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用典赏析

2019-09-10 07:22贺建珍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梁鸿贾谊用典

贺建珍

《滕王阁序》作为王勃的代表作,是初唐骈文的代表,也是骈文发展史上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其语言优美,句式多变,善于用典;其典故来源广,用法灵活多变,用典贴切。“由于用典至妙,集切题、隽永、典雅、和谐之美于一炉,所以世人盛赞《滕王阁序》为‘千古奇文’,并断言‘后人难以为继’”[1]。《滕王阁序》用骈文的形式展现盛宴美景、借典抒发复杂的情感,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融合。本文通过赏析《滕王阁序》用典艺术,帮助理解文章主旨,提高文本鉴赏能力。

一、《滕王阁序》用典分析

(一)用典种类

《滕王阁序》用典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神话传说、语典和事典。神话传说有:“腾蛟起凤”,出自《西京杂记》。传说董仲舒梦蛟龙入怀,又说扬雄梦见自己吐出凤凰;“贪泉”,传说广州有水名贪泉,人喝这里的水之后会变得贪婪;“涸辙”,出自《庄子·外物》,记载的是一个涸辙鲋鱼求救的故事。语典指的是所用的词语出自前人文句。比如,“邺水朱华”中“朱华”典出自曹植的《公宴诗》诗句:“秋兰披长坂,朱华冒绿池”。而“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中“潘与陆”出自钟嵘的《诗品》:“余尝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滕王阁序》运用事典最多,按照典源文献归纳举例,有出自《史记》的典故,“宣室”记载汉文帝把迁谪长沙的贾谊调回长安,召见于宣室,还有典型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事典源出《后汉书》的有:“徐孺下陈蕃之榻”,记载豫章太守陈蕃专门为徐孺子准备了一张可活动的床,来时放下,走后挂起。“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中的梁鸿因作诗讽刺君王,得罪了汉章帝,被迫逃到齐鲁一带躲避。还有的出自《晋书》《汉书》等典籍,所用典故典源文献丰富。王勃能现场调动如此多不同出处的典故,可见其学识的渊博。

(二)用典的方式与手法

在这篇序文中,运用典故的方式是不同的。有明用与暗用之分,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以他们的人生感慨自己,岁月易逝但功业难就,这是明用,很明显看出此句运用典故;再如:“今兹捧袂,喜托龙门”这里借鱼跃龙门变飞龙的故事,表示自己因见到名人而提高了自己的身价,此为暗用。这种不直接引录原文,而用自己语言表达的用典不明显,不理解典故内容难以理解句意。又有正用与反用之别,正用如“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用贾谊被接见的事件表达自己对功名的无限向往;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不可以学习阮籍穷途哭泣。

《滕王阁序》用典的手法有用人名、地名引出典故,也有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典故的内容,从字面意思可以大概理解句意。人名引带的典故在文中多以事典出现,比如“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中的贾谊、梁鸿二人。地名引带的典故有“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中的“彭泽”指陶渊明,因其曾做过彭泽令;“临川”指曾任职临川的谢灵运。运用概括法的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二、《滕王阁序》用典艺术

用典作为骈文的特征之一,使用恰当则既体现出作者的才学,又使文章具有典雅美。王勃运用如此多的典故,在于追求语言典雅之美,在于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一)用典贴切,符合交际

根据王定保在《唐摭言》的记载,王勃是临场提笔而写的,主要是为了应酬而作。首先,赞美洪州、主人及宾客,表达自己参加宴会的荣幸。用“龙光”“牛斗”夸赞洪州是宝地;“徐孺下陈蕃之榻”用来赞扬宴会上的嘉宾,“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表明自己很高兴结交各位名人,“今兹捧袂,喜托龙门”“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体现了对阎公的赞美。可见,在宴会上,王勃非常尊重众人,而贬低自己的身份说自己并不像谢玄那样出色,却能在宴会上结交名士,又以“孟母三迁”“孔鲤应对”以及“杨意荐贤”“钟期善听”等均是用古人的事迹同自己展开对比,看到自身的差距。其次,根据现实情况,说出在座众人的内心想法。唐初,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对政治舞台充满熱情,渴望建功立业。“望长安于日下”“奉宣室以何年”表现了自己或在座的人对朝廷的向往之情,接着用了一系列怀才不遇的历史人物,如李广、冯唐等人,间接坦露自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在这样的场合,王勃既为自己代言,有可能也是为在座未建功立业之人代言,再想到“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司马相如若没有遇到杨得意那样推荐自己的人,就只能抚凌云之赋而自我惋惜了。同样的,自己如果没有遇到推荐自己的人,也只能抚弄着凌云之赋而叹惜;自己如果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奏高山流水之曲又有什么羞愧呢?可是眼前时运不顺,无人赏识,知音难遇。“《滕王阁序》一文中所用的典故绝大多数都是人们所熟知的,而且其所呈现出的主题也都是统一的”[2]。引用典故中的人物都是历史人物,也是当时文人雅客所熟知的,这样可以拉近与宾客们的距离。

