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德”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路径探索

2019-09-10 07:22高培月陈剑锋
高教学刊 2019年15期
关键词:美育德育

高培月 陈剑锋

摘  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工作对于引领提升青年学生的审美观和道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更好的适应新时代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我们必须对教学工作进行不断创新,解决各类问题。因此,将“以美育德”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美育与德育的教育作用,对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美育;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5-0092-03

Abstract: The teaching of Marxist theory in universiti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lead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aesthetic and moral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In order to better adapt to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for the education of Marxist theory in universities,we must constantly innovate in teaching and solve various problems. Therefore, the integr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Marxist the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he basis of adhering to the Marxist view of truth,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rol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cultivat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Has important value.

Keywords: the teaching of Marxist theory; Aesthetic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提升高校学生综合素质,针对高校学生开展美育与德育工作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也为我们创新性开展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指出了“以美育德”这条新的路径。

一、“以美育德”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为“以美育德”提供理论基础

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为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即综合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虽三大部分所属学科不同,但其研究范围、内容和方法等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都是相互统一的。

“以美育德”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主要作用在于运用美育与德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舞台,再于舞台之上呈现深厚的理论教学内容。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可以作为“以美育德”这条创新性教学道路的理论基础,确保“以美育德”教学方式导向正确。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哲学认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奠基石,它为我们开展“以美育德”教育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给予我们的美育和德育工作正确的研究内容。其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通过批判性思维模式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研究与思考,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和斗争性,给予我们的德育和美育工作正确的研究方法。其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基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之上,对社会主义的曲折前进和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做出了科学性的探索和预测,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给予我们的德育和美育工作正确的研究导向。

(二)“以美育德”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學具有实践价值

“以美育德”的主要目的着眼于在高等教育中培养“全面的人”。所谓“全面的人”即是马克思所提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其一,“以美育德”有助于纠正高校学生的精神信仰偏差问题。当前迅速提升的物质文明,使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构关键期的青年学生难免受到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或拜金主义的不良影响。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我们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从善良的人性角度出发,对外在环境有客观公正的认知和判断,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这一过程中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帮助学生抵御外来负面影响,深刻体会内心的真善美。经过研究,我认为对学生进行审美观教育是非常合适的方法。在审美观教育中,同时利用不同艺术形式在表现内容中的差异,适时的在表现内容中融入中国道德文化中的真善美,引导青年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崇尚美,最终达到创造美的境界。由此,让学生在接受艺术美的熏陶过程中,充分认知分辨美丑善恶。在接受道德文化教育过程中,感叹世界的和谐美好,人性的真善美。在“以美育德”的形式下接受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反思自己的思想,及时纠正错误,成就一个积极进取且信仰坚定的自我。

其二,“以美育德”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文化素养。高等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当前网络媒体异军突起,通过这些网络媒体传播的各类观念充斥着学生的生活,其中存在一些以“审丑”为卖点的低俗内容,如宣传价值观念扭曲的奇葩观点,道德品质沦丧的论调,鼓吹马克思主义无用论的说辞等。我们的党提出了“文化自信”的发展要求,文化自信的根本要义就在于提升公民的文化素养,而提升文化素养的关键就在于“文化自律”,即公民对自己在文化传播中所作的工作进行严格的自我约束,自觉抵抗不良文化的侵袭。在这一抵抗过程中,审美教育是重中之重。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工作者,我们应当培养学生树立对美的正确认知,养成对美的正确文化品位。同时,还应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共同为青年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审美文化环境,让真正的文化之美占领学生的思想高地,同时也要让文化中的道德之美沁润学生心灵,使得道德观念、道德情感深入学生心理,道德行为成为学生自觉选择,进而形成以良好的审美情操为基础的道德信仰,最终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的目的。

二、“以美育德”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实问题

(一)社会负面“审丑”思想冲击

在新的歷史时代,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各类多元思想观念层出不穷,思想碰撞所产生的矛盾逐渐凸显。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与各类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碰撞不断加剧,科学的、革命的思想与虚无的、丑恶的“审丑”思想相对立存在,对高校学生形成不容忽视的影响。在教学工作中,有部分同学反映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存在认识程度浅薄、认识态度模糊等问题。更有甚者,在个别人员中出现“审丑”的恶趣味倾向,即对道德善恶的分辨不清,对美丑标准的衡量不公等问题。这种理论和实践中的错误导致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遭遇了困难重重,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帮助青年学生学会、学懂马克思主义,并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具体实践。

