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及其弘扬路径

2019-09-10 07:22李永华迟萌
关键词:五四精神青年学生

李永华 迟萌

摘  要: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表现出的使命责任担当精神包含着中国人传统的家国情怀以及在近代救亡和启蒙过程中形成的民族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在我们纪念这场伟大的运动,传承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时,当代大学生应以五四青年为榜样,树立起高度自觉的责任担当意识,用行动自觉承担起国家、社会、家庭赋予的责任与使命。

关键词:五四精神、青年学生、担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10-0047-04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投入到民族救亡图存的活动之中,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逐渐推进的启蒙与西方思想观念的洗礼,100年前的青年学生对世界的局势、中国的危机、近代国家与国民关系都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与理解,加之以传统中国社会形成的深厚的家国情怀以及青年人特有的激情,所以,当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时,他们热血沸腾、走上街头、打出旗帜、喊出口号、向北洋政府提出诉求,在国耻情绪的激励之下,痛打驻日公使、火烧赵家楼,面对军警的镇压和逮捕,依旧慷慨激昂。在学生运动的影响和鼓舞下,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形成了以青年学生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在这场运动中,青年学生是先锋,也是思想潮流的引领者,他们游行示威、散发传单、发表演说、启蒙国人,激发各阶层人士的爱国热情;虽然这场运动很快就受到社会各界爱国人士的关注、支持和参与,但它本身却是由手无寸铁的的青年学生在短时间自己组织的,青年学生以他们的激情和行动表达了对外交失败和民族屈辱的愤怒,自觉承担起了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尊严抗争。

在中国社会,五四运动影响深远,其中孕育而成的五四精神值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在纪念这场伟大的运动和传承五四精神时,那些热血青年的责任担当精神值得我们深刻体会。

一、青年学生的担当精神源自于对“中国人”这一身份的明确认识

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逼迫之下,近代中国经历了从天下到国家的转变:在以农业文明为主导的社会,传统中国以“天朝上国”的姿态一枝独秀于东亚,稳定的社会结构和封建统治以儒家文化为纽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天下”体系;在这一体系之中,中国是天下的中心,相对于其他政权和文化具有强烈的优越感和自信。但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天朝上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天下”体系开始破裂,在外力的推动下,中国以民族国家的身份进入了近代国际社会。在这一过程中,内忧外患使得国家的生死存亡危在旦夕,有识之士在救国活动中以启蒙者的身份出现,宣传近代国家学说,启蒙民众的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从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到严复、梁启超等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的维新思想家,再到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以至中国共产党人,无数仁人志士对内忧外患之下的中国人所呈现的一盘散沙、缺少爱国心和公德的状况深感痛惜,他们希望通过近代国家观念把中国人凝聚成一个新的共同体,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启蒙是19世纪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启蒙的一个重要主题。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救亡与启蒙,五四运动中的青年学生已经形成了明确的近代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面对新的国家危难,他们不再束身寡过、独善其身,而是满怀激情走上街头,积极投入国家民族的救亡活动中;他们区别开了朝廷与国家,不再认为国家是一家一姓之天下,而是有着共同利益和生命联系的亿万人的政治共同体,对国家的理解超越了过去的朝廷、家国、乡土和宗族观念的局限[1];他们不再沉迷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体系之中,而是清醒的看待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以及中国与其他国家各自独立的国际关系。“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这一口号充分体现着他们对于“中国”这个国家和自己作为中国人这一身份的深刻认同。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说:“国也者,积民而成。国之有民,犹身之有四肢、五脏、筋脉、血轮也。未有四肢已断,五脏已瘵,筋脉已伤,血轮已涸,而身犹能存者。”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争取民族独立而做出的爱国举动,向全世界宣告了他们是中国人,他们会为了这个国家的救亡图存热血奋斗,他们让这个古老的國家呈现出了新的姿态与力量。

当前,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奋斗与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站起来了、富起来了、强起来了,中国社会进入了新时代,中国人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普遍认知,这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主体力量的保障。

二、青年学生的担当意识与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有密切关系

传统儒家学说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思想和文化基础的同时,也塑造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在传统儒家学说的影响之下,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和士大夫阶层普遍怀有“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浓厚的家国情怀以及“敢为天下先”的担当意识,这在近代中国社会救亡图存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传统社会,农业是居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土地的不可迁徙性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世世代代聚地而居,形成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家庭、家族和宗族。它们在我国传统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既是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依靠和保障力量又是社会最基本的构成单位,中国传统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具有浓厚的血缘宗法色彩。在这种血缘宗法社会,家国的组织结构具有共通性,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扩充的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以“亲亲”为起点、将“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产生于并维护着这种血缘宗法关系。作为儒学入门读物的《大学》开篇所展示的“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人生进修阶梯”就是基于家国的同质性才得以展开。以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为基础,儒家学说引领了中国人的家国观念与情怀,对中国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说强调修身,《大学》有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但“内修”绝不是儒者追求的全部,在此基础上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他们更重要的目标;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同样将个体的修身与外在的担当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儒学是一种积极的入世的学问,“内圣外王”体现着其追求的最高境界,宋代大儒张载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充分表达了儒者对国家、社会的担当与使命。儒家文化的这种价值追求激励了无数有志气、有修养、有抱负的中国人为了拯救国家和民族前仆后继。