(二)言简意赅,含蓄典雅

这篇骈文用典很多,作者结合表达需要,对典故加以改动却内涵丰富。比如:用“贪泉”二字引出有关贪泉的传说;用“涸辙”引出车辙鲋鱼的故事,“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这两句表达了作者高洁的品质。此外,用典因外在形式精练而内涵丰富,富有典雅美。“典雅美是一种综合的美感。典雅之美往往具有高深、幽奥、华贵的美感内涵,它通过用典和藻饰的中介作用与读者”[3]。这种表达方式是深奥的,只有透过字面意思理解其深层意思才能理解作者之意,在理解中领会用典的典雅美。比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中“睢园绿竹”指代在座宾客犹如当时聚集睢园里的文人雅士一般,知道了这个典故就容易理解其气概超过了陶渊明。失意的他未掩盖内心的苦闷,引用李广、冯唐、贾谊等人间接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穷且益坚的信念。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感情委婉地表达,使文章抒发的感情变得含蓄委婉。

三、《滕王阁序》用典与主旨意蕴

运用典故使作者表达的情感非常含蓄,众多典故与上下文联系又有着不同的内涵,因此读者容易对这篇散文的主旨产生分歧。

(一)躬逢盛饯的喜悦之情

王勃南下探望父亲路过滕王阁,有幸参加了这次胜友如云、高朋满座的盛大宴会,心里自然很愉悦。先用两个典故“龙光射牛斗之墟;徐孺下陈蕃之榻”夸赞洪州人杰地灵。接着又赞美宴会上的主人及宾客:颇有声望的都督阎公、德行美好的宇文新州刺史、众望所归的孟学士,其文采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心情大好的王勃,登上壮丽的楼阁,看见阁楼下面是闾阎扑低的富庶人家。四周的自然景物是“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可谓写尽了九月之景,上句色彩淡雅,下句较为浓重,在对比中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又远望天空是“云销雨霁,彩彻区明”欣喜之余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千古名句,上下浑然一体的立体感,秋水与长天浑然一色,而实景和虚景相衬的绝美秋景图,作者笔下的秋景是有色彩的。在隆重高雅的盛会上,贤主嘉宾面对良辰美景,他们吟诗作赋,萧声、歌声不断。盛会之时,王勃游目骋怀,心中喜悦之情,尽在华彩的篇章中,他高度赞美了这里的人、事、景。

(二)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

面对良辰美景,失意之人难免登高生悲。他曾因一篇《檄英王鸡文》而得罪朝廷被赶出王府,便开始了宦游生涯。之后,他的报效朝廷之心总被无情打击,甚至连他的父亲也因他的官司被调到交趾县当小县令。这样的人生境遇,兴尽悲来,悲自己身在他乡无人能解心中苦,再借“望长安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悲自己无报效朝廷的机会。接着写冯唐颇有才干但无用武之地;李广屡立战功,却终身未封候;贾谊遭排挤,梁鸿逃隐到滨海之地。这些人不幸的遭遇如同今日的王勃,富有才华却无所作为。期待何时才能被召见于宣室,何日才有建功立业、实现理想的机会。

(三)建功立业的渴望之情

即使是失意之人,也不能就此屈服,要想改变这多舛的命运就需要人能洞察事物的发展趋势并能抓住时机。王勃借典抒怀,勉励自己和后人不要轻易放弃,而是要“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作者内心坚定的信念,同时也表明了坚守节操的决心,即使喝了贪泉的水也依然能保持纯正。接下来又说北海虽远,但借风势可以达到,要珍惜现在及将来的时光,待机而发。不学孟尝君空有报国之情,更不仿效阮藉在穷途时哭泣,这是作者感情的升华。最后作者更进一步表示,他虽只是一个书生,愿学少年将领终军率兵远征,也有班超投笔从戎的怀抱,更羡慕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远大志向。

注释:

[1]徐逢春:《<滕王阁序>用典之妙》,《学语文》,2016年第2期,第59页。

[2]莫山洪:《<滕王阁序>典故运用的艺术及其文化意蕴》,《古典文学常识》,2014年第5期,第31页。

[3]莫道才:《骈文通论》(修订本),齐鲁书社,2010年,第158頁。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编辑:玄鸟

猜你喜欢
梁鸿贾谊用典
不因人热
不因人热
用典犹如用比兴
辩汉文帝不用贾谊
漫画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书法展作品赏析
梁鸿尚节
赏一赏纳兰性德的词
怀才不遇的贾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