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探讨

2019-09-10 22:28李睿晶
中国军转民 2019年12期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

编者按:紧密围绕本刊创刊宗旨,致力于提高学术研究水平,深入研究国防领域热点问题,打造学术核心期刊是本刊的孜孜追求,为此本期特约致力于科学技术研究学、技术转移、知识转化方向研究的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博士后,英国诺丁汉大学科学技术研究学博士李睿晶(PhD)等一些资深作者,研究撰写了多个学科方向的研究文章特发本期,以飨读者。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以来若干措施的分析和有关理论的对比,着重探讨了为有效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必须关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三者的辩证关系。这种辩证关系也与“以人民为中心”精神指导下的保护、提升劳动者产权休戚相关。并根据对近一年来社会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知识产权也需建立创造、保护、运用、管理、服务五位一體的模式,推动全民创造能力和知识产权运用能力的提升,有效提高我国在经济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创造;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运用;科技创新

知识产权保护,势必需要坚持和必须深入探讨如何有效保护的方法。这也是当前国际关系中不断成为焦点,因而需要倍加关注的内容。我国在十九大确立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明确地提出了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的辩证关系和纲领性指导。深入理解这些政策措施对当前工作意义重大,应正确理解以人民为中心、党的领导、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各阶层知识产权相关工作的负责同志,也都相应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笔者认为,只有推动知识产权创造、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运用,把目的、保障和落实融为一体,三管齐下才能真正有效地用辩证思维解放思想[1],应对国内外风云变幻、百年不遇之大变局,提高劳动者产权在经济建设中的比重,深化供给侧改革,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下面对此略做分析、研究、表述,并在具体的工作当中提出观点,愿与各界学者一起不断共同探讨。

一、以质量为牵引,深入有效地推动知识产权创造由多向优、由大变强

创造知识产权,从外延和内涵上,都远远高于传统意义上的创造发明。因为人类的产权大致说来,可以分为自然物质通过劳动产生的物质产权,如大量的物质财富;人类社会和各种组织公司创造的社会产权,如资质、标准;人类创造性劳动产生的知识产权,如专利、商标、著作权、反不正当竞争方法及其商业秘密、反垄断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等[2]。再如,地理标志这种知识产权创造,可以明显地提升中华民族五千年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历久弥新更能求新创新。

当然,在现实工作中也需要把握世界科技前沿,有针对性地加强前沿引领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创新创造,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原创性、基础性科学研究成果和创新创造方法源泉。同时,重视提升国家知识产权质量,深入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原则。努力推动知识产权创造由多向优、由大到强转变。

研究相关著作和报告发现,我国在知识产权创造方面为世界做出了显著贡献。2018年年底,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了《中国科技进步对世界的贡献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建议》蓝皮书。认为中国已成为世界研发经费投入增长的重要来源,有着世界最庞大的研究人员队伍,是论文产出最多的国家,是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最多的国家,是最大的知识产权费用净支出国,是高技术产品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大国。在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领域,如船舶制造、钢铁、电力、机械制造、信息电子等,通过项目资金有效结合的方式,实现了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创造地快速发展。

在原始创新方面,一些处于新兴产业领域的中国企业紧跟产业技术前沿,并且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开展原始创新需要的基础研究活动。例如,华为公司2016年研发投入608亿元。在欧盟委员会2016年12月底发布的“2016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中居中国第一、世界第八,使华为在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设备等领域保持国际领先地位。再如,华大基因创业伊始就参加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又陆续在水稻基因组计划等方面取得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企业一直保持高水平的研发投入,支持知识产权创造。诸如此类的种种实例显示,我国的创造性劳动者,积极响应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在新兴或科学技术范式(paradigm)变化较快的领域进行着内容丰富且极具意义的知识产权创造工作。

同样在2018年年底发布的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编制的《2018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评价报告》,对我国知识产权创造工作进行了数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主要现存问题的观点。根据通行的定量分析规则,国家知识产权局编制了知识产权发展状况国内评价指标体系和国际比较指标体系。国内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55个三级指标构成;国际比较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33个三级指标构成。根据指标体系进行的统计显示,2018年我国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达到257.4(该报告设置2010年全国知识产权综合指数及创造、运用、保护、环境指数为100,以2010年发展状况为基准,对每年的发展指数进行测算),较上年提升17.9%,提升效果显著。综合发展指数由知识产权创造、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运用、知识产权环境4个部分组成。其中,知识产权创造指数为249.3,较上年增长15.2%。在知识产权创造这一分项上,提升的效果也是十分显著的。该报告认为,我国知识产权创造的主要问题,是质量需进一步提高。认为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知识产权创造质量指数较数量和效率指数偏低,绝大部分地区质量指数对创造指数的贡献度未达到标准值。报告中统计的知识产权各项指标数据整理见表1,供读者参考。

诸多知识产权创造方面的研究工作,显示相关学者在不断发现和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中正在推动知识产权战略的顺利实施。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发展,综合研究报告也将不断追踪不断发表论文与读者共享。

二、以法律为准绳,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性保障机制

深化并有效保护知识产权要遵循深化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不仅要为保护而保护,更要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全面提升劳动人民创造性劳动的保护力度,并与依法治国深入结合起来,加强党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创新若干问题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强调知识产权保护是激励创新的基本手段,是创新原动力的基本保障,是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推进知识产权保护的工作,通过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等重要方面构建依法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环境。严于立法,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健全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大对侵权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大幅提高侵权成本,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从不断加强向全面从严转变。大诫共惩,加强知识产权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共治机制,对侵权行为惩戒的同时进行通报,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推动形成知识产权保护合力。快于审查,通过提高知识产权审查效率,缩短审查周期,更好地满足知识产权保护需求。同文共规,建立健全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沟通对话机制,对所有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同等保护,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同时,加强新兴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社会公众知识产权意识也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的重要内容。

