己的动手能力搭建了平台,假如行为习惯训练不进行,那么许多的学具就会变成玩具,失去了教学意义。

在学生讨论教学时,笔者要求不但要专注于老师讲课,更要与学生进行互动,从中找到与教学实践不符的地方,发现教学对象的兴趣点,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在多媒体教学已经逐渐普及的今天,电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也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无限的活力,进一步强化了教育效果。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很强的科目,它的这种性质,决定了道法课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作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多种多样,百花齐放。我们教师也应该在活动中不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要有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教育孩子要有热爱生活的价值观,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

品德教育不该局限于教材、书本,生活是最好的体验课。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真实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具体的事例中去启发、引导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的种子撒播在孩子们的心里,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

作为教师,应该重视去创设具备情境的体验式课堂,使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喜欢品德与法治课,让小学思想品德课更精彩。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道德与法治法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如何关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