(二)高校针对美育与德育的发展要求不均衡

曾经,美育在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没有硬性指标,导致很多高校对此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近些年随着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我们对于美育与德育的要求有了飞跃性的提高与重视,但是依然没有达到高品质的要求与质量。目前,高校的美育与德育工作缺乏统一有力的领导与部署,主要问题体现在:其一,高校内部综合测评标准失衡。在高校内部针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过程中,对于美育与德育的评价标准项权重偏弱,甚至在有些院校中变得可有可无。其二,各地区院校之间美育与德育工作水平失衡。由于美育与德育水平评价缺乏硬性标准,造成各地区院校之间对此项工作的管理存在松散失衡的问题,这对于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水平是极其不利的。

(三)教师队伍力量单薄

师资力量是开展“以美育德”工作的坚实基础。由于从事美育德育工作的教师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缺乏沟通,导致工作效果大打折扣。由于更加重视专业教育,导致除专门的艺术专业外,其他专业学生接受审美教育的机会较少,这给“以美育德”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工作提出了现实问题。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师缺乏美育知识,给“以美育德”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工作造成了现实挑战。

(四)“以美育德”工作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工作脱节

长久以来,高校美育德育工作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基本是两部分工作,彼此间多为形式上的联合而缺少深入的融合,主要问题集中于:其一,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沟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美与美育德育工作并未做到形神兼备的互通。其二,马克思主义的德育内容被忽视,并未被充分引入高校德育工作。其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方法更新较慢,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墨守陈规,缺乏对新时代新事物的把握与运用,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缺少了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

三、“以美育德”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实现路径

(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工作中强化“以美育德”理念

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工作实效性,就应当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以美育德”的深刻关系。其一,确定“以美育德”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教学工作中,加大与美育和德育部分的投入力度,这种投入既包括物质投入、人力投入,同时也应当包括管理力度的投入。其二,将“以美育德”理念全面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全过程,促进二者全面深刻的有机融合。保证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中,充分体现“以美育德”的教学理念。其三,促进“以美育德”理念的扩展融合。“以美育德”理念作为桥梁,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扩展至其他学科,促进不同学科间的融合发展。

(二)全面提高高校管理工作水平

在“以美育德”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工作过程中,应当倡导高校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德育与美育工作,积极抵制社会中“审丑”恶习与道德缺失现象对青年学生的负面影响。其一,各大高校应当明确认识,批判市场经济大潮中出现的“审丑”、“媚俗”等丑恶现象,以此警示师生应当同一切庸俗丑恶现象作斗争,贯彻好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其二,各大高校应当深化认识,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美育与德育理论,引领青年学生养成高尚的审美素养和道德素养。应当积极创造各类课内外活动,鼓励青年学生积极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领悟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真理,将此转化为个人崇高的情操。其三,各大高校应当调整认识,平衡综合测评中各项标准的权重,尤其要加大对学生审美和道德水平考查的权重。努力探索适合学生德智体美全面自由发展的考核标准,全面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育人实效。

(三)立体化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素质

加强“以美育德”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工作需要强而有力的师资力量作为基本保障。其一,应当鼓励高校美育德育教师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协同合作,互通有无。将“以美育德”的人文精神传授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内容传授给美育德育教师,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目的。其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应当站稳教学阵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以美育德”理念更好的引入教学工作,争取最大范围的向各专业学生进行美育与德育教育。其三,高校教师应当积极进行相关科学研究,不断探索“以美育德”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

(四)充实调整当前教学形式与内容

“以美育德”工作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工作存在相互脱节问题,应当进行调整与充实。其一,充实教学内容为先导。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主张严格遵循规律去进行实践,并在探索过程中发现规律之美,践行规律之美。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引入“以美育德”的教学内容。以规律之真、规律之美作为载体,帮助学生充分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与活力。其二,在求真、求美的基础上,积极求善,充实马克思主义的德育功能。通过各类接地气的教学案例,帮助学生在日常小事中汲取善的能量,增强德育教学的说服力。其三,调整教学方法,追求与时俱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品质就是与时俱进。当今时代变迁与进步对我们提出一个又一个新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在互动方法中,要更加注重师生情感互动,利用具有美感的现实案例激发学生审美激情,用其中蕴含的高尚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同理心,实现情感全面升华。在教学手段中,可以适当使用新媒体技术,让传统教学内容焕发新的活力,并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工作的公众影响力。在教学载体选择中,可以适当将具有高超审美水平的高雅艺术引入课堂。各地方高校可以将本土传统文化引入课堂,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彭美贵.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引领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素养[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9:6-11.

[2]李鹏,郭志远.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教育有效融合的思考[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5):89-92.

[3]王东明,刘姬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路径探析[J].商洛学院学报,2018,3:83-86.

[4]李康平,李杨.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的整体性[J].江淮论坛,2015,6:88-91.

猜你喜欢
美育德育
《中国德育》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美育教师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化理论为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