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通知》颁布之后,我国陆续出台了《商标法》《专利法》《技术合同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企业商业机密保护法》《知识产权侵权法》等法律法规文件,为知识产权权益的保护和具体实施方法提供法律依据。一些学者认为,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还需要更详细、具体和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文件。也有学者建议企事业单位与科研人员和参与研究工作的其他人员单独签订双方互利的保密协议,制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管理办法》《科研过程管理规定》等措施。研究认为,这些措施均产生了推动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是较为有效的法律性制度性保障。

三、以提高生产力为目的,深化权益分配改革推进知识产权运用

从知识产权的诸多立法中和对宪法精神的理解过程中不难理解到,知识产权保护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生产力,加强知识产权运用的扶持和政策促进的有效性。特别是注意项目资金结合在技术转移和知识转化方面的作用[3]。

强化和推动知识产权运用,拉动和营造知识产权环境。推进知识产權运用从单一效益向综合效益转变。持续深化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权益分配机制,从根本上调动单位和发明人实施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16年9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了《关于完善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有关所得税政策的通知》,明确了技术入股的条件和税收优惠政策限制性行业目录。积极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包括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探索对创新人才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让科研人员各得其所。2016年10月12日,《关于加强卫生与健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其中规定“以技术转让或者许可方式转化职务科技成果的,应当从技术转让或者许可所取得的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50%的比例用于奖励”。这充分表明国家对科研人员待遇,以及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高度重视。

同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运营平台体系,为知识产权的转移转化、收购托管、交易流转、质押融资、分析评议等提供好平台支撑,促进知识产权的综合运用。此外,要面向实体经济,通过实施专利导航工程、组建产业知识产权联盟等措施,大力促进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提高产品供给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据《2018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评价报告》显示,相比于知识产权创作、保护和环境,2018年,我国知识产权运用方面进步更为显著。从运用规模上看,与2017年相比,得分在50分以下地区的数量与上一年度相比进一步减少,各地运用规模进一步扩大。从运用效益来看,全国各地区普遍提升,排位靠前的地区提升效果更为明显,广东和江苏运用效益突破80,知识产权运用与经济生活联系日益紧密。我国知识产权运用水平的显著提升与近年来我国采取建机制、建平台、促产业等多项措施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全链条密切相关。这些措施为我国创新主体从市场综合效益角度管理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提供了便利条件,促使我国知识产权综合运用能力不断加强、运用效益实现快速增长。

相比于知识产权立法,外文著作对知识产权的研究更多地侧重探讨知识产权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也可作为我国知识产权运用方面研究的参考。例如,把一定时间内某区域内企业获得专利的数量和取得的经济收益进行关联性分析[4]。同样的定量分析方法也用于大量的国际知识产权进出口上。国外的很多社会科学研究很注重定量分析。认为数字化统计分析有助于科学地认识社会现象。不过这样的研究方法也时常会受到质疑。获得知识产权数量和获得经济收益,仅仅依据时间重叠来论证因果联系也不充分。在科学技术研究学领域,对于强制专利降价或加入一些国家福利计划,对激励机制的影响和进一步科研经费再投入的影响,也有许多涉及面更广的相关研究。篇幅所限,另文探讨。

四、创造、保护、运用、管理、服务五位一体的知识产权战略体系设想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还想与读者共同探讨对国家五位一体战略的深入思考与理解。例如,除对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的上述表述外,结合实际需要,笔者深入思考了知识产权管理与知识产权环境的若干指标体系。认为,政府和各类型企业营造和谐的、一致的共同发展积极性,营造人民群众创新创造创业积极性,特提出与各界学者共商的研究思路:是否应该建设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服务五位一体的机制、体系和系统的方法,并不断交流逐步构成,推动知识产权战略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篇幅有限,意在提请读者共同思考、讨论、探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关于知识产权战略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谱写新篇章提出了既高屋建瓴又深刻精辟的指引。报告提出,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为知识产权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通过综合把握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三者的辩证关系,提高知识产权综合国力,为国家创新发展做出贡献。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紧密联系,涵盖知识产权激励、保障、扶持的方方面面,涉及科研人员、企事业研究机构等多种社会主体。对进一步巩固中国科技实力、提升科技发展质量、在核心技术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五、结束语

本文以十九大前的总书记讲话、学者著作、申长雨局长十九大后在经济日报发表的创造保护运用关系的文章等资料为依托,并以大量的统计分析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学方面的梳理整理。阐述了对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理解。知识产权创造,使自然物质和人们的智慧劳动转化为在经济体系中能够反复投入生产、促进发展的物质产权和社会产权。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坚持法治建设中深入探讨有效保护的方法,努力实现鼓励改革、创新激励干事创业的目标。知识产权运用,是在政策的保障和扶持下促进科学技术转移转化,不断提高生产力。本文的探讨部分,是综合前面的研究结果,提出的探讨思路和研究方向。敬请各界学者给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李睿晶,魏昊,李冰.运用辩证思维解放思想[J].红旗文稿,2013(14):37-38.

[2]李冰.知识产权运用智慧[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3]魏昊,李睿晶,李冰.如何看待数理金融与行为金融[N].光明日报,2013-08-02(11).

[4]Saito Y.Effect of patent protection on economic growth and welfare in a two-R&Dsector economy[J].Economic Modelling,2017,62:124-129.

(作者简介: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博士后,英国诺丁汉大学科学技术研究学博士PhD;研究方向:科学技术研究学、技术转移、知识转化;邮箱:liruijing90@163.com。)

猜你喜欢
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
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山寨现象与知识产权保护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机制的完善
普通中学推进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
普通中学推进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
我国知识产权犯罪刑事司法政策论
论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要素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