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传承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研究

2019-09-10 07:52王维兴
体育风尚 2019年2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高校

王维兴

摘要:高校是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阵地,但是从目前来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往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暴露出不少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基于此,本文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弊端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构建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稳定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文化传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发密切,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对于传统民族体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应该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弘扬,从世界范围内汲取优秀文化,充分体现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性、发展性以及中国特色。高校需要从文化传承的角度,重新就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进行定位,做好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创新,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提升教学效果。

一、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弊端

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高校教育存在非常密切的关联,主要是因为高校教育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高校教育不仅可以传播知识,也能够对文化进行创新和传承,是连接学校与社会的节点。当前,许多高校虽然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但是并没有充分重视起来,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也阻碍了教学的顺利开展[1];二是教学指导思想照搬其他体育项目,没有能够充分体现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影响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教学内容相对单一,多数高校都停留在武术长拳和太极拳两个项目上,很多学生对此表示缺乏学习兴趣,尤其是一些女同学,对于这些枯燥范围、重技术轻理论的内容表示严重不满;四是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沿袭传统教学模式,课程的安排过于单调,以教师示范和学生模仿为主,很多学生都存在排斥心理,缺乏积极性,而在教学评价中,以学生的最终动作作为评价标准,对于学生练习的过程没有足够的关注,同样会打击学生参与民族传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五是教师执教水平参差不齐。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师队伍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很多高校在教师师资方面都存在很多缺陷和问题,基本除传统武术课程的执教教师是专业科班出身外,其他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师很少接收地缘性专业培训,仅仅是通过短期业务学习来掌握执教项目的基本动作和技巧,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起源背景、健身功效、文化内涵以及环境要求等一无所知,教学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2]。

二、基于文化传承角度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构建

(一)突出指导思想

从高校的角度分析,想要切实做好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工作,必须突出指导思想,关注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将其与其他体育项目区分开来,做好文化传承教育。最近几年,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为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和参考,要求必须以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个人能力为基础,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相互结合,通过养生保健、武术、民俗体育等项目文化知识和技术动作的传授,实现对现代大学生体育能力、个人素质以及传统文化的全面培养,提升其综合素养[3]。

(二)健全教学体系

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异常丰富的内容,对于高校而言,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构建其完善健全的教学体系,对能够纳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整合归类,如比较常见的养生功法类(五禽戏、八段锦等)、少数民族体育类(木球、珍珠球等)、武术类(太极拳、长拳等)以及民俗体育类(跳绳、踢毽子等)[4]。不同类型的体育项目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体现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需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依照体育项目的特点以及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其分为必须课、选修课,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社团活动、体育协会等形式进行教学。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中同样必须突出文化特色,在不同体育项目中融入不同的文化教育。对于武术类课程,应该适当增加一些武术文化相关的知识,包括服装器械、武术套路等,强调武德教育,关注武术言行中“习武先习德”、“尊师重道”、“不逞强凌弱”等思想特点,在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使得其能够星光城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心理素质与道德情操[5]。

(三)创新教学方法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突出传统文化的特色,也可以提升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效果。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应该突出养生、休闲的特点,使得学生能夠在参与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中,在修身养性中享受传统文化带来的乐趣,保证学习的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依照大学生的年龄、性别、爱好和能力等,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内容和特点以多样化的形式展示出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引导。如果是针对某一个具体项目,教师可以从教学需求出发,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将相应的技术动作和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学方式的选择必须必须能够充分发挥现有优势,通过更加直观、更加生动的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教学效果。不仅如此,也可以将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结合在一起,利用课余时间或者网络平台,开设一些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普及的课程,通过选修课、专题讲座等方式,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讲授,使得学生可以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6]。

(四)优化评价模式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教学改革也在持续深化,在新的体育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体育教学应该强调以人为本,健康有限,对教学评价的视野进行拓展,进一步优化教学评价的模式与方法,将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显性评价与隐性评价、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结合在一起,不能单纯的强调学生最终技术动作的标准性,而是应该将其平时的表现、出勤率、努力程度、进步幅度等全部考虑在内,构建起完善的民族传统体育评价范畴,强调教学评价的客观性、主体性和科学性,通过这样的方式,确保学生能够形成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客观认知,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另外,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应该适当增加一些文化教育的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及相关知识,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该将学生对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关注其在学习前后的进步幅度,对学生身体素质、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量性行为倾向等都应该做出相应的评价[7]。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取得的效果,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调整,进一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强化师资力量

当前,许多高校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都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对此,高校需要从自身发展情况着眼,强化师资力量建设,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执教水平。在实际操作中,一是应该尽量避免出现非专业执教的情况,选择专业教师开展教学工作,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切实保障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原生态性;二是应该引导教师开展地缘式学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亲临满足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源地,感受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自然和文化背景,加深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知;三是应该强化高校间民族传统体育教师的项目教学交流,通过教学竞赛等方式实现技术切磋,确保体育教师能够扬长避短,提升自身的执教水平[8]。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新时期,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以往的教学模式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基于此,高校应该立足自身需求,构建能够凸显文化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新模式,建立起多元化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体系,重视教材的编制与选择,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类,发挥不同运动项目的不同作用。同时,应该强化师资力量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确保其能够适应新时期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现实需求,提升教学效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参考文献:

[1]杜朝辉,于野.基于文化传承视角广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评价与构建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2017 (6):47-51.

[2]张林.基于文化传承语境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隐性课程设计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 (21):212-214.

[3]刘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原则及策略研究——基于文化传承语境[J].当代体育科技,2016,6 (16):133-134.

[4]尤振.傳统文化传承环境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探讨[J].速读旬刊,2017 (10):54.

[5]单静怡,刘俊荣,李俊杰.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1 (2):107-108.

[6]李永刚.文化传承视野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J].青少年体育,2016 (3):103-104.

[7]秦立凯,黎小龙,赵先卿.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反思与建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 (3):113-117.

[8]马娜.山西高校公共体育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现状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高校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与跳跃投掷类游戏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