在近代中国社会救亡和启蒙的发展过程中,五四运动中的那些青年学生无疑接受了许多西方思想学说,但作为从传统中走出的中国人,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依然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使命感,重责任担当,这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复兴提供了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三、青年学生表现出的担当精神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

当代中国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富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意味着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当代大学生在稳定和平的环境中成长学习,不用为了安放一张书桌奔走呼号,也不用像无数革命先烈那样投身到争取民族独立的战场冲锋陷阵,但他们也同样承当着新时代赋予的使命。“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青年代表着希望与未来,当代大学生接受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生力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却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畏惧困难、好高骛远、知行分离、忧患意识弱化、割裂个人追求与国家发展的关系等,不能正确理解何谓担当和如何担当。

100年前,面对国家的生死存亡和北洋政府的软弱无能,青年学生没有退缩逃避、没有“空而论道”,而是勇猛奋起用行动表达他们的心声与愤怒,与那些懂得权谋和掌握资源的政治家相比,他们手无寸铁,但他们有一颗炽热的爱国心和直面危险勇于担当的激情,背负国耻仇恨投入到民族救亡的火热实践中:各地成立学生联合会,有组织的进行活动、扩大影响,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并且利用其专长,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为近代社会启蒙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担当意味着不怕困难甚至牺牲、满怀激情、勇往直前;也意味着脚踏实地、积极践行,通过具体的行动实实在在的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还意味着远大的志向、家国情怀、“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肩负着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责任,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自觉追求有意义的人生。所以,在纪念五四运动、传承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时,当代大学生应以五四青年为榜样,树立起高度自觉的责任担当意识,用行动自觉承担起国家、社会、家庭赋予责任与使命。

第一,要深刻认识和理解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当代大学生承担历史使命的现实条件,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首先必须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面理解什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积极探索实现美好生活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当代大学生应该在这些问题上形成明确的认识与观点,以此为条件来反观思考自己应承担的时代使命与责任。

第二,要恰当处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将自我人生追求与国家民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每一个人都存在和活动于具体的社会生活之中,其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关系;同时,社会是由一个又一个的个体组成的,离开了个人也就没有社会、民族与国家,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都要依赖于个体的奋斗。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家国一体、家国情怀将小我与大我、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密切联系在了一起;但当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稳定发展,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交流和传播手段不断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实践经验和生活经历的年轻大学生易于陷入“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状态,如:个人主义、物质主义倾向,社会责任担当意识趋于弱化。

现实不同于象牙塔,被家庭、学校和社会保护的大学生在学习之余,要睁眼看世界,积极投入到火热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明确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青年大学生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深刻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儒家知识分子经世致用的学思传统,关注现实、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人生目标前进;年轻的大学生也要树立起远大的理想,立大志之人有更明确的方向、更广阔的视野,更易于摆脱眼前利益的制约,更易于把个人的价值提升追求融入到国家社会的理想目标之中,在个人价值的追求过程中,更易于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与时代使命。

第三,腳踏实地,不怕困难。

知易行难、知行分离是当代大学生行为活动和思维规律方面的一个突出问题。长期的理论学习和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信息的储备,加之以这个年龄段所具备的抽象思维能力,容易使他们坐而论道、空谈心性,从而眼高手低、不愿或不敢参加实践活动,畏惧现实中的困难与挫折;但担当从来都不是口头的夸夸其谈,也不是沽名钓誉的浅尝辄止,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与实践。这其中要面临各种困境与难题,需要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作为支撑。

100年前,五四青年用他们的行动向我们展示了担当精神,100年来,在无数中国人担当与付出中,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稳定的国内环境和日渐提升的中国国际地位,使得当代的大学生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尽情的吸收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最大程度上拓展视野、提升自身能力、追求自我价值的提升,但在这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也意味着他们要接好历史的接力棒,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脚踏实地、开拓创新,于细微处、身边事做起,不怕困难、勇于担当,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需要通过我们的行动来传承。

参考文献:

[1]赵大兴.五四运动百年感怀[EB/OL].(2019-05-14)[2019-10-23].https://gaokao.eol.cn/bei_jing/dongtai/201905/t20190514_1658670.shtml.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7-10-27(01).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2).

责任编辑  姜淑娟

猜你喜欢
五四精神青年学生
养浩然正气 为青春导航
“五四精神”的当代价值及传承发展
论社会实践对农业类院校青年学生的素质提升的作用
长征精神对于构建当代青年学生精神家园的启示
以“四进四信”教育引领校园文化研究
论五四时期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历程
实现“中国梦”必须在青年学生中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论五四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意义
谈“五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