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责任在“我”

2019-09-10 00:34李宜华
教育·读写生活 2019年10期
关键词:人文文明人类

李宜华

如果要很通俗地诠释“人文教育”,其主题内涵的广义角度理解,就是人类文明的一代代传承,关乎文明社会能否持续发展进步;狭义角度的理解,则联系于引导并指导学生关注社会和思考生活之意识建树、素质养成、能力提升的精神引领。简而言之,所谓人文教育,是为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所系,当代教育应有的题中之义。

社会视野的人文教育:重在传承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性的塑造是人文教育的永恒主题。因为如此,任何文明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时空与社会文化中,人人都受到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也都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着社会环境;人文教育的功效,就在于以人文思想影响社会,推动平等、自由成为人的本能,致力于弘扬和不断传承惩恶扬善的人性理念。

人的社会属性表明,共同体意识是社会人的底线之一。具体个人的存在无不联系于一定的家庭、社会团体、民族、国家等不同层次的共同体,且每时每刻都生活在与所在共同体之各种形态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中。

這种作用、影响的具体效果,因其相关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表现为对人类文明传承的促进或阻碍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就在各种形态之文明传承的碰撞、升华之中实现。在人类发展历史的长河中,由于战争、贸易、科技、灾难等原因,社会现象发生缓慢或迅速的变化(包括发展、进步、停滞、倒退),自然环境、人口与经济、社会制度和结构、社会价值观、生活方式、城乡建筑变迁都是其具体表现。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人类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特点。所谓人文教育的主题内涵则表明,其具体实施的理想要求,就在于走进人们的心灵,优化一代代的人性,促使文明社会的所有文明人都以“责任在我”的姿态积极参与和有效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和必要的创造。

文明视野的人文教育:责任在我

事实上,人文教育的主题联系于文明传承,且文明社会的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介入于文明传承的历史进程。因为如此,每一个“我”都有责任,每一个文明人于传承文明的人文教育都该是责无旁贷。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位法国政治家罗伯特·舒曼有言,“凡人在世,做不了大人物,也可以做大事。”据此理解,数十亿地球人,能够青史留名的“大人物”是低于千分之一、甚至低于万分之一的绝对少数;但芸芸众生中的每一个“小人物”,其实都可以充当做大事的角色,建树和践行面向人类未来的理念,成为助推社会进步的脊梁。人类文明的传承,就是人人可以为之尽责任做贡献、而人类社会能够赖以持续发展进步的最重要“大事”。

如前所说,现实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每时每刻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人类文明的传承方面发挥着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惟有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在人类文明传承中发挥自己作为文明人之应有的推动、促进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才有望到达“大同世界”的明天。

所谓人文教育,就是着眼于引导所有社会成员成为名副其实“文明人”的目标,引导和指导人们正确关注社会和科学思考生活之意识建树、素质养成、能力提升的精神引领。学校教育和人民教师,无疑是在这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特殊责任使命的平台载体和特定角色。虽然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具体岗位分工不同,但在传承人类文明方面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特定角色。

学校视野的人文教育:贵在创新

为实现人文教育的既定目标,需要我们建树和践行创新理念,充分利用乃至积极主动创造一切有效载体,为传承文明、为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这里所说“创新”的特点,就是能够推动所处时代的社会发展、所在群体的提升进步或文明人自身的积极向上。简言之,就是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现状有所进步有所提高的效果。在这方面,学校教育无疑是人文教育的主阵地。

在学校教育中有效发挥人文教育创新功能的关键,是人人成为积极主动参与文明传承的主体。首先是作为人文教育重心环节的人文学科,更应关注的是发现和思考问题的智慧养成、而不是具体知识传授;其次是学校的其他任何学科教学,都应打破学科传统界限,坚持以学科知识作为思维方法能力培养的载体,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文明素养为重要目标;至于学校教育管理的其他方方面面,也都应以引导和指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事实上,指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生活,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得到全国数百万教师积极响应的新教育实验,其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就在于,他们致力倡导和切实践行的五大理念和十大行动,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应有的人文精神,在有力有效助推学生健康成长方面的功效,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广泛认可,新教育人在践行新教育理念的坚实行动过程中,也在力求成为最好的自己。

(作者单位:新教育研究院新教育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人文文明人类
人文时光(组诗)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谁变成了人类?
对不文明说“不”
人文社科